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陂街巷志丨石灰厂路,见证车陂民生代代升

过王炳桥,往车陂东岸方向而去,一堵围墙,突显眼前,一种深邃的历史,刹那间扑面而来。

围墙灰灰的,很高。围墙一分为二,下半截是灰灰的石块垒成,上半截是方形的灰色小砖块垒成。墙上挂有一块牌子:车陂石灰厂路。墙上的色泽,一片灰,这与石灰厂三个字,似乎也有了某种程度的契合,仿佛成了某种历史的见证。

是的,是见证。因为这里,曾经出现过一个石灰厂,这是一个与车陂人的民生息息相关的石灰厂。而石灰厂路,便因环绕石灰厂而得名。

石灰厂未建起前,据说这里曾是尚书王公祠的后花园,是车陂王氏族人的宅基地、果园和菜地。后来,王氏族人无偿提供该地段给当时的黄埔人民公社作为东圃农机站和东圃建材厂用地。开炉烧石灰,生产砖瓦和阶砖,石灰厂的雏形由此产生。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石灰厂是东圃一带加工熟石灰浆的工场,而石灰厂路,就是运输石灰的通道。石灰厂的建立,随之也逐步启动了车陂村民大建房的热潮。从此,车陂村民就开启了与石灰厂之间紧密相连的历史。

车陂村民苏窝棣回忆说,他家上世纪80年代初建房子的时候,就在该石灰厂购买过大量石灰。那个时候,石灰厂可热闹了,不仅车陂村民来这里购买石灰,东圃周边各村的村民要建房子,也来此处购买石灰。当时的车陂涌上,经常看到有船运来大量的石灰石,那是用来烧石灰的原料。运石灰石的船只,穿梭在车陂涌面,石灰厂的天空烟雾弥漫,石灰厂的路上,则是一片人声鼎沸的景象。

“以前在石灰厂路旁,有一间烧制石灰的厂,厂内有个很高的塔状的石灰窑,石灰石经过煅烧就成了生石灰。附近村镇人建房都来该厂购买,然后水化过滤成了建房子用的石灰膏。”村民郝善楚,对石灰厂也有一番很生动的感受。他说,当时运输石灰石,大都用不算很大的船,完全手工操作,既没有油、电等动力,也没有任何驾驶设备,“我小时候经常见到船在车陂涌经过,船两旁两人不断往返用竹竿撑。”

陪我一起走访石灰厂路的西华社区的吴锦华,也细数了石灰厂发展前行的一些历史枝叶。他说,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广州全市大搞基建,石灰厂也升级转型为水泥搅拌站,石灰厂路恢复了为村民的出入交通服务的功能;到了年前后,水泥搅拌站撤销,石灰厂再一次产业升级,变身为东泷粮油综合批发市场;年,粮油市场再一次升级,变身为现在的东泷创意社区。

从石灰厂路口,进入东泷创意社区,只见绿树成荫,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低矮的两层房子,依稀可见当年厂房的概貌。墙体灰中间白,处处透着干净清爽的都市朝气,一间间创意店,透着一股现代创意园的蓬勃气息。绿树浓荫下,放置了很多宽宽长长的椅子,供人们休憩。

从石灰厂,到粮油综合批发市场,再到创意园,时光不过几十年,却记录着车陂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无疑,石灰厂的变迁,其实就是车陂现代化进程的一面生动的镜子。

从东泷创意社区出来,沿着石灰厂路三四米宽的笔直巷道,一路往前走。

一堵高高的灰色围墙,将石灰厂路隔成两半,里面是商业创意店,处处透着现代朝气;外面是村民住宅,洋溢着一派生香的生活图景:猫侠客·蛋包饭、顺德双皮奶、肠粉王、潮香牛肉……历史与现实,就这么相互对望着,相互衔接着,欢声笑语,一路向前。

从1号到11-1号,也不过十分钟,就可走完整条石灰厂路。很短的路,却是很长的历史。

走完整条石灰厂路,我回头一望,只见那棵高大的古榕树,屹立在灰色围墙的上空。这棵大榕树,如今就长在东泷创意园里面,比两层房子高了很多,特别引人注目。村民顺坚叔感慨说:“创意园内的那棵百年古榕,就离从前石灰厂的石灰窑不远。”

或许,对车陂人来说,看见这棵古榕树,就犹如看见了从前石灰厂的身影。由此,我愈发觉得,这棵古榕,应该就是车陂人心中的一个守望者和诉说者,一边守望着石灰厂的过往岁月,一边诉说着石灰厂与车陂人的民生相连的热闹图景。

栏目介绍

e家君推出一个新栏目:《车陂街巷志》。文化就像胶片中的光影,哪一小片光影都有存在之美,让我们一起来发现街巷里有可能被忽略的车陂之美。

作家简介

潘小娴,作家,已出版《魅,自山中》《云山花事经眼录》春夏秋冬四部、《美人香里说宋词》《最美的游戏》《建筑家陈伯齐》《会飞的蒲公英》等作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