中考复习化学重点知识强化训练专题八溶

中考复习化学重点知识强化训练——专题八:溶液参考答案

考点一:溶液的形成

1.

B

A项,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氯化铁溶液是黄色的,错误;B项,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正确;C项,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错误;D项,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错误。

2.

B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①不合适;②④⑤反应放热,③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3.

B

食用油和水能形成乳浊液,A、C、D三项的物质可以和水形成溶液。

4.

D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5.

B

物质在溶解时经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A项,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错误;B项,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正确;C项,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错误;D项,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D错误。

6.

(1)温度 温度升高(或降低),食盐溶解加快(或减慢) 晶体颗粒大小 食盐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2)取等质量的食盐,分别加入等体积的20℃和℃的水,观察溶解速率

(3)其他条件相同

(1)固体溶解的速率与水的温度和固体颗粒大小或搅拌有关;(2)选择一个因素,设计控制变量法来分析;(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来分析。

考点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

D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A项,温度不变时,不管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加入水,溶液都变稀,错误;B项,取少量该溶液,降温至10℃时,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有晶体析出,错误;C项,取少量溶液升温,不管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都无氯化钾晶体析出,错误;D项,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钾晶体,晶体不再溶解。所以,该溶液为饱和溶液,正确。

2.

B

A项,将饱和溶液升温后不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例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升温后溶解度减小,仍然是饱和溶液,错误;B项,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正确;C项,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例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是稀溶液,错误;D项,要比较溶质的多少,溶液的量必须固定,饱和溶液含溶质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多,错误。

3.

A

A项,60℃时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结果有晶体析出,原溶液可能接近饱和,也可能不饱和,错误;B项,由于降温后有晶体析出,故20℃时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正确;C项,60℃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正确;D项,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的变化特点,要得到硝酸钾的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正确。故选A。

4.

(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Ⅲ 加氯化钠 蒸发水分

(1)图中Ⅱ区既是饱和溶液也是稀溶液,说明有些饱和溶液是稀溶液,或者说有些稀溶液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图中Ⅰ区既是饱和溶液也是浓溶液,说明有些饱和溶液是浓溶液,或者说有些浓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

综合上述,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进一步推断可知,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的关系。

(2)根据食盐的溶解度,0.9%的医用生理盐水应为不饱和的稀溶液,所以属于图中的Ⅲ区;

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要把接近饱和的NaCl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增加氯化钠、蒸发水分或降低温度的方法。

5.

(1)温度 (2)硝酸钾 (3)B

(1)若要比较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就需要比较二者在相同质量的水中,在相同的温度下哪种物质最多溶解的质量。所以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水的质量和温度。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20℃时,NaCl和K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6g和31.6g。所以在20℃时,在10g水中最多可溶解氯化钠3.6g;溶解硝酸钾3.16g。所以当二者均加入固体3.5g后,氯化钠还可再溶解,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硝酸钾无法完全溶解,得到的是饱和溶液。

(3)在溶解度曲线图中,两物质的溶解曲线上的交点表示二者在相对应的温度下溶解度相等。根据上表数据可知二者的溶解度在温度为20℃~40℃之间时可能相等。所以应选B项。

考点三:溶解度曲线

1.

C

A项,据图知: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5g,即30℃时,g水最多溶解甲物质25g;所以此温度下50g水最多只能溶解甲物质12.5g,错误。B项,据图知:温度升高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大。所以,随温度升高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不能变成饱和溶液,可以说是变得更不饱和,错误。C项,曲线图显示,在温度为20℃时两曲线相交于一点,说明此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D项,在温度为30℃时,图中乙物质曲线处于甲物质曲线下方,说明此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错误。故选C。

2.

C

A项,没有指明温度,错误;B项,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漏掉了单位,错误;C项,t1℃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因为在该温度下甲和乙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正确;D项,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当乙中含有少量甲时,可以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错误。故选C。

3.

D

A项,向溶液里加水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碳酸钠的质量应是一条直线,不应减少,错误;B项,向溶液里加水溶质的质量不变,溶剂的质量不断增加,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而不应变大,错误;C项,碳酸钠溶液的pH>7,而不应小于7,错误;D项,一定温度下,溶质、溶剂确定的情况下,温度不变,物质的溶解度不变,正确。故选D。

4.

C

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A选项,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依次为甲>乙>丙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若乙中含有少量杂质甲,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提纯是正确的叙述;因为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C选项,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由t2℃降到t1℃时,析出甲的质量多是错误的叙述,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D选项,三种不饱和溶液都可以通过增加其溶质的方法变成饱和溶液是正确的。故选C。

5.

B

A项,由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正确;B项,t2℃时,由于不知a、b两溶液是否饱和,故无法比较a、b两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错误;C项,a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有晶体析出,仍为饱和溶液,正确;D项,t1℃时,a的溶解度为20g,即g饱和溶液中含溶剂g,故饱和溶液60g中含有溶剂50g,正确。故选B。

考点四:溶质的质量分数

1.

B

A项,已经潮解的NaOH因为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相同质量的样品含NaOH的物质的量减少,根据公式n偏小,c偏小,错误;B项,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刻度线,溶液的体积小于容量瓶的体积,n不变,V偏小,c偏大,正确;C项,摇匀后,因为瓶颈刻度线以上瓶壁及活塞沾有溶液所以液面下降,此时对结果物影响,再加水至刻度线,使得溶液的体积V偏大,n不变,所以c偏小,错误;D项,定容时,仰视刻度线,使得溶液的体积偏大,n不变,V偏大,则c偏小,错误。故选B。

2.

C

A项,溶解过程需要用玻璃棒进行搅拌,错误;B项,溶解需要在烧杯中进行,错误;C项,配制溶液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过滤,则不需要使用漏斗,该仪器不需要,正确;D项,配制溶液的过程中量筒用于准确量取水,该仪器需要,错误。故选C。

3.

(1)65% (2)40% (3)28.87%

样品中的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可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锌与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求出锌的质量;反应后的溶液是硫酸锌溶液,利用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溶质硫酸锌的质量;

设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为y;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z;

4.

(1)4.4 (2)11.7% (3)16.3%

(1)纯碱样品中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根据图示可知:当加入73g稀盐酸时,生成气体的质量达到了最大值,即此时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2)解:设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5.

(1)11g (2)26.7%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前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的,所以二氧化碳的质量=26+90-=11g,反应后的溶质是CaCl2,而溶液的质量等于g减去石灰石中的不反应的杂质的质量,设:石灰石中CaCO3质量为X,生成的CaCl2质量为Y,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