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建筑行业最为普遍的、必备建材之一,如果没有水泥的话,不要说高楼大厦,可能连基本的民用房屋建设都难以完成,哪怕是以现代技术和材料代替水泥,完成了建造,后期效果也不一定有水泥好!
但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中国古代没有水泥,但是建造出来的建筑却能够千百年屹立不倒,比如明朝的城墙,秦朝的长城等,这就让人有些好奇了,不用水泥的建筑为何能够存在这么多年呢?
首先,在古代的建筑当中,主要是以木头和石头为主要建材,特别是一些宫廷建筑,它们对建材的要求是极高的,比如说沉重所用的木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顶梁柱,并不是普通的树木都可以的,常用的都是南方生长的一种杉木,而且粗度要求极为严格,一般都是生长了几十年到百年的树木。再比如说石头,精益求精的工匠会把每一块石头雕刻得非常平整,而且整体是比较大的,这就增强了稳定性。
精挑细选出来的建筑材料在古代建筑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它们具有高度的耐腐蚀性,以及良好的承重力,这就让部分建筑能够长期保存下来,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见到这么多的古代建筑,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
其次,在古代建筑中,有一种叫“三合土”的材料,这种土是利用生石灰和糯米水等材料混合而成的,黏性非常强,因此,它在古代建筑过程当中就相当于今天的水泥,在宫廷建筑或者“国防”工事建设中,它经常被利用。
在有关明朝历史的一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沈万三和皇帝比赛,两人各自修建一段城墙,最终看谁修建的城墙的硬度比较高,最后沈万三赢得了这场“比赛”,原因就是皇帝找人修的那一段城墙只是应用的普通工艺手段和材料,制造出来的城墙和普通城墙就没有区别。
但是沈万山修建的城墙就不一样,他利用糯米水和石灰搅拌泥土,形成“粘合剂”,硬度自然提上去了。从中可以看得出来,这可能在古代城墙中也得到了普遍应用,所以它们才能够长期保留。
再次,古代城墙和宫廷建筑都不是很高,这使得地基和墙体本身承受的重量减少,继而更长久的留存世间。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以皇宫为核心,不管是城墙还是房屋建筑,都要伴随等级的降低而降低,这就导致了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房屋建筑都不高。
低矮的房屋建筑除了承受重力比较小之外,还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风力侵蚀,这样的话,它能够更为长期的保存你就可以理解。
最后,古代的城墙和宫廷建筑是经常修缮的,质量再好的建筑,也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让能够满足当时的需要,体现出富裕和地位,每一个朝代的君王都会对宫殿和一些重要城墙进行修缮,比如故宫,哪怕是到了今天,也要定期检查修缮,让它更好的留存下去。
只不过现在的修缮很多时候会加入水泥,这和古代都是有些区别的!对于这些建筑来说,只要有被破坏的地方,就及时被修复,留存的时间自然就长了,传到今天也没什么不可能的了。
综合来看,古代城墙和建筑没用水泥还能留存至今,屹立不倒,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不管是建筑材料的选择,还是特殊工艺的运用,又或者是不断的修缮,它们都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