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南方农村喜欢盖楼房得多一些,而北方却是带院子的大平房要多一些?是因为北方冷吗?
(农村平房)
北方确实要比南方冷,这只是南方和北方农村建房差异之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其实到了寒冬季节,南方五岭以北地区也非常冷。只不过,北方冬天的冷,除东北地区外,其他地区是干冷,而南方则是湿冷。
因此,南方农村喜欢盖楼房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是雨水比较多,气候湿润,一年四季的湿气比较重。楼房的一楼与二楼以上相比潮湿一些,住房要舒适一些。
当然,从过去南方的传统民居来看,并非所有的房子都是楼房,也有很大一部分房子就是平房。是否要建楼房,主要看是用什么样的材料建的房子,不同的材料,所建房子的楼层不同,不同的地理环境,房子的楼层也不同,还有就是传统的生活习惯不同,建房的风格也会有差异。
说到传统生活习惯,就不得不从古民居发展变迁的历史说起。这里把上古时期的巢居与穴居进行对比。
巢居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这里的巢居,最初是上古时期之民,人们还不会建房,只能像鸟一样在树上筑巢而居。到后来,人们学会建造房屋,就把砍来的树数株到十多株立起来,固定在土里,作为房屋的柱子,然后在离地面两米高左右的地方,修建窝棚,其形状也像鸟巢一样。
(巢居模拟情景图)
这种“巢式”房屋,直到民国时期,一些边远山区,尤其是一些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存在。
“巢式”房屋在一些地方也随着建房技术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古代榫卯构造的发明,房屋的建造也在不断改变和进步。古人逐渐结束巢居生活,从树上下到地面,在地面修建类似“巢”的房屋。比如,湖南西部及西南部,贵州东南部,广西、云南等地区,过去农村修建木房子时,通常为三层楼房。
一楼相对矮一些,不住人,根据地势的不同,使用上有所区别。有的地势不平,无法使用,就空着不用,成为所谓的“吊脚楼”。有的地方要平坦一些,一楼可以使用,通常用来放农具、柴火,也有的用来做家禽家畜栏舍。
二楼为堂屋、火塘屋(也称茶屋)、房主及老人的住房、粮仓;三楼也是住房,有的称为阁楼,通常是家里小孩住的房间。
《韩非子·五蠹》说,巢居的目的,主要是以避禽兽虫蛇群害,这种说法没有错,只不过韩非是战国时期韩国新郑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不太了解当时长江以南的人们的生活情况。实际上,巢居除了为了避禽兽虫蛇群害之外,还要避水和潮湿之气。
因此,历史学家研究认为,巢居主要在南方。他们认为:
“巢居在适应南方气候环境特点上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远离湿地,远离虫蛇野兽侵袭,有利于通风散热,便于就地取材就地建造等。”
(南方山区木结构楼房)
穴居
《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后汉书·东夷传·挹娄》:“处於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
上古最初的穴居方式,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采用这种方式。其“穴居”不是人工挖掘的地穴,而是天然的洞穴,比如,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文化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居住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文化遗址,当地人称蛤蟆洞,距今一万年以上,出土了我国最早的稻谷,证明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还有其他一些地方发现的洞穴遗址,都是天然的洞穴。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多,天然洞穴已不能满足人类的居住,于是上古时期开始挖掘人工洞穴,用来居住。
人工洞穴取代天然洞穴,从地理环境来说,黄河流域有一定的天然优势。主要有两种自然条件:一是黄河流域的气候干燥,长年雨水较少;二是黄河流域面积广阔,土层很厚的黄土,这种黄土的土质比较均匀,且含有一定数量的石灰质,土壤直立性好,具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如此,人工挖掘的洞穴就不容易崩塌,适合人类居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人建筑技术不断积累和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从地下走到地面上来,在地面修建房屋。这些穴居的遗存,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部分消失了,但仍然有一些地方保存了这种穴居方式,比如,陕西、河南、山西等地的各种类型的窑洞,就是就地取材,传承了穴居传统。
在南方,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土多为黏土,再加上气候湿润,雨水多,不便于在地下挖掘洞穴居住,即使挖了洞穴,也会在下雨时被水淹没,容易引起崩塌,或者积水过多,对居住在里面的人身体不利。于是,人们只好上树,在树上巢居,后来又从树上下来,在地面建类似于鸟巢的房屋。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就知道,因地理条件不同,气候条件不同,民居修建时,就地取材也就不同,对居住的要求也不同。
北方春秋两季比较短暂,夏冬两季比较漫长,因此,在北方有长夏和长冬之说。北方的夏天炎热(比南方的夏天来得早,热得早),冬天寒冷,气候干燥,风比较大,住大平房冬暖夏凉。
尤其是过去北方农村那种土坯房平房,比较普遍,夏天土墙隔热,可保持室内凉爽,冬天防寒,可使室内起到保暖作用。再加上吸水性也比较强,对室内的湿度起到调节作用。因此,人住在平房内比较舒适。如果农村建成楼房,二楼相对一楼来说,冬天要寒冷得多,夏天要炎热得多。
(院子平房)
南方就不同了。四季分明,雨水较多,尤其是春夏两季,雨水非常丰沛,就是秋冬两季,雨水相对少些,但下雨也是常有的事。南方农村有“漏秋”和“烂冬”之说,指的就是秋天和冬天阴雨绵绵,很少见到晴天。
雨水多,空气中的湿气也就比较大。比如,春夏时节,要下大雨或暴雨的前一两天,往往会出现闷热天气,野外的石头会“出汗”,砖房子的墙壁和地板也会“出汗”,到处都是湿漉漉的。房屋的一楼尤其潮湿。家里的桌椅板凳、房门和锅盖等木制家具或器具,两三天不擦拭,就会长出一层厚厚的绿霉,室内也弥漫一种霉变的浓烈气味。二楼相对来说就要干燥一些,住着也就舒服一些。
过去农村,房子的一楼多为家里的老人居住,为了让房间不潮湿,通常要铺大块的木板,俗称“地楼板”,也就是在房间的地面上摆上檩条,再在檩条上铺上厚厚的木板。这与现在房屋装修铺地板是有区别的。这种“地楼板”因在地下雨时间长,容易腐烂,一般十年左右要换一次檩条和木板。过去,家里不宽裕的人家,还没有条件如此讲究,只有有钱人家才有条件讲究。
由此可见,一楼地面的湿气之重。而铺了楼板的一楼房间,与二楼的房间干燥程度没有多大差别,住居也比较舒服。
(南方农村现代小楼房)
旧时,南方很多农村建房,尤其是木材少的平原地区,或小平原地区,也有很多人家用土墙修建平房的。这种土墙因比较厚实,所以土墙起到吸湿作用,这种平房比砖房要干燥多了。实际上,在南方,越是地势平坦的地方,平房也就越多。而越是山区,楼房也就越多。
如今,南方农村大多修建了小楼房,因是用砖和混凝土钢筋建造,一楼的湿气特别重,二楼以上就要好多了。因此,在农村,除了家里老人因腿脚不便,不得不住在一楼外,其他人都喜欢住二楼或三楼。
这也是南方农村大多数人喜欢修建楼房的主要原因,是一种因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等环境因素所形成的传统生活习惯。北方带院子的大平房也同样如此。
至于有人说,北方的地广人稀,地方平坦,建房的地方多,适合修建带院子的大平房;南方多山,人口稠密,建房的地方少,平面空间小,人们只能建楼房,以扩大立体空间。这种说法看似很有道理,但这真不是主要原因。我在豫西伏牛山区生活过一段时间,这里山沟纵横,沟里人家,也同样面临宅基地的狭窄的问题,可这里的农村人同样喜欢修建带院子的大平房。
(北方农村传统平房)
不过,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现在科学发达了,天气寒冷或炎热,有了空调可以解决,而室内湿度大的问题,也可以用去湿机解决。因此,现在一些南方农村人也喜欢修建带院子的大平房,一些北方人也喜欢修建楼房。对于农村建房来说,各人有各人的个性,各人有各人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