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南张村延续七百年之御用“羊眼石灰”业发展史
郝拉文、杜建平、范金文整理
井陉南张村地处古老的绵蔓河(村人称绵河、大河)下游南岸,面水背岭,隋初建村,至此己近一千五百年之历史。
南张村烧制石灰己达七百余年,始于元初,盛于明清。尤以烧制“羊眼石灰”(即每块石灰中均有一个核儿)著称。数十座灰窑大多建址在村北绵河南岸。明建真武庙过道东墙镶有清光绪二十三年石板一块,上刻村规民约十条,其中有六条涉及本村石灰行业。陉人古语云:冯家沟的大瓮横口的碗,南张村的石灰走的远。这一个“远”字,即表明了南张村石灰业历史悠久及远通异地之名声。据老人传,明朝北京建造故宫,即用本村石灰。明正统年间,监察御史邢端,灭苗寇,巧布石灰阵(井陉清雍正八年县志卷六人物志91页、井陉县文教局编《可爱的井陉》邢端巧布石灰阵)即用井陉南张村石灰。由此可见,南张村烧制石灰历史久远,量大质优,享域内外,无愧“御用石灰”之名。
上苍赋予我南张村得天独厚之优势,造就了祖辈灰行业的发达、兴旺、独特。南张村烧制出来的羊眼石灰,形色状似鹅卵,用水另出来的灰膏青白、细腻、黏稠,可黏接起老青砖八块(普通灰膏只可黏接四块)。这些上等质地的石灰,与其辈辈儿相传技艺分不开外,所用特殊原料更是独占五分,缺其不成、重中有重。
原料之一:村北绵河滩上有取之不尽的青色鹅卵石。此种石头,经年历久,受河水激流推动,碰撞磨擦,石与石间的杂质浮皮,早己被冲涮洁净,己成光滑绵润石蛋,堪称石之精华。
原料之二:村东红土坡、村西红土沟,一坡一沟存有用之不竭的天然红土,粘细绵润,质地优特,独含三分火力,别处红土不可比拟。此红土与井域烟煤合配,搅拌拍成煤泥饼子,凉晒干后,更是成为烧制羊眼石灰之上佳燃料。
南张村羊眼石灰,经制窑、铺柴煤、点火、铺石头、固围、封窑顶、煅烧、自然熄火、开窑口、出灰等多道工序烧制完成。
同时,在烧制石灰的过程中,作为燃料用的煤泥饼子,因内含大量的硫化铁、镁、钙等诸多矿物元素,被千度左右的高温煅烧己达瓷化、硫离程度,成酱红色蜂窝状炉砟块子,轻便、坚硬、年久不蚀。因而,这种炉砟块子又成了建造房屋的上好建材。在长达七百年烧制石灰业的历史行程中,同时也孕育出一个别具风格、国内绝无仅有、用炉砟块子筑券窑洞的炉砟建筑村落,又突显千年古村独到风韵。
爷辈们赶驴驮脚,起三更、走半夜运送石灰于获鹿市场,这些都是我们孩提时常听到的话题。足以说明祖上石灰业的延续和兴盛。上世纪中叶,由于铁路、公路的快速发展,南张村石灰业市场更加拓宽,在省会石家庄专设石灰销售办事处,以汽车、火车常销于正定、保定、天津、济南、北京等地。
随着社会之迅猛发展,环保的治理,产业逐渐更替,至此,七百年独有的南张村石灰业也渐渐离我们远去。然而,她给我们南张村后人留下的独特的羊眼石灰文化处处可见:白灰泥膏黏接的青砖门楼挺挺屹立,石灰泥膏扣起的猫头筒瓦平整有度,石灰泥膏粘连起的飞檐斗拱古色古香,炉砟块子券成的一座座洞窑更显苍劲。这些看似旧了一点,甚而有的伤痕斑驳,但在我看来,坐落于村内,历尽沧桑,总是像一位挺拨倔强的老人,守候在我们跟前,向人们展示着她的丰姿和历史的犹存,述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壮观。而今我辈安能忍心任其风雨侵蚀、弃之不管不问?不,我们要头脑清醒,看到她潜在着具大优势能量,我们要积极快些行动起来,修旧如旧承贤业,变废成宝益子孙。抓抢机缘真发展,拓宽思路促经济。整合资源,就势而为。着力于传承先辈们留下这保贵的石灰文化。
独有的炉砟块子建筑群,实属罕见。她是南张村七百年独到的石灰业附属品,也是石灰文化的产物,体现了前辈们的勤劳与智慧,更表明了南张村七百年石灰文化的深邃内涵。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