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也有个于谦,召集22万军队干了件大事

白癜风治疗哪里最好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想必读过书的读者朋友都知道这首《石灰吟》,他的作者正是历史上大名鼎鼎,却又不为人熟知的于谦。有爱调侃的朋友可能会说,于谦我熟悉啊,说相声那位,郭德纲搭档,喜欢抽烟喝酒烫头的相声艺术家嘛。

两人确实同名,但却不是一个时期一个行当的人。如果没有现在相声界那位“捧哏皇后”于老师,您可能也不会进来看这篇文章,所以说于老师有功啊,名字起得好。

言归正传,小编说于谦“大名鼎鼎”是因为读过书的朋友们都知道石灰吟是明代的于谦写的,说他不被大家熟悉是因为他曾经干过一件大事,这件大事许多人都还不太知道。那么于谦在明朝干过什么有意义的大事值得我们记住呢?您听我细细道来。

一、于谦曾含冤入狱

在明朝年的历史里,最有名的大臣大概莫过于于谦和史可法了。他们在人们的心目中,就像南宋的岳飞和文天祥一样,是支撑起一个国家脊梁的民族英雄,他们所做的一切无论其最后结果如何,单就他们的精神就足以成为当时人们的精神支柱,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动人史诗。

于谦是浙江钱塘人,他从小就很仰慕岳飞和文天祥,还将文天祥的画像悬挂在书房中,决心学习文天祥舍生取义,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他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留下了一首永留史册的明志之诗《石灰吟》。

于谦聪明好学,在科举的道路上走的很顺利,刚刚32岁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兵部尚书。当时宦官王振专权,官员们贪污受贿成风,但是于谦不管别人如何,也不顾世情怎样,保持着“一尘不染”的为官风格。

正因如此他的“不谙世事”得罪了当时的权臣,所以他曾被其他的当朝大臣王振用权谋关进了大牢,可以说是含冤入过狱,好在最后还是回到了朝堂。

有些人可能觉着于谦这下算是没救了,多好的一个人怎么就进了大狱了?虽然最后出来了回到了朝堂,可是这仕途之路怕是到头了,然而吉人自有天相,您别急,事情还有转机。

二、关键时刻于谦挺身而出

年,明朝与北方边境的瓦刺军队发生激战,明朝军队大败,由于当时的英宗御驾亲征因此兵败后被瓦刺俘虏了。这还不算完,瓦刺军打了胜仗又全军亢奋的押着英宗准备攻打京城,他们想利用英宗要挟明朝守将,让京城守备“开城迎驾”。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大臣们都聚集在朝堂上商议对策。有些胆小怕死的人,甚至私下已经将家眷送出了京城。还有人制造流言蜚语,说瓦剌的军队如何如何强大,北京城怕是保不住了,朝廷应该还是先退出北京到南方去,然后再想办法。

在这关乎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身为兵部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痛斥那些想南迁的人,他认为京师是国家的心脏,京师一丢国家的根基就不保了。

他强烈要求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新帝,改英宗为太上皇,以此断绝瓦刺的妄想,并且建议坚决抵抗,立刻召集在外的勤王之师,誓死守卫京城。于谦的这些主张得到了多数大臣的一致支持,也打动了一直举棋不定的皇太后。

于是,皇太后的主持下,英宗的弟弟成为新皇帝,就是代宗(实际上就是代理皇帝),同时还任命了于谦为兵部尚书,全面负责北京的保卫工作,那些要求南迁的人被当场处死,表明了君臣上下对抗瓦刺的坚定决心。

三、于谦召集人马力挽狂澜

于谦担负起保卫京师的重任之后,迅速的从各地调集士兵,并且开始紧急从百姓中召集民兵。他安排军备处抓紧时间赶制武器,号召京城中的百姓积极配合军队完成守备任务,在君臣百姓同心努力下,北京城的守卫部队很快就增加到了22万人,防御体系也在于谦的精心部署之下完全准备就绪。

北京城中君臣百姓上下一心,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就只等着瓦刺的军队前来了。瓦刺人果然来了。他们把英宗押到城外的高地上,要守城的官员摆出队伍迎接。

站在城墙上的代宗和大臣们都觉得十分为难,这摆明了就是一个圈套,只要城门一开,北京城内的人就等于是案板上的肉一样任人宰割了,可是不开城门,难道真的不理会英宗的生死了吗?

正在犹疑不定的时候,又是于谦站出来说话了,他知道现在正是守城的关键时刻,如果稍一动摇,军心就会大乱。他坚决的拒绝了瓦刺的要求,高声宣布国家已经选立了新君,瓦刺人手中的皇帝已不再是皇帝了,所以明王朝决不接受瓦刺的任何威胁。

有的大臣担心这样严词拒绝会伤害到英宗,于谦厉声回答道:“现在是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是国家重要还是一个皇帝重要?”城下的英宗也明白这场灾祸正是由于他自己任性妄为而招惹来的,这时他倒有些明理了,他在城下也高声告诉城内的人千万不能开门,自己的生死无关重要,但是一定要保住祖宗社稷。

经过这一番斗争,城上的士兵都在于谦的带动之下坚定了信心,按照于谦的部署,主动出城去迎战瓦刺的军队。经过几天的激战,瓦刺军队死了上万人,损失惨重,明朝的军队损失也很惨重,战斗的胜利正是用那些英勇无畏的将士们的鲜血换来的,不过这时已有好消息传来,各地的勤王之师马上就要赶到了!

瓦刺人本来以为有明朝的皇帝在自己手中,北京城被攻破只是旦夕之事,可是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不但手中的皇帝毫无作用,北京城的守卫更是固若金汤,明朝的军队也与以前交战的军队完全不一样,人人不畏死,越战越勇。

这时候瓦刺人反而不敢伤害英宗了,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时侯杀了英宗,无异于是在给愤怒的明军心头火上浇油。但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在战斗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在城外驻扎还时常受到城外百姓的袭击,防不胜防。

全民皆兵之际,瓦剌人又收到了各路勤王大军即将到来的消息,瓦剌军军心开始不稳,他们开始担心起退回草原的后路会被勤王大军截断,因此瓦刺人只好带着英宗急忙撤离北京。

于谦派人乘胜追击,终于一口气把瓦刺人赶出了塞外。敌人退去了。在这场战斗中于谦的功劳有目共睹,代宗给他丰厚的的封赏,但他非但没要赏赐还提醒代宗瓦刺人还在塞外蓄势待发,随时都可能再侵袭边境,现在还不是庆功的时候,应该马上着手继续整顿军队,修筑防御设施,防备瓦刺随时可能发动的进攻。

经此一役,代宗对于谦极为尊敬,决定将一切事情都交给他去自行办理。于谦也不辱使命,经过他的大力整顿,军队的战斗力果然有了明显的改善。正是有于谦这样忠直有才的大臣,明王朝才得以逃过了自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灭顶之灾。

结语:

于谦的事迹,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中国人的节气和骨气。在面对外敌侵略时,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再一次展现出超强的生命力。历史上这样外敌入侵,国民奋起反击的情况对于我国来说是熟悉而又感动的。

于谦这样的民族英雄更应该被我们牢记,或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国家还会面临这样的危机。但面对危机我们绝不会缺少于谦这样挺身而出的民族英雄,更不缺少万众一心的“中国心”,这颗中国心喷涌而出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民族节气血液,早已流遍每个中国人的身体。

参考资料:《明朝鲜为人知的那些事儿》京华出版社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