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保卫战为大明续命200年,救国功臣却

北京扁平疣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49.html

绍兴十年,公元年,有一个男人在军帐中冷冷的看着桌上摆着的十一道“金字牌”,他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可是完颜兀术的金兵已是强弩之末,只要一击就可以迎回太上皇,一洗靖康之难的奇耻大辱。这时,赵构的第十二道“金字牌”送来,命令他放弃之前所有的努力,立即班师回朝。他明白此一去再也不能北击金兵,他明白此一去再也不能重踏北方被侵占的山河。可是他毅然决然地服从了皇帝的命令,以死捍卫自己的忠贞。那个人就是抗金名将——岳飞。如果岳飞得知在百年后的大明,有一个和他一样的志士捍卫了中华的尊严,他在九泉之下,应该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吧。

(岳飞)

土木兵败

公元年,正统十四年8月14日这是大明王朝最为黑暗的一天,20万大军灰飞烟灭,成国公张铺、兵部尚书邝埜等尽数战死,三大营精锐部队遭到摧毁性的打击。更可怕的是,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生擒。自此一役,大明王朝不仅元气大伤,连王朝的尊严也丢尽了。

噩耗传到当时被英宗抽调主干力量的京师,可谓是人心惶惶、乱作一团。大明根基崩塌、国将不国的传言在民间飞速传播。更有甚者,京城的大地主举家南迁。朝堂之上更是迁都、御敌各分两派喋喋不休,再加之王振余党势力盘根错节。瓦剌部在土木堡大胜后,更加肆意妄为,连克大明北部重镇,意欲改朝换代,重振大元朝雄风。

(土木堡之败)

如此内忧外患,眼看着国将倾覆。皇太后率先稳住动荡的局面。

时年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英宗异母同胞郕王朱祁钰监国,此举暂稳局面。知道那个人的出现大明王朝才重归正规。

叩关皇帝

人在生死存亡之际也顾不得什么颜面了。英宗被俘,本就是大明的奇耻大辱。而这个不毛之地的首领也先,也是个做生意的好手。他俘虏英宗后,并没有杀了他,以示蒙古铁骑的威武。而是好吃好喝的招待,那这位精贵的皇帝当成了饭票,到大明朝的边关当一个叩关皇帝,以换取粮草辎重,还妄图不费一兵一卒,蹂躏中华大陆。

(也先生擒明英宗)(也先生擒明英宗)

可惜,如此一劳永逸的奸计并未得逞。

当也先放出英宗向边关的将士喊话时,这一荒唐的消息就被八百里加急传到了北京。当时,朱祁钰刚刚任命为监国王爷,朝廷上看似暂时稳定,暗地里波涛汹涌。三股势力充斥着朝野上下,以锦衣卫、宦官为首的王振一党企图复兴;力荐迁都应天、放弃北京的新一代势力保守派徐珵;还有主战派,一帮老臣,以兵部侍郎于谦、内阁学士陈循等为首,誓死捍卫京师。

那位可与岳飞平起平坐的人正是于谦。于谦早期批判造反的朱高煦就在朝堂上声名鹊起,更是得到了宣宗皇帝朱瞻基的青睐。可是好景不长,朱瞻基驾崩,年轻的朱祁镇继位后听信宦官王振的奸佞之言。将与王振一党作对的于谦下狱,后来在文官集团的争取下,改为外放。坎坷的人生造就救国的英雄。于谦因其能力突出,数次被提拔,在英宗出征前被提拔为兵部侍郎。正是这位小小的侍郎说服了皇太后,使皇太后在巨大的危机面前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南迁?

时年八月十八日,在监国王爷朱祁钰的主持下。朝堂之上开始了对大明王朝国运走向的一次重要讨论。

与会人员主要有犹豫不决的郕王朱祁钰;

主迁都一派侍讲徐珵等一众大臣;

誓死捍卫京城的吏部尚书王直、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

郕王问策,徐珵进言:“星象有变,宜南迁避祸。”

(于谦)

此番言论,如空谷足音振奋众人,朝中大臣和郕王渐渐的冷静下来,认定于谦坚守京师的可行性。朝中确立了主战方略,当即任命于谦为总负责人。于谦因此官至兵部尚书。

而此刻的徐珵羞愧难当,默默的退出大殿,仿佛他的名字已经和屈辱、懦弱挂上了钩。他成了于谦的阴暗面,从此世人想起那个英勇无比的民族英雄于谦,就会想起胆小如鼠的文官败类徐珵。命运的指针悄悄旋转,两人的命运走到了岔路口,一个选择,两个人生。

在确定完主站的方略后,于谦着手清楚王振阉党。

二十三日,在朝堂之上,众臣开始回忆土木堡之变的惨痛教训。悉数大明王朝国力直线下滑,已造成今日危机。更是把罪名全部推到世人唾弃的王振大太监的身上。誓要抄王振全家,剿灭王振余党,以平民愤。当时王振一党的马顺怒斥群臣,结果遭到了激动的给事中书王竑的当场暴击,群臣更是激动的上手就打,怒不可遏。一时间朝堂之上乱作一团,朱祁钰哪能见过士大夫打群架的壮阔场面,顿时吓呆了。吏部尚书王直正要出一份力时,被冷静的于谦拦下。于谦启奏郕王恕诸臣无罪后,事态才渐渐平静下来。

王直则感叹到:”国家正赖公耳。今曰虽百王直何能为!”

原来当时虽说王振已死,但王振余党并未清除。锦衣卫、东厂皆是王振的人。如果没有于谦提醒郕王恕诸臣无罪。那么按照大明律例,朝堂之上梃击朝廷命官,罪不可恕。如果此时,没有监国王爷的赦免,那么这些大明残存的中坚力量就会被王振的余党扣上违法的帽子,一个一个的残害致死。等到那时,大明再无一线生机,国家已是回天乏力。

(大明锦衣卫)

饱经沧桑的于谦以一句话拯救了满朝文武的身家性命,从此,于谦得到了众人的信服。也是因为这件事,使得于谦在保卫战的前期工作做的顺风顺水。

换帝

古语云:三军不可一日无将,国家不可一日无君。为了稳定京城百姓的民心,更为了打破也先叩关皇帝的阴谋。于谦走上了一条明知不可为,却不得不为之的道路。

时年八月二十九日,在于谦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下,文武百官请求皇太后改立郕王朱祁钰为帝,代宗皇帝又大明危难之际登上历史舞台。

(朱祁钰登基)

于谦怎能不知他已经走上了不归路,但是为了社稷与汉人的江山,他决定以身试险。其实正如他诗中的答案一样: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个男人,值得与岳飞齐名!

出击!

于谦是知人善用的,是宽容的。

石亨,一个土木堡之变的败军之将。丢下英宗皇帝单骑逃回京师,理应入狱。可是,于谦却说服众人原谅了他。天下没有常胜将军,是于谦给了这个本应遭人唾弃的逃兵一个机会,知耻后勇的石亨确实不负众望。但是,他却没有给于谦一个生的机会。升米恩斗米仇,石亨必将遭人唾弃。

在代宗的支持下,于谦开始了与瓦剌短兵相接的准备工作:

首先提拔了石亨等一众将领,并急速从各地调来兵力,日夜建造军械,武装士兵:

(京师九门方位及作用)

在后勤保障方面,于谦更是小心谨慎,派遣重兵从通州运粮,保障了粮食储备。同时加紧制造铠甲,并从南京调运,甚至想到了从土木堡战场收集武器装备。

并且发动群众,奖赏修筑城墙、刺探瓦剌敌情的群众白银,几乎调动了京城所有的有生力量。

在于谦和众人的努力下,明军由不足10万迅速扩展到22万,在数量上开始超过瓦剌骑兵,战争的天平开始倾斜。

正统十四年十月初一,瓦剌部携英宗南下,一举击破居庸关。瓦剌亲率主力骑兵三万,意图直取京师。覆灭大明王朝。

同月九日,在汉奸宁喜太监的帮助下,也先连克紫荆关、易州、良乡、卢沟桥等地。

于十一日抵达北京城下。面对不可一世的也先精锐部队。石亨提出集中兵力,依托九门,固守京城。于谦坚守打击也先士气,背城决战的方略,分兵九门,设伏德胜门,以战为守,于瓦剌精锐在城下决一死战。

当日,于谦击败也先先锋部队,夺回被俘的千余人。同时,夜袭瓦剌,疲敝敌军。

十二日,也先携英宗于德胜门外,企图迫使明军束手就擒。于谦一方面派人联系英宗,另一方面,鼓舞三军,必生食瓦剌血肉。

十三日,于谦于德胜门于石亨设伏。神机营更是射杀也先之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也葬身于炮火中。也先不甘失败,转袭西直门,后被于谦援军击败。

十四日,也先攻彰义门,因为太监抢功,导致明军一路退败。后来,在百姓的石头块支援下,也先踉跄逃脱。

战火蔓延已有四日,京城久攻不下。擅长闪电战的瓦剌人唯恐大明援军支援。也先下令于十五日由紫荆关退出战场。于谦得知也先败退的消息,命令石亨炮击也先部,重创也先一万精锐骑兵。后范广于固安打败也先残军;石亨大破也先于清风店。

十七日,也先退至关外。

二十日,瓦剌大将脱脱不花单独遣使朝贡,以求议和。

京城保卫战以大明王朝完胜告终。

京城保卫战的胜利是大明王朝面临倾覆时君臣民一心的结果。此次事件,彰显了大明王朝誓死不退的傲骨,也涌现了于谦等民族英雄。正是有了如此忠肝义胆、有勇有谋的民族楷模。中华民族才能历经千年而依旧熠熠生辉。

京城保卫战是大明王朝重要的抉择点,如果选择后退,那么恐怕不朝不盟的傲骨大明朝要想那时的南宋一样,偏居一隅,乐此不疲。

英雄造就时事,于谦理应被后世歌颂。如果世道昏庸,那么于谦便是大明王朝的一束光,一束救世之光。于谦办成了百年前岳飞没有办成的事,他理应成为民族之光。

参考资料

明官修——《明实录》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

明于谦——《石灰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