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诸暨有个地方,曾经有人烧石灰烧到

鹁鸪鸪,鹁鸪鸪,诸暨山下苦

有囡弗可嫁到盛兆坞

吃个荞麦糊,走个田塍路

日里磨豆腐,夜里打灰

三尺布,夜夜补

….....

(图片转自网络)

这首已经传播了数百年的民谣,仅仅用了简短的几十个字,就把诸暨乡下一个盛产石灰地方百姓的衣食住行都大致的描述了出来,字里行间透露着那个时代的穷困、落后和艰难繁重的生计。

民谣里说的地方就是素有“石灰之乡”之称的——盛兆坞。

“故习相传惟担石”,盛兆坞人祖上世世代代的以烧石灰为业,这样艰苦的营生一直要延续到了五十年代。   

说起这一带的石灰生产由来,起码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前辈们择地而居,除了播种稻菽,植桑养蚕,折柿制漆,还靠山吃山,生产石灰。据《国朝三修诸暨县志》载:“邑山多矿石,石工凿取烧灰,较他邑产坚凝利用,以县南之同山、县北之陈兆坞(即盛兆坞)出者为佳,用以墁屋粪田。”

由于盛兆坞一带蕴藏了大量的石灰石资源,勤劳聪明的前辈们摸索出了石灰的生产技术,筑窑斫柴烧制石灰,陆路往东要销到枫桥、会稽、嵊县,往西销到诸暨县上、义乌,经水路可达萧山、钱塘、山阴等地,至今去这几个地方,只要一报出“盛兆坞”的地名,大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回味说:“哦,那里出石灰的”,可见影响之大。

五十年代,盛兆坞共有10几座石灰灶,成为诸暨最大的石灰生产基地。兴盛的原因是盛兆坞的石灰和桐油调和成“桐油石灰腻子”后和船身咬合性能特别优异,一直是绍兴、宁波等地的航运业定点采用的材料。   

根据不同的石灰石品位性能可以生产出不同用途的石灰。从事柴灰的生产和经营人员上百人。因当时烧制石灰的燃料还是用原始的木柴,故这一时期的石灰严格来讲应该叫“柴灰”。

八十年代初期(年2月),盛兆坞一村阮村砌窑、堆灶和烧灰传人阮仲文、阮仲明兄弟俩和张家的张仲水,曾被当时的浙江省建材工业总公司选拔为土工程师,派遣到非洲国家——上沃尔特(即布基纳法索)去传经授道,援助那里的非洲老百姓建造石灰窑和指导石灰生产技术,使我们前辈传授下来的这一传统民间技艺走出国门发扬广大,这是老祖宗们做梦都意想不到的事情了。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盛兆坞石灰的烧成技艺吧!

柴灰灶生产工艺流程:

砌灶—采石—堆灶—煅烧—焖灶—出灶—储藏

1、砌灶:灶的建造有以宗祠田产收益和民间“灶会”的集资等多种形式,如几家需合作烧制的话一般会推荐一个“上头家”,既“灶首”,确定由几脚拼伙组成,一般多在10脚以下,组成原始的股份制,但规定不允许外姓参与,在当时的宗谱里多有明确规定,这样做能够确保石宕的灰石资源不因过度开采而耗竭,而且有利于族人的团结。灰灶的选址一般离石宕不远,以方便挑石堆灶,宜选择有一定坡度的山地,挖土掘进成直径约3.5~4米,高约4米土坑,坑底夯实,坑底及内壁用耐火性及耐碱性好的白云石拌火铜印(一个本村地名)的隅石(一种含铝量高的矿物)砂浆铺砌,壁厚40~50厘米,留有0.5~1%竖向坡度,窑口建宽2米以上环形平台供临时堆放石头或石灰之用;砌筑有高约1.6米,宽0.7米的拱形灶门,灶门口外砌成高2.5米,宽2.5米的拱形操作间,供烧窑工操作及临时堆柴使用。2、采石确定了合伙人员后要先和石匠去约定好采石时间,由“灶首”牵头奉上鸡蛋数个、茶叶和潮烟各半斤,作为定礼,这样石匠就好做好准备,计划好开采时间。早期在没有黑火药的情况下,石匠用的是原始的开采方式,人工用铁砧(石蟹)顺着石头的板隙锲入,再用大锤敲破,劳动强度很大。民国初期,石匠们引进了原始的黑火药配制和开矿技术,他们采用“三磺六碳一斤硝”的配制方式生产火药,各种材料的购买,硫磺大多在南门“威震丰”火药行和草塔西墙弄购买,硝用倒掉房屋的老砖敲碎后用锅煎熬而成,木炭选用茄树、杉木、松木烧制的为上品,按比例配方后加少量水拌和,放在捣臼中轻搡,须当心捣齿头不可装歪,防止摩擦起火。捣细后用纱筛过筛后再用日光翻晒,等待干后收藏在缸、甏中,这一般是由“把宕师傅”配方、生产和保管的,毕竟这是容易发生危险的易爆物品,自从使用黑火药开矿后劳动强度大幅提高。灰石开采的当天,“上头家”会为每个石匠包上一点利市钱聊表心意。3、堆灶:技工1名,配健壮男丁2名(递石及敲石),灰石敲成大小尺寸约15~35厘米,从炉膛底开始沿圈堆筑“衬墙石”,先用较大块的平板灰石打好“垄栋”,石块尺寸底层大,上层渐小,逐层收口,最后堆成拱高约1.8米,底边直径约1.5米左右的炉膛(窑翼),技工站在炉膛顶上,沿周边继续堆石,直至窑口封成弧形拱起,再在上面铺好碎石。每窑耗用灰石大约5~6万斤(大约2斤石头烧1斤柴灰),由各家派工用挑石头的专用工具“石络”一担一担的从矿山上挑来。当时有名的筑窑、堆窑师傅经常被邻近的石壁山下、古里桥等村子请去帮助技术服务,堆灶师傅的薪酬一般是石匠的两倍,在当时属于“高工资”了。4、煅烧:烧柴灰用的柴草一般在正月十八后开斫,以备六月中旬到十月份烧柴灰之需,旧时在本村柴山所产尚不能够满足所需的情况下,甚至有去几十里外的枫桥小溪寺等地承包柴山,往返数十里路程,全凭肩挑,辛劳程度可想而知。煅烧约需连续60小时,共分5班,每班12小时,每班有2人轮流操作。头班煅烧速度要慢,控制添柴速度,让窑温不超过度,否则灰石块会急速膨胀爆裂,容易塌窑,造成所谓的“倒灶”,这是烧窑人很忌讳的事情,假如某个堆灶师傅的灰灶经常有这种情况出现的话,那这个师傅是很难有人邀请他的。倒灶后就要熄火重堆,因为已经煅烧过一次,不但要冒着高温余热,而且堆窑师傅和辅助工人的劳动强度成倍增加,工作环境相当恶劣,收工后全身灰黑,沾满灰烬。第二班仍控制烧火温度不超过度,灶上冒黑烟;第三~四班控制窑温不超过度,灶上冒青烟;第五班见窑顶透火苗,冒白烟时注意收火,适当放慢添柴速度,窑温不低于度,此时灰石烧熔成桔红色的透明状,这时可降低煅烧速度,减少添火,开始用黄泥掺和青草的“泥麦饼”封窑,并停止烧火。5、焖灶:焖窑熄火时间大概12小时,由专业的清灰工人拆开灶门石,用长柄锄头扒出炉灰,清理干净,叫“透宕”,这个环节如果是外请的话须付给清灰工人多斤的“畚箕利”石灰。6、出灶:熄火后次日晨出灶,出灶是重体力活,劳动强度大,窑温高,作业人员汗流浃背,作业环境艰苦,出灶师傅由于没有良好的劳动保护措施和意识,年纪大了后往往容易引起身体疾病。一座大灰灶如分10脚(份),每脚1~2人挑灰,有3~4人轮流出灶,在窑口平台上堆成10堆,头堆与末堆首尾相接,头堆适当加几块石灰作标记,由牵头人用细麻绳或青草做勾(即拔蒙),民间有“千钿万钿拔一蒙”的说法,说的就是“拔蒙”。每脚1人用手指勾住绳圈开始抽勾,边抽边喊:“头勾、二勾、三勾……末勾”,抽完后各家分头拿畚箕去扒灰,装入灰挑走,勾到头勾的人都以为彩头好而开心,这种抽签方式比较公平阳光,很少有争议,头勾的机会人人都有,尤其最为公平的是做勾人是最后留下的一勾。7、储藏:石灰挑到住家屋里,装进专门用来盛灰的石灰缸内(有十石缸、七石缸几种规格,每缸可盛放~斤不等,上覆稻草缸盖,为了防止缸口开裂,一般用麻篾做成缸圈以作加固)作短期储藏,为了方便挑往枫桥一带东路埭售卖,也有寄放在香烟岭上碧云庵内,由住在庵里的茶水户代为看管,只是额外要支付一定量的石灰作“茶水利”。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往日红红火火的石灰窑都已经成了历史陈迹。一直支撑五一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石灰生产,已被年建造的兆山集团水泥公司所取而代之。

献给勤劳的盛兆坞人民~

来源:浣东街道

供稿:唐祥

审核:吴鹏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