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与岳飞齐名,人人都说他是忠臣,皇帝也

清朝文士袁枚游西湖,拜谒岳飞的祠庙和于谦的坟墓,感慨之余,赋诗一首,云: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于谦与岳飞齐名,世称“岳于双少保”。

岳飞之死,世人皆知其冤;于谦之死,却总有些不明不白。

按照历史资料上的说法: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太上皇得归。

于谦之所以被杀,《明史.于谦传》记,那是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力主朱祁镇必须杀于谦。

当时,朱祁镇只说了一句:“谦实有功。”

徐有贞却说:“不杀于谦,此举无名”。翻译成白话就是:如果不杀掉于谦,我们夺门之变就没有正当的名义。

朱祁镇于是下令把于谦在闹市处死并弃尸街头,抄了他的家,家人都被充军边疆。

于谦虽然官至兵部尚书,但生活过得清贫如洗,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在场的锦衣卫无不黯然落泪。

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一有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曹吉祥发怒,鞭打他。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酒在地表示祭奠。都督同知陈逢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

补一句,于谦还是一位好丈夫,他在妻子过世之后,从此不再娶妻纳妾,可见他对妻子感情的专一和真挚。

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的死,听说以后,叹息哀悼了好多天。

朱祁镇也表示了深深的悔意。

不过,忏悔归忏悔,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可以让朱祁镇在杀与不杀于谦之间再做一次决择,估计还是会照杀不虞。

从封建礼教、从宗法制度、从朱祁镇的角度来说,于谦那是非死不可。

土木堡之变后,孙太后已下旨,立英宗长子朱见深(原名朱见浚)为皇太子,仍命郕王朱祁钰代总国政,大事皆告孙太后。

以于谦为代表的一大帮文臣,却以皇太子朱见深年幼无法理政、孙太后女流无法亲政为由,坚持要另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

本来,朱祁钰初为监国,已经惶恐不安,于谦等人决意要将政治赌注押在了朱祁钰身上,坚请,强赶鸭子上架。朱祁钰声色俱厉地拒绝说:“有皇太子在,卿等何敢乱法?”于谦顶撞到底,说:“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殿下弘济艰难以安宗社,以慰人心。”

老实说,现任皇帝尚在人世,于谦等人却堂而皇之地另立新君,而且了抛弃名正言顺的皇太子,从宗法制度出发,怎么也逃不开“谋逆”二字。

虽然,于谦等人一口一句“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说得光明正大、冠冕堂皇,但当时内阁机制已经成型,皇帝暂时缺席,太子幼小,国家机器依然能照常有效运转。

于谦等人之所以要坚请朱祁钰登位,是担心孙太后和朱祁钰联合摄政,文臣操控朝政的权力旁落;而朱祁镇在瓦剌人之手,会有回归的可能,则文臣也难于对瓦剌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而一旦拥立生性懦弱的朱祁钰登帝位,一来断绝了孙太后分权干政之路;二来可以拉朱祁钰上自己的“贼船”,除了同舟共济,别无退路;三来断绝朱祁镇回归执政之路。

为此,于谦不惜以最恶毒的话来诋毁朱祁镇。说:“(英宗)失国得罪祖宗,恐不足以示天下后世。”曹吉祥曾反驳说:“然则故太子如何?”于谦又不容置辩地说:“罪人之子也,已废不复。”

所以,不管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起过多大的作用,朱祁镇的内心深处都是无法原谅他的。

给于谦冤案昭雪平反的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即明宪宗。

明宪宗在赐给于谦的祭文中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赠给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

明宪宗这道祭文,完全为父亲开脱,把于谦的死因归结于徐有贞、石亨等人的迫害。

最后补充一细节,世人皆传于谦作有《石灰吟》七绝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实际上,明初姚广孝的《逃虚类稿》收录有另一首《石灰吟》七绝诗:“工夫打就出深山,烈火曾经煅一番。粉骨碎身都不问,要留明白在人间。”为宋末元初信忠禅师作的“偈”。

即这首数百年来人们一直传颂的《石灰吟》并非于谦原创作品。

实际上,于谦的《于忠肃集》也没收有《石灰吟》,但有一首《咏煤炭》,其所表达愿为百姓而不情自我牺牲的精神是一样的,诗云: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命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暧,不辞辛苦出山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