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清白在人间。”——这是董其昌对明朝名臣于谦的评价,这位在十二岁就写下了《石灰吟》的名臣,生前如同烈焰燃烧,死后如同明光照亮,实在令人赞叹。
滚滚历史的洪流,不管是名声显赫的帝王将相,还是籍籍无名的平凡之辈,都只是里面渺小的一粒尘埃,能在史书上留下姓名的人终归是少数。细数明朝的诸位历史名人,除了那16位皇帝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其实不多。但于谦绝对是其中不容忽视的存在,相信很多人立刻就会想到那首著名的《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雕像01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年),于谦出生于杭州的一个书香世家。除了他的父亲不愿入仕以外,他的祖父曾祖高祖都曾是朝廷官员。于谦从小便志向高远,仰慕文天祥的气节风骨,他不但天资聪颖,学习也格外刻苦认真,七八岁时,便在乡里颇有才名。那首著名的《石灰吟》便是他12岁时所写。
于谦入仕很早,在他23岁时便考取了进士。宣德元年(公元年),于谦被明宣宗朱瞻基任命为御史,带着他一同征伐意图谋反的汉王朱高煦。在扫平叛逆之后,于谦细数朱高煦罪行,字句凌厉如刀,将他骂得抬不起头来。
▲于谦画像此后明宣宗一直对于谦十分信赖,先是派于谦巡按江西,重审并平反了当地数百起冤假错案。随后在宣德五年(公元年)将于谦破格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为官期间政绩斐然,清廉公正,他以自身出色的品格和能力获得百姓拥戴,同僚也是佩服称赞。
02
明英宗朱祁镇登基以后,由于其年少尚不能亲政,内阁朝政由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这三位重臣对于谦也极为信赖。可惜三杨先后去世之后,明英宗身边的太监王振开始专权,由于于谦拒绝给王振送钱,王振便找机会将于谦陷害入狱并判处死刑。百姓听闻此事后群情激奋联名上书,逼得王振到底也没敢把于谦给杀了,随便找了个借口,将于谦囚禁于山西。
▲王振剧照当时山西、河南的官吏百姓数千人,还有几位藩王纷纷到宫门前,请求于谦留任,于是于谦在被任命为巡抚,直到正统十三年(公元年),他回到京城出任兵部左侍郎。于谦回到京城的第二年,力阻明英宗朱祁镇亲征也先(明朝中叶时蒙古瓦剌部的领袖)未果,只得留在京城主持兵部的工作。
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后,北京城告急,于谦辅助明代宗登基称帝,并且坚决不肯退出北京,拒绝与也先和谈,牢牢保住了北京。此后,明代宗对于谦越加重用信任,于谦在一系列实践中力挽狂澜,保卫京师,铲除奸党,辅佐朝纲,说他是千古一臣也毫不夸张。
▲朱祁镇被瓦剌俘虏03
景泰元年(公元年)八月,被俘虏了一年多的明英宗朱祁镇回到明朝,一朝不可能有二帝,所以明英宗一直作为太上皇被软禁在南宫。景泰八年(公元年),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趁着明代宗病重,把明英宗从南宫里放出扶上帝位,成功复辟。当然他们也不会放过于谦,于谦和大学士王文被他们随便编造了一个罪名下狱。为了让于谦等人被捕看上去不那么突兀,石亨等人对他们大力造谣诬陷,大学士王文对这种侮辱难以忍受,终日郁郁不平。于谦却淡然处之,因为他知道分辨是没有什么用的,自己问心无愧。
明英宗朱祁镇深知于谦为人和能力,他本来不忍心将于谦杀掉,但是徐有贞却认为如果不杀掉于谦,明英宗重新登上帝位便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朱祁镇最终还是决定将于谦斩首处死。
▲朱祁镇画像朝廷下令抄家时,锦衣卫发现这位一品大员的家中却没有任何多余钱财,其清廉正直,无不感动落泪。皇太后当时并不知道于谦被处死,当她得知这个消息后,一度悲愤到水米不进。
结语
于谦一死,天下哀之。本来明英宗就不想杀他,在于谦死后,弹劾他的石亨和曹吉祥先后败出丑事,再加上边境境况频出,无才可用,更令明英宗后悔不已。但是事已至此,悔有何用呢?
参考资料:
《石灰吟》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