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俘时的黄维
年初,在黄维44岁的人生里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在双堆集战场,突围时他乘坐的新坦克抛了锚,下属胡琏坐着旧坦克跑了。
第二件事,彼时妻子蔡若曙已经身怀有孕,正在上海焦急地盼望着他回来。
她几次三番给国防部打电话,询问丈夫的情况,然而得到的答复永远是“等突围”。
蔡若曙与女儿黄慧南
然而黄维却回不去了。
当他穿着士兵的衣裳,和被俘的官兵坐在一起的时候,或许会想起年最后一次跟蒋告别时的约定,打过这一仗,我还要回去办军校。
在黄维的内心深处,他其实并不想打这一仗。
但是被俘虏后,他内心却依旧带着孤傲。
浍河南岸的赵庙村,是黄维兵团团以上被俘军官的临时关押点。
根据中原野战军保卫部科长张之轩在日记里的记载,在赵庙村,黄维读完《新民主主义论》后说:
你们放我回去,我回到江西老家,按照这个道理重整部队,跟共产党再干一下,若再打败我服气。
双堆集战场一角
20天后,邓小平、刘伯承和陈毅专门来战俘管理点看望他。
为了不让黄维感到难堪,陈毅特意拿了一副残棋和黄维对弈。
双方杀得难分难解,最后是邓小平给陈毅出了一招,黄维败下阵来。
不久,黄维被转移到了河北井陉县,那里是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看守所。
他被单独关押与外面完全隔绝。
他不知道外面的局势已经是摧枯拉朽,妻子蔡若曙和家人,在国民政府撤退时,也都被接到了台湾。
在审讯员的心目中,他就是个冥顽不化的人。
黄维一再辩护,自己是职业军人,参加过大革命也参加过抗战,导致现在这种局面是制度和领导问题,个人没做对不起人民的事。
中野向被围困的黄维兵团发起进攻
年,黄维被正式转移到了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里面既有杜聿明和宋希濂和他一样的军人,也有沈醉这样的国民政府特务。
刚一进来,黄维的抵触情绪依旧很大,每时每刻都和管理人员对立,内心充斥着一股深深的挑衅意味。
他还当众吟诵于谦的《石灰吟》,就连走路也还挺直腰杆,不失他兵团司令的威风。
或许,这是他那时仅有的一份自尊了。
根据中央的统一布置,在押的战犯,接下来需要坦白交代自己所犯的战争罪行。
黄维一直不承认自己有什么罪行,他觉得自己唯一的罪行就是打了败仗,其他的他不承认。
淮海战役中被俘虏的杜聿明
于是,其他人每天都在积极学习、讨论问题和反省自身,黄维却一个人总是在忙着捣鼓什么。
别人过了段时间把一些自传或交代的材料上交,黄维却上交了一份永动机的图纸和原理介绍。
设计永动机,是他谋划依旧的事情了。
还在井陉县的时候,有一次他看到了农民打水用的辘轳,黄维突发奇想,要是把重力变成动力,那是不是就可以永远自己运转了?
正是基于这一点,等他进入功德林后,便把构思绘制成了图纸。
管理人员看着黄维的“杰作”也是直挠头,其他人也一再说他,这样做其实就是在逃避思想改造,只会耽误改过自新的机会。
黄维戎装照
然而黄维却不为所动,甚至还对他们反唇相讥,人类的哪一项重大发明不是历经种种磨难的?
对于黄维的话,管理人员还真的没法反驳,再加上他固执己见,战犯管理处的管理人员只得将黄维设计的图纸和文字资料,一并送到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专业人员看都没仔细看就直接回复,这说到底还是永动机,违背物理学原理,是不可能实现的。
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处旧址
这下管理人员觉得黄维应该死心了,第一时间把答复告诉了他。
谁知黄维默不出声,只是讪讪地收起了图纸和材料。
众人都以为接下来他不会胡思乱想了,哪知道他在改造和学习中还是不积极,不但不发言,反省的材料写得都很模糊,而且也不交代自己所犯的战争罪行。
此时,身在北京的黄维并不知道,妻子蔡若曙在得知他没有战死的时候,便带着家人辗转从台湾回到了香港,而后又从香港秘密返回了上海。
年轻的她只想着和丈夫团聚,自然希望黄维能够好好改造,能够早日出来。
管理人员也把蔡若曙从上海接来,希望她能做通黄维的工作,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好好改造自己。
妻子苦口婆心,希望他不要再纠结永动机的问题了,这其实是一种狂妄自大的表现。
妻子的话,黄维也同样听不进去,哪怕是当他得知女儿已经出生,一家人都在等着他时,他还是固执己见,甚至发脾气让妻子走人。
蔡若曙也发了火,你这样顽固根本就是幻想,改造不好出不去,这是政治问题。
年被特赦的第一批战犯
无论是妻子的劝说,还是管理同志做工作,亦或是功德林里其他战犯平日里的调侃,黄维依旧不为所动。
待到对自己的批判和拯救风潮一过,他又一头钻进永动机设计的幻想中去了。
很多人都说黄维身上有一股子书生意气,正是这股书生意气,往往会让人走向其他的极端而不能自拔。
不过很快,黄维的“研究”就不得不停下来了,因为,他病得很厉害。
青年时期的黄维
那是年的春天,黄维的结核病发作,腹膜结核发展成了腹膜炎,严重的积水让的肚子和双腿肿得很高,使他无法下床。
这个威风八面的将军,对谁的话都听不进去的人,终于被疾病击垮了。
消息传到了周总理那里,总理指示一定要全力抢救他的生命。
黄维被医院,北京的知名专家都被请来给他会诊看病。
由于青霉素和链霉素那时国内还无法生产,卫生部门又专门申请外汇,到香港等地给他买药。
全力抢救之下,黄维才最终转危为安。
除此之外,他的饮食上也一直有保证。
虽然国家还很困难,但每餐饭的肉蛋奶都有保证。
正是在国家的精心护理下,他不但奇迹般的康复,原有的结核病也都得以根治。
正是这一点,黄维的内心开始发生变化。
他在想,若是在国民政府的军队里,得了如此重的病还能活下来吗?
若是共产党在国民政府的监狱,又会有这么好的待遇吗?
如此一对比,更让黄维有些辗转反侧。
于是,病好之后,之前不愿意读的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如今也能读下去了。
此后,他还专门给妻子写了一封道歉信。
黄维并不知道,自己在管理所里冥顽不化,政府却一直在护着他的家人。
妻子蔡若曙回到上海后,找到了一份图书馆的工作,当得知她的真实身份后,图书馆方面不敢擅自招收。
这件事报给了周恩来总理,之后图书馆才正式招录了她。
因为身体不好,黄维后来只被安排半日象征性劳动,其后半日是学习时间。
再到后来,大部分的战犯都到京郊农场集体劳动,黄维和其他几个生病的战犯,依旧留在了功德林。
老年时期的黄维
到年,黄维的改造生涯已经持续了6年。
从那之后,每年的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黄维他们都会组织到天安门参加庆祝活动,而且还组织他们到外地参观。
从长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再到武汉长江大桥,看着一辆辆国产的汽车和横跨在长江天堑上的钢铁长龙,黄维的内心也很激动。
他深深感到,在国家建设上,共产党做到了国民政府做不到的事情。
年,在建国10年的节点上,政府准备特赦一批战犯。
黄维原本也在周恩来点名的特赦之列,而且这一消息也通过有关部门通知了在上海的蔡若曙,她和家人都很高兴,对黄维的特赦抱了很大希望。
然而到当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第一批特赦名单时,功德林里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以及杨伯涛等人都被特赦,却唯独没有黄维的名字。
蔡若曙深受打击,那时她便出现了精神分裂和幻听的症状。
她等了整整10年,9岁的女儿黄慧南也渐渐懂事,可依旧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哪里。
那时候,黄慧南只知道身边有母亲、外婆、姨夫和姨妈,在家里,姨夫和姨妈就是她的爸爸和妈妈。
而对妈妈,平时则用上海话喊她为姆妈。
小孩子还不懂事,那时候还不知道家里怎么会有两个妈妈。
蔡若曙
然而对蔡若曙来说,等待而无果的痛苦,只能在心底默默承受。
原来,黄维最初是准备要特赦的,不过管理处的意见是,他这几年改造得不彻底,出去后可能会对他本人不利,其他特赦人员也不会服气。
正是基于此,黄维才被留了下来。
不久,他又被转到了秦城农场继续改造。
而妻子蔡若曙,从此开始每年便盼望着丈夫能够归来。
年,名单上没有丈夫的名字;年,依旧没有;年,还是没有……
年年的落空,年年让蔡若曙的心一点点沉入谷底。
黄维与家人
那期间,黄维的女儿黄慧南已经读初中了。
家里的大人依旧坚守着这个秘密,所以她才能活得更轻松一些。
直到她上初三的一天,团支部书记突然告诉她,你没有入团不是自身的原因,而是因为你的父亲,好好表现,以后还是有机会的。
这番话让黄慧南感到很奇怪,不知道怎么回事。
回到家里询问家人,姨夫才郑重其事地告诉她,你的父亲是“战犯黄维”。
也正是从那时候起,黄慧南才知道自己原来还有一个爸爸。
淮海战役纪念馆
转眼来到了年,蔡若曙依旧没有等到丈夫的特赦通知,不过女儿黄慧南却接到了父亲想要见她的消息。
这消息是教导主任告诉她的,父亲就住在锦江饭店。
黄慧南几乎是出于本能的说不见,但学校和家人轮番给她做工作,这让她意识到,必须要去见教科书中经常提到的那个人。
姨夫带着她去了锦江饭店,这也是黄维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女儿。
他和其他一些战犯正在各地参观,先是去了杭州,而后来了上海。
兴奋溢于言表,黄维也试着找出各种话题跟女儿说话。
那一年,他已经61岁了。
黄维的12兵团司令官印章
年,这位改造不彻底,而且仍旧在思考永动机的人,又从北京转到了抚顺战犯管理所。
来到这里后,管理人员没再限制黄维的构思,而且还放手让黄维去实验。
管理所不但调来了4名技术员,而后又跟几个工科出身的战犯成立科研小组,专门帮助黄维研制永动机。
最终,他们几个人按照黄维设计的图纸,制作出了一台“永动机”。
看着永动机转了几圈后便永远停了下来,黄维的内心估计是五味杂陈的。
这就像他多年以来的一个心结,直到自己亲手终结了它,内心深处才会渐渐释然。
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
不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谁又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
对黄维来说,迟迟没有特赦,客观上反倒保护了自己和家人。
另一方面,迟迟没有被特赦,也让他的改造更加心悦诚服。
这之后,黄维又被安排参观了国内许多地方,此后他开始认真审视自己,并诚心检讨自己。
年,蔡若曙终于盼到了黄维的特赦令。
不过在特赦前的一个月,黄维突然心绞痛发作,相关部门做出指示,一定要将他的病治好。
于是,黄维被医院,在特赦下令之前,他再一次转危为安。
黄维当年制造的永动机
黄维被特赦后,蔡若曙来到北京,想接丈夫回上海团聚。
不过中央将黄维留在了北京,将他安排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
蔡若曙仿佛松了一口气,她告诉女儿,你终于有爸爸了。
二十多年的等待和盼望,从年轻到年老,失去的年华里,全是她无尽的希望和使命。
然而这份苦尽甘来的等待,却只有一年的团聚。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后,蔡若曙的精神状态反倒更紧张了。
她每天都紧张兮兮的,尤其担心丈夫黄维再说错什么话而失去自由。
向黄维发特赦释放通知书
黄维每天要到政协机关上班,中午和傍晚回家,每天都能看到妻子在楼下等着他。
时间久了,黄维知道妻子几乎天天在楼下等他,生怕他突然不回来。
要是有一天稍微晚几分钟,妻子就更加接受不了。
蔡若曙的幻听也变得更加严重,总是在自言自语,认为丈夫要被人从身边带走。
不得已,家人只能靠药物,来维持蔡若曙不稳定的精神状态。
在状态较好的情况下,她也常常自责,认为是自己拖累了一家人。
但大多数时候因为药物的作用,她一直处于昏昏沉沉的状态。
黄维一家在北京游览天坛公园
黄维或许不能理解妻子为何变成了这样,然而作为一个女人,丈夫是自己唯一的依靠和指望。
二十多年的盼望和等待,已耗尽了她的精力,一朝而归,紧绷的神经却再也难以松弛下来。
那是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午后,黄维看着妻子躺下,以为她睡着了,于是便到隔壁的书房去看书。
过了一会儿他再回来看,妻子已经不在房间。
黄维满屋子的去找,没发现人,而后又跑出家门去找,还是没有。
没过多久,外面有人告诉他,一个老太太刚才投河了。
黄维女儿黄慧南
完聚之后,蔡若曙还是走了。
事实上,从年黄维没有被特赦开始,其后的每一年等待和每一次失望,都是对她内心的一次摧残。
如果再把时间拉回到年底,焦急等待丈夫归来的蔡若曙,就已经埋下了如今的这个结局。
多年以后,女儿黄慧南才从家人的只字片语中,知道父亲当年在淮海战场上被俘的细节。
老年的黄维
年的12月15日,黄维下令突围。
突围之前,副司令官胡琏把一辆最新的坦克车让给了黄维,然而这辆新车却出现了故障。最终,黄维在弃车逃跑中被俘……
假设当年黄维坐着坦克车逃出去了,对妻子蔡若曙而言,或许又会是另外的局面。
蔡若曙与女儿黄慧南
然而在滚滚历史洪流中,不光个人命运没有假设,国家命运同样也没有。
历经二十多年改造,黄维对这一点早已感同身受。
从被俘的那一刻开始,他个人的命运就和国家交织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