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承国学丨靛青蓝印布载千秋

遇长亭而知别,望鸿雁而思归,传统文化内蕴于一粥一饭、流淌于一人一心,赋予彼此独特的标识和无言的默契。每个地域又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比如:提起陶瓷就会想到景德镇,提起乱针绣就会想到常州,提起龙井茶那便是杭州……再比如,提起蓝印花布便会想到我的家乡—南通。蓝印花布,又称靛青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它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繁荣于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周国平先生曾有言:“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源,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诚哉斯言,文化建立于生命的根上,在这漫长的一千三百年间,正是世世代代的民间工艺家将蓝印花布的手艺传承了下来,并且不断创新,研发出了更多的形式,将蓝印花布应用于更多的领域,一点点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江苏南通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临黄海,南倚长江,气候温宜,山清水秀,物阜民丰,素有崇川福地之称。南通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在这里融汇,形成了江海平原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情。在千余年的历史中,南通人民创造并发展了丰富多彩、名噪四方的民间工艺,而蓝印花布就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那么,在南通众多的民间工艺中,蓝印花布何以一直传承至今并且深受人民喜爱呢?这与蓝印花布的精巧技艺密不可分。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大致可分为八步,每一步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历经八步方能得到极具艺术与文化美感的蓝印花布。第一步,刻板:一般用二至三层油板纸订合在一起进行雕刻,要注意的是刻时刻刀需竖直,力求上下层花形一致。而刻刀又分斜口单刀、双刀、用铁皮自制圆口刀三种类型,这三种刻刀又有各自的长处和用途,相辅相成。除了刻刀的选用,刻板这一步骤中还包含了蕴藏着南通人智慧结晶的技巧,即刻版时纸版下要垫季青树版,它材质细嫩,不容易伤刀口,刻画自如。第二步:做防染浆,即将黄豆粉与石灰粉按一定比例用水慢慢混合,变成泥浆状。第三步:刮防染浆,这里要注意的是乱浆前要先将坯布晒水后卷布,然后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进行刮浆。刮浆时用力要均匀。第四步:晒白坯,即将涂好防染剂的白坯布吊挂起来进行晾晒,但不能被阳光直射,同时布料间要隔开一定的距离,以免互相沾染。第五步:染色,这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步骤,在染色前要先将竹篮放入缸中间,以防所染的布沉入缸底泛起缸脚,影响染色。然后把刮上浆的布松开放在水中浸泡,直至布浸湿到浆料发软后即可下缸染色。布下缸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并不断转动布面使其氧化均匀,根据面料的不同和气候变化可调整下缸和氧化的时间。这其中的时间把控极为困难,需要长时间专注注意力,稍有不慎便会出现染色不均匀或太深太浅的现象,这也就增加了蓝印花布制作的难度。第六步:晾蓝布,就是将染好的蓝布晾好,使全部的防染剂都完全晾晒透彻。第七步:刮灰,即在清洗后,把布绷在支架上,用定制两头圆形的刮灰刀倾斜45°用力适中刮去灰浆。第八步:清洗、晾晒,布经浮刮灰后需要2-3次清洗,把残留在布面灰浆及浮色清洗干净后晾干,最后用踹布石将布滚压平整。八道极为繁琐的工艺最终造就了蕴含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的南通蓝印花布,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千载之下散发着东方文化魅人的芳香。蓝印花布,从最初的只是误打误撞将蓝布染上颜色,到慢慢有了简单的花纹,到现在花纹繁复精美、颜色经久不褪……这八道工序中蕴藏着代代民间手艺人质朴的匠心和智慧。看一匹蓝印花布,不仅看它充满东方古典韵味的蓝白色调,不仅看它意韵深远的各式花纹,更能看到流淌在时光长河中经久不灭的文化传承之光。蓝印花布的美美在蓝白色调交相辉映创造出一番满是古朴韵味的境界,更美在其寄托了广大人民美好愿望的花纹上。在蓝印花布千年的历史中,向往美好生活的劳动人民们赋予了花纹各自的含义,将它们寄托到了那一方花布中。蓝印花布的花纹图案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戏剧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动植物和花鸟组合成的吉祥纹样,采用暗喻、谐音,类比等手法尽情抒发了民间百姓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和信念,“龙凤呈祥”、“麒麟送子”、“凤戏牡丹”等便是其中楚翘。由此可知,在题材和内容上,老百姓那种健康和质朴的心灵,在民间蓝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因而蓝印花布确实真实地反映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然而,因为蓝印花布本身工艺极其复杂加上年轻人更加喜欢潮流、颜色较鲜艳的各种衣物和布料,蓝印花布曾经遭受过一段无人问津冷淡的时期,但还好,总有人一直没有放弃。吴新元先生可以说是南通蓝印花布最忠诚的守护者。年,南通旅游工艺品研究所因经济效益不好无法维持下去,被一家制帽厂兼并,要求从事蓝印花布的人要全部改行。这意味着要他放弃从事20年的蓝印花布工作。怎么办呢?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在帽厂从事设计工作拿着那份令人羡慕的稳定收入,要么辞职下海另闯一番天地。在当时大多数人都选择继续拿稳定的收入放弃蓝印花布的时候,吴先生却割舍不下令他心痴神秘的蓝印花布,选择了继续在蓝印花布这条路上走了下去。幸运的是,这条路越走越宽,尽管前期艰难,但在南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民间文艺家协会及他父母的鼎力支持下,年,“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成立了。后来艺术馆发展地越来越好并且有了染坊。而吴新元从未只是满足于当前的成就,他依然在蓝印花布这条路上不懈地走着,不断创新与发展。四十年他来竭尽全力保护和传承蓝印花布艺术,抢救保护蓝印花布等传统印染实物遗存两万余件,创新设计近千件蓝印花布纹样及饰品,他的蓝印花布作品三度获山花奖,设计的蓝印花布系列作品凤戏牡丹台布、年年有余挂饰、喜相逢桌旗系列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也正是因为吴新元老先生的坚守让蓝印花布发展出了更多的形式,为更多的年轻人所知所喜爱。现在的蓝印花布,不再单一的只是被套等日用品,更多新的形式层出不穷:鞋帽、台布、窗饰、壁挂、扇面……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尤其是当代民间工艺家的不懈努力,蓝印花布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向多种面料的制品,从生活实用型走向实用、装饰多种类型、从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会,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辉煌。在许多像吴新元先生的人的努力下,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已被列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年,南通蓝印花布入选20个江苏符号;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也被命名为--蓝印花布之乡。传承千年的蓝印花布技艺必将继续一直传承下去……传统文化是旧时辽远的钟声于今日之回响,低低诉说着亘古的缠绵。沧海干涸成桑田,白云幻化为苍狗。唯有文化的血脉于茫茫长史中簇起火光,将隔阂融作温热,让你我再度相拥。蓝印花布,在一批批一代代民间艺术家的守护下跨越千年传承至今,它已经成为南通人共有的记忆和血脉,也必将继续传承下去,将这抹蓝白色调继续涂抹在历史的长卷中,一直延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