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粉身碎骨的于谦,背后是孤独而强大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今天说起于谦,你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德云社那个永远无恶评的二把交椅于谦;如果不是《明朝那些事》的浓墨重彩,“粉骨碎身浑不怕”的铁骨男儿于谦怕会是一个更加小众的存在。二大爷于谦每次看到下面这样的话,应该会又忌讳、又感动、又自豪吧?年2月16日,从北京到杭州,天地哭泣,于谦含冤遇害,倒在了他曾经力挽狂澜保卫过的北京城。于谦走了,留下粉身碎骨、两袖清风的美誉,留下因为他而续命百年的明朝,留下他誓死捍卫的苍生社稷。“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除了于谦自己的这句诗,人间再没有语言能够更加准确地书写明朝一代忠臣、续时宰相于谦的一生,在他强大的灵魂面前,任何其他语言都是苍白的。《石灰吟》是古往今来所有咏物诗的终极版,没有之一!于谦不仅用石灰来比喻自己,往后的人生他都在践行石灰精神。年2月16日之后,人们再去读这首诗,不禁拍案而起——原来,这就是于谦的人生!读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深山里的石灰石需要经过千万次的捶打敲凿,再经过烈火的烧制,才能成为石灰。即使面对这些,也跟稀疏平常一样,从容自若,淡然处之。“若等闲”三个字,比喻和转折一气呵成,既从石灰写到了自己,又完成了“磨难”和“等闲”的转折对比,重点不在经历了多少磨难,重点在不管经历多少磨难,依然等闲视之的人生态度。石灰也有它的作用——刷白,石灰也有它的特点——清白,但要成为石灰之前,却要经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这是一个粉身碎骨、浴火重生的过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只要能够给人间带来清白,只要留给人间的是高尚的情操,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会惧怕。这哪里写的是石灰!只有非常明确自己天命的人,他看起石灰来,也有跟自己一般无二的天命——要留清白在人间!为了实现自己的天命,就是经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才会等闲视之,浑然不怕。读人生///17岁的壮志这首《石灰吟》,刚毅果断,浩然正气,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是不是有一位英雄豪杰在振振有词,借着石灰在说自己?你肯定想不到,于谦作这首诗的时候只有17岁,是他在富阳山中求学,路过煅烧石灰的地方,脱口而成的。如果没有《石灰吟》,17岁的于谦,还是一个血气方刚、年少轻狂的年轻人形象,但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瞬间把他的正气阳刚的一面升华成了高尚的节操和凌云之志。就像一个高考作文题目: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人生的关键节点,问心问自己。17岁的高考少年于谦发出了震耳发聩的呐喊:“我的一生就是要来奉献社会的,我一生要保持高尚、清白的节操,遇到任何困难,哪怕是粉身碎骨,我都不会改变我的志向!”和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样,这不是口号,这是他们一生的志向,他们用一生来实践!///我和世界的关系于谦在17岁的时候就理清了个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要留清白在人间”,“人间”就是社稷苍生啊!从此,老百姓过太平的小日子,国家社稷无患无灾,安定顺利,他的眼里只有这些。铁骨铮铮的柔情男儿当他任晋豫巡抚的时候,访遍民间疾苦,治涝、治旱、救荒、救饥,事无巨细,一桩桩落实解决。因为“以民为本”,因为眼里只有百姓,于谦生生把自己锻造成为一个全能手。心中装下了更多的人,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变得柔情似水、菩萨心肠。除了百姓和社稷,其他都是生命意义之外的东西,和他再无瓜葛。他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5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