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山,有那么一个道观,历史上极为显赫,如今野在吴山中,登山者,往往擦肩而过而不入,图为墙壁上挂着一块牌,老郑每每路过此地,看一眼这牌子,则心惊肉跳,仿佛曾在此处被蛇咬过。
此观名为三茅观,原名三茅堂,位于杭州吴山中段的山谷处。祀三茅真君,是符箓派道教的著名的圣地,南宋时极为显赫,宋高宗赵构赐七宝予观中。就因为这事,当年差点把吴山叫做“七宝山”。
所谓七宝:以唐钟、宋鼎,禇遂良书小字《阴符经》,加上后又入藏的吴道子《南方星君像》、玉靶剑、七宝数珠、轩辕镜。可见此观身为南宋“御前十大宫观”之一,名副其实。
南宋国力羸弱,受外族侵袭,赵构为求消灾免难,利用道教的教化功能,安定社会,巩固皇权,非常看重道教的发展,因此,绍兴二十年(年),赐额“宁寿观”,全称三茅宁寿观。
三茅是指秦汉时得道成仙的茅氏三兄弟,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小茅君茅衷,后世称茅氏三兄弟为三茅真君。据说,此图为宋高宗所手绘,原作早已佚失。后人雕刻之,近观此图,感叹高宗真不愧为艺术家啊。
而说起三茅观,不得不提这位民族英雄——于谦。史载于谦年少时寄宿在三茅观内读书,于谦故居在河坊街,离这里不算远(1.4公里),我想走读也有可能。
这是一首《石灰吟》石刻,据说,于谦年仅12岁就写下了名篇《石灰吟》。这当然是神童级别的手笔。明朝能少年中进士的,往往是神童。于谦是23岁中进士。当然,三茅观的学习环境也是相当不错的。
于谦当年领导的北京保卫战,是整个明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它使明王朝免于重蹈宋金对峙的覆辙,最终消除了蒙古部落对内地的威胁,而三茅观当年之所以受到南宋的重视,正是金人侵袭下,祈求消灾免难的韬光养晦之地,或许也成了少年于谦卧薪尝胆之地。
在年对三茅观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清理时,发现了两组叠压关系明确的建筑遗址,中有正殿部分柱础基石,三个神龛基座,以及中殿的铺地砖、偏殿、墙基和茅房等,并出土了部分大型石构件。
三茅观曾被日寇所破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砖石,水池,石桥,都是在历史遗迹之上恢复而来的,错落有致,富有历史价值。图为精美的石雕。
现在,这里已布置成了“遗址公园”。它也成为吴山一处景点,只是再也无法恢复当年的光景。老郑感叹这历史的滋味,身处其中却不自知,身处其外又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