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明朝于谦,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那首流芳百世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人人皆知于谦是有名的清官,却鲜少有人了解于谦清廉之外的故事。
一、爱官爱民
于谦曾担任河南、陕西巡抚,在任期间勤政爱民,体恤下属。宣德五年,当时河南、山西等地受灾严重,内阁议奏打算派大臣前往抚巡,皇帝亲手书写于谦名,将他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
九月,于谦单车赴任,遍历所属各地,咨访民隐。多次向朝廷上奏,请求减免百姓赋税之役,分发粮食,救灾安民。《明宣宗实录》中曾有记载,于谦上奏皇帝请求免除受灾地区应当交纳的秋粮和马草,皇帝应允了他的请求。
于谦忧心百姓,有关民生的任何一件小事都牵动着他的心。于谦一生中一共写下了三十四首悯农诗,占其诗作总数的近百分之十。每到丰收之时,于谦都替百姓由衷的高兴,却又为下一年的收成忧心忡忡,在任期间,始终将百姓放在心中第一位。
除了关心百姓,于谦对下属同样非常关心。《明英宗实录》中曾有记载,山西按察使徐永达因为疾病去世了,当时担任巡抚少卿的于谦前去吊唁,看到他的官舍破败不堪,十分萧瑟,“于是解束带金赙之”。于谦自己清廉一生,家无余财,却依旧毫不犹豫地对下属施以援手,得到了众人衷心的拥护与爱戴。
二、忧国忘身
“千古英雄共一心”。于谦小的时候就十分留心古人的行事大节。他的祖父收藏有文天祥画像,于谦仰慕文天祥的为人忠义,特地为其撰写了赞词,悬挂在自己的座位旁。
赞词中写道:“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我瞻遗像,清风凛然。宁正而毙,不苟而全。”于谦怀揣着对文天祥的仰慕,效忠于国家和人民,夙兴夜寐,忧国忘身,真正成为了如文天祥一般的人。
正统十四年(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率军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谗言下,亲率二十万大军出征瓦剌。在得知瓦剌已做好准备后,明军立即从大同东返,打算从居庸关回京。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袭击,明军战败,伤亡过半,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等全部战死,史称“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后,于谦“誓不与贼俱生”。从此之后夜夜住在侍臣留宿的地方,不再回家居住。他的身体有旧疾,由于日夜操劳,旧疾复发。于是景帝派遣太监兴安、舒良前后前往探视。
皇帝听说他的衣服过于单薄,饮食过于粗陋,于是专门下诏令赐给他上好的衣食用具,连酒菜都准备齐全。又亲自来到万岁山,亲手砍伐竹子取水赐给于谦。有人认为皇上过于宠信于谦,太监兴安为其辩驳说:“为国分忧,像这样有功的人还有谁呢?”于谦的清正廉洁与无私奉献,所闻之人不一被感动。
三、救时宰相
于谦七岁的时候,就有僧人说:“他日救时宰相也。”一语成谶,在国家危难之际,于谦作为一名书生,毅然担起了救国救民的重任。土木堡一战,英宗被俘,精锐覆灭。面对这一危局,京城上下,人心惶惶。在讨论是战是守时,群臣在朝廷上大哭,许多官员因惧于也先的军队,主张放弃北京,欲南迁以求生。侍讲徐有贞更是托言说星象有变,主张南迁。
这时,只听朝廷上一声大呵:“想要南迁者,可杀!为今之计,应该速速召来天下勤王的军队,拼死守护北京。”于谦厉声说道:“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旦失去就会全盘皆输,你们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结局吗?”
于谦的怒吼震醒了朝中无数犹豫不决的大臣,王直、商揆都公开支持于谦。最后代为处理朝政的朱祁钰下定了作战的决心,并将战守的重任托付给了于谦。
于谦在接受战守重任的第二天,就奏请朱祁钰调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以及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的运粮军奔赴京师。又请朱祁钰下令征调顺天府和民间几百辆大车运通州官粮进京,这样就巧妙地解决了军队和粮食运送的问题。经过于谦的经营部署之后,人心稍微安定下来,于谦被任命为本部尚书,着手准备与也先拼死一战。
正统十四年十月初一日,也先和脱脱不花挟持着英宗朱祁镇来到大同,听取叛国太监喜宁的奸计,打算用英宗威胁大明,并且谎称奉还英宗。守将郭登听闻后,立刻将瓦剌进犯的消息禀报京师。
于谦镇定自若下达军令,分遣诸将率军列阵九门外:“陶瑾,安定门;刘安,东直门……汤节,宣武门;于谦,德胜门!当也先。”听闻德胜门的部署,所有人都十分震惊,于谦将最危险的地方留给了自己。德胜门位于北京城北,是正对也先大军的门户,也是毫无疑问会受到最猛烈攻击的地方,于谦选择亲自镇守德胜门,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于谦还下达了一道让所有人都震惊不已的军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把城门全部关闭,以断绝士兵们溃逃返回的路。”
此令一出,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他们没想到于谦瘦弱的身躯里居然蕴含着这样的狠决与魄力,除了拼死作战别无选择。“于是将士知必死,皆用命。”置之死地而后生,于谦所创的军战连坐法,横空出世,一介文人,在一群见惯了生死拼杀的老将面前,不怒自威。
于谦自己穿着铠甲,背着弓箭,身先士卒,泣以忠谕三军。于谦的身后,是紧闭的德胜门,胜,则返,不胜,则亡!将士们都被于谦所感动,士气高涨,愿与也先拼死一战。
正统十四年十月十三日,也先率兵发起总攻。于谦、石亨率明军与瓦剌激战于德胜门外。那一日,阴霾四伏,电闪雷鸣,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早在瓦剌进犯之前,于谦就判断瓦剌军可能要从德胜门进攻,便指示石亨提前设伏兵于道路旁边空房之内,然后派遣几个骑兵诱敌,旋即又佯装败退。瓦剌万千骑兵来袭,副总兵范广下令发射火器,“跃马陷阵,部下从之,勇气百倍”,埋伏多时的神机营一齐发动攻击,打了也先一个措手不及。
在明军的猛烈攻势下,瓦剌军队的主帅被击毙,一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在德胜门遭受了巨大打击之后,也随即掉转兵锋,直指西直门。西直门的明军守将孙镗率领军队与瓦剌大战,斩杀前锋数人。而后百姓们也纷纷加入了保卫家园的战斗,纷纷用砖石击打贼寇,喊声震天。
于谦的英明决断与军民的齐心协力下,战争的结果逐渐明了。十一月,瓦剌军队被迫退至关外,长达一月之久的北京保卫战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四、英雄末路
北京保卫战胜利之后,瓦剌见大明坚不可摧,便与明朝议和。瓦剌战败,英宗朱祁镇对于瓦剌已毫无用处,因此在王直、于谦等人的争取下,景帝同意接回英宗,但将其软禁于南宫,。
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钰病重,朝廷中暗流涌动。石亨、曹吉祥张轨在和徐有贞密谋之后,为了自身私益,有打算助朱祁镇复位。正月十一夜,英宗成功复位。
英宗复位后,石亨、徐有贞等人误解、怨恨于谦,欲趁机将于谦斩草除根,向英宗进言诬陷于谦意图谋反,英宗本顾念于谦有功,不忍杀之,但徐有贞以“不杀于谦,此举无名”的理由使得让英宗下定了诛杀于谦的决心。
徐有贞等人给于谦人为地安上了“迎立外藩”的罪名,由于没有明确证据,徐有贞再次发挥了其“欲南迁”的“流氓”本性,用“虽无显迹,意有之”给于谦定了罪。
“莫须有”冤杀了岳飞,“意有之”则冤杀了于谦。悲夫!面对石亨等人的阴谋行径,于谦笑着说:“石亨等人有意杀我,辩解又有什么作用呢?”然后从容赴死。
《明史·于谦传》中有记载:“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指挥儿者,本出曹吉祥部下,以酒踹谦死所,恸哭。”曹吉祥非常生气,狠狠地打了他一顿。结果他第二天依然用酒祭奠于谦。而都督同知陈逵感叹于谦的忠义,悄悄地替于谦收尸并妥善安葬。于谦之死,让心狠手辣的锦衣卫都为之落泪,其为人之忠义,壮哉!
五、总结
石灰出于山林,经千锤百炼后,复归于山林。在权奸小人充盈的官场,在贪官污吏横行的时代,他刚正不阿,忧国忘身;在外敌围城、君臣无助的时刻,他挺身而出,保卫大明,立奇功,泽后世;于谦已逝,虽死犹生。
《石灰吟》传诵至今,于谦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作为一名书生承担起了救国救民的重任,其德行、气节与风骨,流芳百世,名垂千古,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一代名臣于谦就介绍到这里了,他不仅是一位清官,更是一位“悍将”,可以说没有于谦,就没有大明。诸位还知道于谦的什么故事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如果您也爱好历史,愿意与历史人物同游,不妨动动小手,给我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