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1单元课题2“五字”教学设计(第2课时)
(分层提出问题,确定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
1.悬疑引入,激发兴趣:
学生回忆小学科学课,七、八年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教师演示学生当助手:
①向一瓶氧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②向一瓶空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③向一瓶二氧化碳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④向一瓶二氧化碳中倾倒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
分析思考得出如下结论:
A.氧气可以支持燃着的细木条燃烧,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相对含量越多。
B.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C.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出现的白色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越多。
2.提出问题,引导学习:
(1)“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有什么科学的奥秘呢?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2)请提出你们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1.学生阅读教材P14--15内容。
2.思考并回答问题。
3.教师分析补充。
1.分别收集两瓶空气(A、B)、两瓶呼出的气体(C、D)向A、C中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盖上玻璃片振荡做好观察的记录。[滴入澄清石灰水后,两只瓶子中的石灰水都会变浑浊,但是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更浑浊一些;说明了在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另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B和D瓶气体中,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插入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或者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对着玻璃片呼气。[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小结板书)
1.在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或者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对异常现象的分析:
①对C瓶内无浑浊现象的分析:a、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没有盖玻璃片就振荡,二氧化碳扩散后,瓶内量少。b、可能是没有进行深呼吸而收集的气体。
②对点燃的木条不是同时放入两集气瓶内,产生的实验现象评价。你认为怎样操作更简便?
3不对着玻璃片呼气,也可得出类似的结论。此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课堂测评:
一.选择题(4x10分=40分)
1.科学探究活动中观察现象是指()
A.随意观察B.观察变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C.观察变化后所存在的现象D.应从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三方面进行观察
2.人呼出的气体中的主要成分是()
A.水蒸气B.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水和氧气D.氧气
3.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氧气B.二氧化碳C.水蒸气D.石蜡
4.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浑浊。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
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二、问答题(3x20分)
1.实验室配制的一瓶澄清石灰水,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表面有一层白色物质生成,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气体?
2.从冰箱中取出的杯子,放在空气中,外壁有水珠形成,为什么?
3.现有三瓶气体,分别为空气、二氧化碳和氧气,用简单的方法来鉴别?
课堂练习:
1.完成实验报告。
2.课外思考题:
(1)竹节在受热后由于节内气体膨胀炸裂。依据所学的生、化知识设计实验来探究竹节内的气体成分与空气成分有何异同?
(2)课外识记:C—碳F---氟
3.课外阅读下列资料:
(文/镇安县教育教学研究室丁吉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