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薄薄的瓦片,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

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bdfzz/281241.html
看到现在遍地的高楼林立,忍不住想起了以前住的瓦房。个人认为,瓦房的精髓就在房顶上的瓦片。那一片片为人们遮风挡雨薄薄的瓦片,是勤劳汗水与智慧的结晶。那时中国大地还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我们村也还很穷,大部分家庭都靠做泥瓦为生,这门技术也是祖辈传下来的手工活。先把自家地里的黄土用箩筐一担一担挑到院坝平地上,厚度五十公分左右,平铺在地面上暴晒,一次差不多要用担左右。经过15到20天左右的晾晒,用手搓黄土成粉末状,标志着黄土晒好。接下来和土成泥。在晒好的黄土上面浇大量的水,那时没有自来水,当然也是依靠人力肩挑了。水渗透的差不多的时候,黄牛或者水牛出场了。人牵着牛在土里面来回踩,因为牛脚大且有力,这样踩出来更均匀,方便后面加工。差不多踩七个小时大功告成。紧接着把踩好的泥堆起来,一方面节省地方,一方面防止水分流失,在外面再盖上一层薄膜,更持久耐干。因为每天用不了多少,所以需要另外再堆一个小泥堆。这里要用到一种简单的工具叫泥弓,它用一条很细的钢丝绑在一个弯成半圆形的木棒上,用它来取不同大小的泥块方便又省力。堆的时候,每放一块泥都要用脚踩平踩匀,堆出来的形状呈长方体。堆到1.5米高左右就够一天的了,大概可以做1片瓦。一切准备就绪,到了关键阶段——做泥瓦。一个圆柱形的泥筒放在一个可以度旋转的圆台上,泥筒上面钉上四条手指宽的小竹片,把泥筒分成四等分。外面再套一个圆筒形的纱布,这样方便泥瓦与泥筒分离。再用一个长方形的泥弓从泥堆上取一公分厚的泥片。泥弓划一次可以平分成宽度相同的两片,充分节省时间。然后任取一片围在泥筒上,用一把“圆月弯刀”把泥片擀薄擀均匀,再用一个竹片做的刮刀把多余的不规则的泥刮掉,接着就把泥筒提到地面,地面上需要洒上锯末粉或者草木灰防止泥筒和地面粘在一起。取出泥筒提出纱布,这样泥筒和泥片成功分离,一次操作完成。如此循环往复一天大概次。阳光照射一定时间后,泥片慢慢变硬,因为之前比较软,难免变形,所以要“圆筒子”,保证成形的瓦片形状漂亮。待到颜色由黄变成白,意味着完全干透。夏天阳光充足,当天就可以干透,春秋季需要时间更长,冬天因为泥片里的水会结冰,做出来的泥片太脆,所以无法生产。泥片干透后,沿着分界线轻轻一拍就分成四片。这里也有个小技巧,如果没有对准分界线,很容易把泥片拍碎,那就是损失。然后把泥片搬到屋里存放。泥片最怕雨水,记不清多少个夜晚,睡得正香的时候被母亲叫起来,因为外面下雨了,匆匆忙忙的把泥筒子往屋里搬。也一直没搞清楚,为什么每次外面刚开始下两滴雨,母亲就知道了,挽回了不少损失,也许这也是一种经验吧。等到存放的泥片数量达到20片左右,就可以装窑烧制了。这又是一个关键阶段。在地面上挖一个直径4米深6米的大坑,四周涂上石灰粉防止散热,底部要砌一个圆台,中间再留一个烧柴的通道。还要开一个圆拱门作为柴的入口。装泥片的时候也很有讲究。中间先用砖砌成多个内部散热通道以便泥片均匀受热。然后就是沿着圆柱形窑的四周把瓦片堆满。离窑近的,就多找几个人用手搬泥片到窑边上,为了一次搬的多又省力,都会用一个泥片宽度的长方形木板垫在下面。离窑远的就要找多几个人用箩筐挑了,无论哪一种都是对体力的极大考验。装好之后进入烧的阶段。烧的材料开始是各种树枝木头晒干,后来不断改进,采用锯末,既好烧利用率又高。烧制时间要持续两天一夜不能中断,并且火候大小也不能波动太大,否则都会影响瓦片的硬度和色泽。烧制时间到了后,就开始封窑。先把圆拱形入口封死防止散热,然后窑的顶部要铺上厚厚一层土,并且要压结实,周围要有沿形成一个简易的围塘,接着向里面灌水。封窑时间需要三天,三天里需要不断补充围塘里的水,一旦水量太少,就会影响瓦片的色泽,进而影响卖的价钱。开窑之后,里面散发着泥土气息的青色瓦片是对劳动者最好的回报。如果火侯、烧制时间、封窑时间把握不好,烧出来的瓦片就是红色,那就是次品,卖的价钱会低很多。这种经验都是劳动者不断总结积累出来的。那时的我们最喜欢冬天烧窑了,既可以取暖,又可以放几个红薯或者土豆在上面或者下面的木灰里,那真叫一个美味,现在回想都忍不住流口水。一片薄薄的瓦片,凝结了劳动者多少汗水和智慧。所谓天道酬勤,做泥瓦虽然辛苦,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