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与演变
“白”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白米粒的象形,中间的一横(或两根曲线)用来刻画米粒的形状,表示米是实心的;一说是表示米粒上的丝疵。
金文字形稍有变化,上面的尖角逐步演变成一短竖,由最初的大米粒象形的圆锥状逐步演变成“日”的形状。
小篆基本延续金文字形,但字形变化多样,还有一种字形从入、从二。
隶书继承小篆,经隶变后字形统一,为“日”上中间加一短撇(或短竖),已经看不出最初的大米形象。
楷书延续隶书,字形统一为“日”的左上角加一短撇。
二、含义
“白”,象形字,指霜雪一般的颜色,即白色。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庄子·渔父》:“须眉交白。”《礼檀弓》:“殷人尚白”。
由此引申出“明亮”。如《前赤壁赋》:“东方之既白”,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声天下白”。
又引申为“纯洁”,代表清流贤正。如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又引申为“清楚、明白”。如高启《书搏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真相大白”、“表白”。
又引申出“空无所有”。如“空白”、“白费劲”、《杂纂新录》:“白手起家成业。”
又引申出“告语”、“表明”、“说明”、“报告”等等。如《吕氏春秋·士节》:“吾将以死白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是女子也,不能白事。”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说文解字》:“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古人用以“白”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后人根据隶定字形解释。“白”字从丿,从日。“丿”意为“不”,“丿”与“日”联合起来表示“从日出开始(到日落前)的天色”。从而把解释为:日出与日落之间的天色。从“白”的甲骨文起源看是后人的误读臆断,是囿于当时出土文物的局限,没有看到甲骨文的形象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