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四招,让你对背诵的古诗词掌握得更牢固

中央电视台刚刚落幕的第五季,让不少网友在享受诗词盛会、大呼过瘾的同时,对题目的“刁钻、古怪”及出题者的故意挖“坑”,也吐槽不少。

其中反应最强烈的是选择题中的挖“坑”。比如是“侯门一入深似海”还是“侯门一入深如海”?是“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还是“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诗中虽然是一字之变化或一字之调换,但其意思却大为不同,这对于那些对诗词原句掌握得不甚牢固的人来说,就会造成模棱二可、张冠李戴,甚至于知识打架的现象。

如何才能克服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在学习、记忆古典诗词过程,只要注意以下“四招”,就可化解这种现象。

一是尽量以正规、正版的书籍为教材。现在是网络时代,什么样版本的诗词著作在网上都能找到。一些版本由于粗制滥造,缺乏严谨的科学考据,倒致一些古诗词名句以错传错、以讹传讹。更有一些作者凭记忆发表文章,把一些似是而非的古诗词句子,不负责任的在网上发表,最后误导了读者。

前者如“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一诗句。这是唐代杜甫《饮中八仙歌》一诗中的名句,描写李白的豪放洒脱。但对于其中“船”字的注解,却有大相径庭的二种解释。

其一是古典诗词网,把“船”注解为舟船的船,把“天子呼来不上船”翻译成:天子呼唤李白,李白也不上船。而古典诗词网之所以作如此解释,又源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杜甫诗选注》。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古文学研究家萧涤非。

其二是《康熙字典》对于“船”一字的注释:“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因此,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以衣冠不整的描写,突出李白的放荡不羁。

可见,杜甫诗中的“船”字,应以《康熙字典》的解释为正宗,古典诗词网是以讹传讹了。

后者如现在网上文章的粗制滥造及电视剧、小说中的断章取义。许多人把元好问的《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句,写成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凭空增加了一个“人”字。把汉乐府《白头吟》中的名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错误地写成“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虽然是一个字位置的变换,但意境却大为不同。“一心人”即一个心上之人。而“一人心”,即是一个人的心,意思显然不一样。前者之心当方位词用,后者之心当名词用。

其他的,还有人将汉乐府《上邪》中的“山无陵”错误地写成了“山无棱”。将赵翼《论诗》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错误地写成“江山代有人才出”。如此等等想当然的变更,对名句的原汁原味造成了伤害。

因此,我们要想真正掌握诗词名句,就要养成追本求源的好习惯。

二是要掌握一定的声律知识。古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的写作,是非常讲究平仄格式的。因此,如果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格律常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造成“知识打架”。

如前面提到的诗句“侯门一入深如海”,是“深似海”还是“深如海”?如果我们懂诗的格律,就不会混淆了。

崔郊的《赠婢》原诗如下:

公子王孙逐后尘,   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   从此萧郎是路人。

这是一首典型的七绝,其平仄格式是: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按照格律要求,第三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因此,如果用“深似海”,则成了平仄仄,这样的话,就出律了。所以,在这里只能是“深如海”,即平平仄。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一句,许多人把它背成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虽然意思上没有多大区别,但从格律上讲,是不允许的。

其他经常背错的,还有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许多人常常把它背成“满园春色关不住”。如此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原句的平仄是:平仄平平平仄仄。如果变成“满园春色关不住”,读起来似乎是顺口了,岂不知平仄变成了:平平平仄平仄仄,哪还有一点抑扬顿挫之美?更何况与下一句“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完全失对了。

由此可见,掌握一定的格律知识,是有助于解决知识上的张冠李戴的。

三是要加强对诗词内容上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把古典诗词的原句原义弄混淆了,除了上面所讲的二点以外,对诗词内容的一知半解,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比如中学课本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一句,许多版本的注解,把“屋漏”注解成:屋子漏雨。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屋漏,不是屋子漏雨。屋漏是一个方位名词,它的原义是指屋子的西北角。

为什么这样说呢?据查《辞源》修订本,对于“屋漏”词条的第一个义项就是指房子的西北角。因为古人设床,一般在屋子的北窗旁。而屋子的西北角上,则开有天窗,让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又比如诗词大会第五季上,主持人龙洋曾向一对老夫妻寄语“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本来,按现在人们的新解释,这话没毛病。人们经常用这句话,寄语夫妻白头偕老。

但问题出在语言环境上。诗词大会上,我们所讲的话,或吟颂的诗句,尽量与这个语言环境相协调,相一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诗,语出《诗经.击鼓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其意思是我们在战场上,要生死与共,表达的是一种战友之情。

或许当时的龙洋未意识到这样的诗境与当时的老夫老妻情境,脱口而出此诗,因而遭到网友们的吐槽。

所以,凡需背诵的古诗词,我们要尽量把它的内容吃透,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其四多背多诵,还是不二法宝。俗话说,读书百篇,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多了,背多了,知识面广了,理解能力自然会慢慢提高。如果不多背多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掌握再多的技巧,又有什么用呢?

总之,以上简要地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背诵古诗词过程中,如何破解张冠李戴、知识打架的难题,言不及义,供大家参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