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完了明朝于谦这本书,心里是翻江倒海,这样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结局如此之悲惨,他的品格如此之高洁让我肃然起敬。空余时间我把他的一生理了理,以便更加深记忆,也便于更好同孩子讲述民族英雄于谦的事迹。然而在搜索资料时,我却又感到非常的悲哀,很多人只知道说相声的于谦,却不知道这样的一位大英雄。可悲可叹!
01无畏的开端
洪武三十一年,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崩于南京,大明王朝送走了一个时代的开创者。而在杭州钱塘县,一个小孩出生了,他就是于谦。
于谦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祖上一直担任官职。只有其父亲没有踏上仕图,但是父亲学问深厚,正直仁义,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优渥的家境,让于谦有很好的教育条件和物质基础,他从小就饱读诗书,并志向高远,他以文天祥为偶像,把偶像人物画像挂在书房并题词: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17岁时于谦乡试不弟,相传一日他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02岁寒松柏心
24岁于谦通过了会试的考试,由于他的文章对国家大政方针多有批评,政治方向不正确,所以科举考试名字比较靠后,列三甲第九十二名。但是所写文章深受主考官杨士奇所器重。于谦也就搬到到了北京,于谦置身于全国的政治中心,更加意气昂扬,他感到自己即将肩负重任。于谦很快被任命山西监察御史,虽然为正七品官,但权力很大,专职观察纠百司。御史外出可代天子巡守,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26岁于谦奉命到湖广地方考察官军功过,并赴川贵地区安抚瑶民,壮民。于谦公正执法,受到朝廷内外一致称赞。于谦处事明敏,才貌英伟受到刚继位的宣宗皇帝的眷顾。
于谦协助宣宗平定了朱高煦叛乱,皇帝更是看在眼里,认为于谦是个可造之才,于是回京后就让他巡按江西,挂职锻炼此人,两年后,于谦圆满完成地方工作回京述职,升任兵部右侍郎。再以右侍郎名,巡抚晋豫,今河南,山西两省。于谦开始了十八年巡抚晋豫的仕仕宦生涯。
带着明宣宗的知遇之恩和厚望,于谦踏上了陌生的晋豫大地,除了养子于康,他没有任何家眷相伴,只带了几件衣服和几本书“单车赴任”
当时河南省的治所在开封,山西省治所在太原。为了兼顾两地的政务,于谦每年在两省来回跋涉,一般情况下冬春时节山西冰封雪冻,粮食青黄不接,于是必须缓解山西百姓的饥渴之苦,庇护那里的饥民,于是就在太原,夏秋两季河南境内黄河泛滥成灾,于谦要在河南治理水患,安抚因黄河肆虐流离失所的百姓于是在开封。
这样一来,于谦每年至少两度翻越太行山。
巍巍太行,如一条长龙雄踞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之间,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天然分界线。今天的文人骚客或游人过客借助现代的交通工具,偶尔一登太行,一定会陶醉于它的壮丽景色和磅礴气势。然而,古人翻越太行却非易事。曹操在《苦寒行》云: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于谦仅仅靠一匹瘦马,每年至少两次在太行山陡峭山壁,沟壑之间跋涉,冬春时节,太原天寒地冻,夏秋两季,开封酷热难耐。每一趟都需一个多月,期间所经历的风刀雪剑侵袭,风餐露宿的艰辛,披星戴月的劳累,常人是难以想象和不堪承受的。有时也会受到猛兽和强盗的威胁。
而于谦却坚持了整整十八个年头,这是怎样的意志和毅力!
03内忧外患
正统十一年,于谦39岁,铮铮铁骨的于谦,准备进京见皇帝,朋友们都劝他给王振带点礼物,他坚决不同意,两袖清风,来到京城,结果被王振暗地指使其他党羽给他加上对皇帝不满的罪名而关进监狱,并判处死刑。后来在山西河南两省官民进京请愿压力下,才免了于谦的死刑。王振依仗着明英宗的宠幸,大发淫威,虐焰之炽烈已达到顶点。
正统十四年,初临大政的朱祁镇希望能够重现朱元璋、朱棣时期北伐的辉煌,欲对北部地区的蒙古瓦剌部进行征伐,然而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三杨”为顾及政局稳定,所采取的因循守旧的政策使得明廷在边务上几乎毫无作为。明廷在实施了近百年的卫所制度后,由于逃亡现象屡禁不止,靠清勾军制度也无法进行遏制,这导致了其边军的战斗力早就不是当初的实力了,只是数量依旧不少,可以起一番震慑的作用。
另外核心部队京营的实力也是大不如前,早在宣德十年,京营就已经有了不注重军事训练,从事杂务的记录,“行在五军都督府言:在京七十七卫,官军士校尉总旗二十五万三千八百,除屯田守城外,其十一万六千四百俱内府、各监局及在外差用。今各营操练仅五万六千,选用不敷。况今工部人匠数多,足任役使,乞将各监局役占官军退回各营操练,从之。”当时的京营一共二十五万人,十一万人从事杂务,剩下的十四万人,还有要屯田、守城的,那么能够派遣进行野战的精锐,恐怕为数不多了,这种情况到正统十三年,第四次征麓川时,也没有所好转。在刚结束一场征伐兵力空虚的情况下,第二年又调集京营部队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可谓是强人所难了。
04土木之变
正统十四年(年)52岁,蒙古瓦剌部落首领也先率军队侵犯,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决定亲率大军出征,兵部尚书邝野和侍郎于谦力劝此举不宜,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明英宗偏信宦官之言,一意孤行,把年仅2岁的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郕王朱祁钰为监国留守京师。然后和王振率官员多人,号称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护驾从征。
当时军政事务皆由宦官王振独断专断,本来成国公朱勇是大将军,遇事却要在王振面前下跪请示,户部尚书王佐提出不同的意见,王振就命其跪在草丛里整整一天,直到天黑方能起来。随征的文武大臣都不能参与军政事务,军内秩序自相乱套,行军路线屡变,后勤补给不畅,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野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确保英宗的安全,但王振就是不准。行至土木堡时,王振又随意下令移营,人马顿时失序。瓦剌军队趁机大举进攻,明军兵败必然,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朝廷大臣捐躯战死,宦官王振则被愤怒的护卫将军樊忠,抡起铁锤砸碎了脑袋而亡,樊忠不久也战死,英宗突围无望坐等被俘。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文选郎中李贤等数人侥幸逃出。
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全军覆没,剩下老弱士卒不到10万。兵部侍郎于谦力排众议反对迁都,要求坚守京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急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当瓦刺太师也先裹挟英宗至京城,要求守城者打开城门,全权负责防卫的于谦亲自守城并拒绝也先送英宗进城,在随即发生的“京师保卫战”歼敌数万,扭转了战局,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于谦挽救大明王朝,获封太子少保,总督军务,成就了“救时宰相”之名。
05无言的结局
明英宗天顺元年年60岁,正月景帝病种而皇储未定,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和徐有贞合谋,迎立英宗复辟,即帝位,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
正月二十二日,于谦以“意欲谋立外藩”之罪蒙冤遇害,终年60岁。
于谦人生时间轴史称于谦被害时,“行路嗟叹,天下冤之”,当如狼似虎的锦衣卫奉命抄于谦家产时,发现这位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却家无余资,四壁萧然,只有一摞一摞的兵书。一向铁石心肠的锦衣卫官员,也禁不住潸然泪下,呜咽失声。
于谦含恨归西后,其尸体一直裸露街头,无人敢收尸。都督同知陈逵为于谦忠义所感召,冒险收拾了于谦的遗骸,暂厝与西山。次年,于谦的女婿从南方千里迢迢赶来,将其灵柩运回故乡杭州,安葬于西湖边的青山上,与岳飞的墓地相距不远。
就是这样的一位救国家于危亡之时,忠义可以日月争光的民族英雄,却死于奸邪,昏君之手,悲痛!
好在八年后朱见深为于谦平反昭雪,洗清了他谋反的罪名,将他的荣誉和官职全部恢复,并命人为于谦书写祭文,承认他为大明朝立下的不世功业并承认他是被冤杀的事实。
是啊,于谦的一生历尽各种磨难就像《石灰吟》中所写
一生正气,要留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