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今年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我们熟悉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已经岁啦!本期专栏我们主打怀旧风,一起聊聊古诗词中的化学。
提到化学,你会想到什么?是理工科必背宝典“化学元素周期表”?是蕴含着精妙配比又变幻无穷的化学方程式?还是那些易燃、易爆、禁烟火等严肃的禁忌标志?
也许都有,或许还有更多,毕竟化学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你会想到古诗词吗?那些沉淀了千百年的文化瑰宝与这个通向无限未来的现代学科,有着怎样交织错落的联系呢?
忆王孙·夏词宋代·李重元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这首词描述的是夏季的雨后,人们惬意享受晌午时光的场景。其中“过雨荷花满院香”这句讲的是雨后的荷花散发出更加沁人心脾的芬芳,使满院都弥漫着荷花的香味,令人心旷神怡。这美好的感官享受首先是由于荷花中的香味物质分子在自由运动,这属于物理学中的“分子运动”现象;其次,句中“过雨”两个字也是非常关键的信息。不知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雷雨过后,我们漫步田间或街头,即使没有花香,也会感觉空气格外的清新?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是雨水冲刷了空气中的尘土,为空气做了一次“净化”;其二是在雷电的作用下,空气中少量的氧气在电击下生成了臭氧,而臭氧就是令我们感到雨后空气清新的源头。
臭氧在常温下,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主要分布在10-50km高度的平流层大气中。虽然叫做“臭氧”,但它也分情况而臭:高浓度的臭氧是真的很臭,并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因此也经常被做消毒、杀菌、漂白之用。而低浓度的臭氧不仅不臭,相反还带有一丝青草的清新。而雷雨过后,空气中会弥漫着少量的臭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雨后的户外感到空气格外好的原因了。
尽管如此,臭氧仍属于有害气体,吸入过量会损害人体健康。国家卫生部规定的臭氧安全浓度为0.1ppm(1ppm=1毫克/立方米),工业卫生标准为0.15ppm,劳动保护部门规定在安全浓度下允许工作不超过10个小时。不过人们能感知或能闻到的臭氧浓度一般为0.02ppm,距离安全浓度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一般不会出现中毒现象。
相关诗词: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唐代·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北宋黄庭坚的《念奴娇》: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元日宋代·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诗句朗朗上口,描述的是新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辞旧迎新的热闹景象。“爆竹”,原指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燃放鞭炮。
传统鞭炮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化学成分为硝酸钾、硫磺和木炭,引燃后会发生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以及硫化钾等硫化物。这其中的化学反应非常多,最核心的就是:硫与硝酸钾、碳燃烧,生成硫化钾、二氧化碳和氮气。
虽然从古至今,燃放烟花爆竹都是“年味”的一种体现,但燃烧之后产生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都有不小的危害,尤其是患有心脏病和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对此类气体更为敏感。而从整体生态环境考虑,爆竹燃烧产生的大量硫化机及氮氧化物在空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与空气中的水分相结合,会形成硫酸、硝酸等强酸性物质,使得雨水的PH值降低,落到地面后就会形成可怕的“酸雨”。酸雨有很强的腐蚀性,也被科学家称为“空中死神”,它能导致湖泊酸化、引发生态食物链紊乱,从而一步步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
相关诗词: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秋浦歌十七首-第十四首唐代·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首诗描述的是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红星四溅,紫烟蒸腾的热闹场景。诗中第一句就说到了“冶炼”技术,这其中也是有不少化学门道的。
据资料记载,最初的炼铜(主要是红铜)方法是把矿石和木炭放入像头盔样的陶质坩埚,在炭火上或类似陶窑的炉中加热。后发展为冶炼青铜,我国青铜冶炼的极盛时代是在殷商到周初(成、康、昭、穆诸王时期)。在长达千年的冶铜实践中,无论是铜矿的冶炼、铜器的铸造,还是冶炼设备的修造,都在不断优化提升,也为冶铁技术的诞生积累了充足的经验。
而炼铜中所体现的化学门道要从炼铜的方法说起了,大体来说,炼铜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火法炼铜,这可能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印象中炼铜的场景。殷墟考古发现,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用此法炼铜。这种炼铜方法选用的原材料一般为矿石,以孔雀石为例,孔雀石与点燃的木炭接触而被分解为氧化铜,继而被还原为金属铜:
第二种是水法炼铜(也称湿法炼铜),始于秦汉之际。这种炼铜方法的发明还要感谢当时的炼丹师们,他们在炼丹事业中发现了一个化学规律:铁能够从硫酸溶液中置换出铜,
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万毕术》中就有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而“曾青”指的就是可溶性铜盐,即铜盐遇到铁时,就有铜生成。
结语:讲了这么多,大家对化学有没有一些新的认识呢,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时期,古人用诗词为那些看似枯燥的化学方程式穿上了艺术的外衣,在留篇优美的诗词歌赋外,也将最核心的科学原理保存至今。而今天的化学,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以更加精致的姿态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美丽化学,名不虚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