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机物与日常生活
4、化学与环境
绿色化学: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
5、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文明古国,智慧人民,灿烂文化。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文化、古代的本草医药和炼丹术、古代的酿酒制醋、四大发明等等构成了我国丰富的古代化学史。根据“在高考命题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高考为国选材的重大使命。各学科在试题中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
传统文化归纳:
判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与错误
(1)明朝的《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该段文字记载了白酒(烧酒)的制造过程中采用了蒸馏的方法来分离和提纯()
(2)汉朝的《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记载“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都是指铜可以采用湿法冶炼()
(3)清初《泉州府志》物产条载:“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该段文字记载了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
(4)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是指加热时丹砂(HgS)熔融成液态,冷却时重新结晶为HgS晶体。()
(5)“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6)“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7)“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8)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9)《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烽燧铳机诸药者”,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
(10)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描写“碘的升华”()
(11)《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利用了“焰色反应”。()
(12)我国古代人民常用明矾水除去铜器上的铜锈〔Cu2(OH)2CO3〕()
(13)《梦溪笔谈》载:“高奴县出脂水,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述“脂水”属于石油()
(14)《肘后备急方》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如此提取青蒿素类似于萃取()
(15)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
(16)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17)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18)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膏液”的描述为“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藉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这里的“膏液”的主要成分为油脂()
(19)《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涉及的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20)《吕氏春秋别类编》中“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体现了合金硬度方面的特性()
(21)《抱朴子》中“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
(22)《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23)《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瓦”,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24)《抱朴子·金丹篇》中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该过程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5)“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
(26)“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27)“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
(28)“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29)精制砒霜过程如下:“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干馏()
(30)使用《周礼》:“煤饼烧蛎房(牡蛎壳)成灰”,蔡伦造纸用此“灰”溶于水沤浸树皮脱胶。“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
(31)鉴别《新修本草》:硝石“如握盐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用于区分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利用颜色反应()
(32)《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铜盐()
(33)《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
(34)《新修本草》中“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绛矾”的主要成分为FeSO4·7H2O()
(35)“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
(36)“甘之如饴’’说明糖类均有甜味()
(37)“火树银花’’中的焰火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
(38)苏轼《石炭行》中“投泥泼水愈光明”包含的化学知识:在高温下,把水滴到炭火上,得到两种可燃性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