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赖炳东(红旗村)斋婆圹石灰厂,位于毛田镇红旗村石山湾,始建于年,因石灰质量好而远近闻名。烧灰历史久远,仅窑渣灰就堆积成了两座小山,这些年无人砍柴了,两座窑渣山已长满了林木杂草。别看这窑渣山,那是劳苦人们几百年来用苦力一担一担从几十里远的煤炭山脚磨肩挑担回来的煤炭,担回来后由窑工一个个做成煤饼,等干了再与石料夹着放入窑中,烧后所剩的炭渣灰,再一担一担堆积而成。我家屋后的大石山已被开采了一半,现在留下约3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那时开采很艰难,没有现代的开采工具,是石匠们用凿子铁锤一锤一锤凿成大拇指大的炮眼,放入黑硝爆破下来,再用大锤一块块锤碎的,可见那时烧石灰的艰辛。在我们还是童年的时候,就知道烧石灰了,那时在我家的后背山上,有一个较大的石灰厂,没有买完的石灰都存放在里面,石灰厂每天有几十号窑工装窑下河灰。那时石灰厂归集体所有了,我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担煤了,要到相隔约3O里远的双峰增桥一些煤矿去担,我记得当时从增桥担斤煤到我们石灰厂,能得到4毛钱,一般一个人每天只能担一路。我们那时也能担30到50斤一路,担煤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爬山翻坳,双峰水口的羊步坳,又长又高,要歇几次脚才能担过那坳,口渴了,就在路边有井的地方喝上几口井水,在路上走走歇歇好多次才能担回来。那时我做的新棉衣就是担煤担的,说是新棉袄,其实是自己担煤炭脚担了10多块钱,扯了几尺市兰布做袄面子,粗大布染色做里子,中间放些旧棉花做成的,这件棉袄我一直穿到不能再穿了。那时的石灰窑,在我们那里都是烧立体圆柱形的围窑,一次好几座,这座刚装好,先前的就能出灰了。石灰除了附近双峰娄底湘乡和当地村民作建筑外,当地农民也作禾苗施灰,其余大都下了河灰装船,下河灰也有1-2里路远,开始每百斤3分钱,后来每百斤5分钱,我们也争着去担,一天下来也能担几毛钱。70年代后期,斋婆圹石灰厂由天门公社企业办接管,接管后新建了两座旋窝窑,群众称为屙屎窑,就是上面装石料,下面能出石灰,后逐渐废除了原先的围窑烧法,新式烧法省人工,省煤炭,人力担煤也被车辆运载所取代。直至80年代,私营烧石灰发展迅猛,原长庆村一个生产队基本以烧灰为业,每天热闹非凡,运煤运灰车辆来来往往,真是车水马龙。他们这些烧石灰的老板,送出去的石灰都挂着斋婆圹石灰的牌。其实真正的斋婆圹石灰,只有我家屋后的石灰,熟知的人就知道,在石灰质量上有很大的差别。斋婆圹石灰加水发成熟石灰后,用手去揑是没有粿粒的感觉,其他的是豆腐渣的小粿粒,用它沉淀泥巴水,斋婆圹石灰能沉淀3次,而其他的就不能,用它粉墙,斋婆圹的石灰又白又亮,其他的则不亮,这就是斋婆圹的石灰与其他地方的石灰的不同之处,外人是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密。解放前至70年代,斋婆圹石灰主要销往三湘四水,沅江,洞庭湖,益阳,岳阳,汉口等地,特别是血吸虫地区。运往远处的石灰,都是船运,船从天门出发经涟水河到湘江,再到目的地。水府庙水库建成后,通过电站船闸,仍走涟水湘江,那时的石灰厂生意兴隆,一派繁荣景象。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化学制剂充满市场,这古老的石灰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湘乡毛田家园
『只做你喜闻乐见的内容』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