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一个少年在看人采石灰。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石灰的开采过程,那些黑乎乎的石头,经过不断地锤砸、焚烧,竟然变成了白白的石灰,这真是太神奇了!原来,粉骨碎身也没关系,毕竟,还会留下洁白的东西。少年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一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个少年叫于谦,时年十二岁。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石灰的开采,然而实际上却是少年于谦的心声:是的,粉骨碎身也不用害怕,只要能在世间留下清白。少年于谦写下了自己的心声,表明了自己的志气,也矢志不渝地做到了。公元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等人的怂恿下,决定出征瓦剌。他立两岁的皇子朱见深为太子,同父异母的弟弟朱祁钰辅佐,自己亲率20多万精锐大军,其余文武百官基本全部跟随。然而由于王振的指挥失误,先是3万明军骑兵全军覆没,主力大军狼狈退到土木堡。然而由于土木堡无水,附近河水被又被瓦剌大军占据,于是军营大乱。后来瓦剌诈说议和,朱祁镇轻信,大军移镇河边,士兵争相抢水喝,阵脚大乱,瓦剌军发动突袭,于是大明立国近百年来从未有过的灾难出现了,这就是“土木堡之变”。此战,不但皇帝朱祁镇被俘虏,明朝精锐20万大军全部损折殆尽,最精锐的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三大营也全部覆灭。另外,文物百官中,三公九卿包括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等共数十位全部死难。大明最精锐的军队、官员都没了,北京怎么办?当时北京仅有老弱之军不到10万人,要兵无兵,要将无将,许多人都建议弃城南迁,实际上就是逃跑,但是于谦站了出来,严厉制止了这些人。是的,往南又能跑到哪里?又要跑到什么时候?又有多少人被屠杀?于谦先是稳定了内部,而后安排周边调集军械、军队,甚至发动老百姓守卫北京,在他的主持下,明军最终打败了来犯的瓦剌军,保卫了北京城,挽救了大明。若是南迁,只怕又是一个南宋或者东晋,甚至中华文明也可能会遭到打击毁灭。但由于于谦拥戴的是朱祁钰而非朱祁镇,加上皇权之争,朱祁镇又受到挑拨迷惑,所以在夺权之后,朱祁镇杀了于谦,尽管天下人都知道于谦被冤枉了,但他仍然被杀了。这一切,只是因为,他忠心为国为民,而不是为官为君。于谦虽然死了,他却为后世留下了清白,正如他12岁那年写下的《石灰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