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景区五大必去景点,五座台顶,你不知

前言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是由五个顶如平台、相互连接环绕、挺拔秀丽的山峰组成,这便是闻名遐迩的五座台顶,分别为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这些台顶的海拔高度平均在米左右,北台为最高峰,海拔米,号称“华北屋脊”。

五台山属于太行山支脉、东与河北阜平接壤、西北邻繁峙、代县,南接忻(州)、定(襄)、原(平)盆地。核心区处于晋、冀、京、蒙省市交界处,距离山西省城太原市公里,距离忻州市公里,通往景区内的铁路主要有京原、同蒲、神河干线,公路为、国道及大运高速,随着忻阜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极大地方便了游客的朝山拜佛和观光览胜。

五台山其特点是规模宏大,内涵丰富,时空跨度长,人文景点与地质景点密切交织,形成了以五座台顶为圆点,台怀镇为核心,由中心向东南西北四面辐射的景观布局。

五台山壮美奇特的山形地貌和清凉宜人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中外佛徒道士。有史可考的东汉永平年间佛教进入之前,就已经是道观遍地的名山佳境了,之前名为紫府山。道教信士认为五台山本来就是仙人居所,紫气东来之地,而佛教信徒则以慧眼观得东方灵鹫峰所在为由,竭力把五台山说成是天生的释迦佛祖传播地,更有文殊菩萨率领一万弟子演教的神奇故事附着其上,越发地为这座名山圣迹涂上了一层更加浓重的文化底色。

从汉明帝刘庄邀请外域高僧到中国建庙塑像为起点,东汉永平十一年到民国初年,长达近二千年的历史时段中,五台山境内筑庙建殿,塑像彩绘。在以五座台顶为圆点的地域间不断向四周拓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广阔而又布局巧妙的佛教寺庙集群区。有人形象地将五台山比作一个诺大的棋盘,而把散落在坡梁沟岔间的佛寺庵院比作大小不等的棋子,看似规整又奇妙,颇具巧夺天工、匠心独运之魅力。

在这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五台山的佛教寺庙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衰更替,走过了魏、晋、唐、宋、元、明、清,到民国初年的坎坷道路,灭佛与宏法、修葺与毁坏交替出现,直到解放初期的一九五六年统计,全山青黄寺庙仍有12处。据多种资料记载,唐代为五台山佛教最鼎盛时期,寺庙座,僧尼多达万余众。到目前为止,境内保存完好的唐以来寺庙68座,可供游人参观的45座、其中以佛光寺、南禅寺为代表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座。

有形的寺庙建筑中,隐含了大量无形的非物质文化成份,11个朝代的佛菩萨塑像中承传的工艺美术;梵、日、汉、藏、蒙5种文字经典里流转着民族文化交汇的信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一山共存;千百年不间断的庙堂音乐与佛教舞蹈、武术形成的五台山特色;佛教宗派排斥、兼并、合流之后保留下来的宗派体系,都成为这座佛教名山中真正鲜活而灵动的精神魂魄。石碑、佛塔、牌匾、字画、经书、法器,串系成一个庞大的佛教文化博物馆,让游历者留连忘返,深为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概万千。

佛教文化的传承,向来就离不开高僧大德的矢志奉献。从迦叶摩腾竺法兰到五台山传法建寺开始,相继出现了灵辩法师、祥云大师、令休大师、窥基法师等一大批开山大德,直至修庙造像为已任的妙峰和尚,撰志印经一生勤奋的镇澄法师,紫柏、莲池、憨山以及藏传佛教的杰出代表阿王老藏、章嘉国师等,史志上有记载的一百余位大德高僧,都为这座名山圣境的历史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五台山佛教承传的历史中,融入了大量的皇家文化,汉明帝刘庄坚信西方有神称为佛,请经护法,拔款建寺,开了皇帝弘法之先河,北魏孝文帝下令五顶各置一寺庙,是五台山扩大修造范围的又一次开端,隋炀帝、武则天、宋太宗、元成宗直至英宗都是弘佛信教的帝王。尤其是大清王朝的爱新觉罗氏们,祈愿佛祖护持江山永固,常携文官大臣、亲属家眷登临五台,焚香礼谒,康熙五次朝台,乾隆六度重兹,创下了皇帝朝台礼佛之最。丰富的皇家文化给这座佛教名山增添了无尽的光彩。此外,历史上曾经威名远播的宋代丞相张商英,不仅将五台山作为礼佛祈愿的信仰归宿地,而且还在弘法护寺、虔诚礼佛的同时,留下了三百余篇吟咏五台山大自然美好景象的诗词;明代著名改革家、皇家名相张居正,也曾在这里弘法建寺,为五台山传记中增添了名公护法的重要一页。

“佛门常会龙门客,禅林时集翰林人”。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之后,不仅为帝王崇佛、王宫大臣护法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也为文人墨客与天下学者提供了游山玩水、抒发情怀的精神栖息地。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从京都徒步于五台山,游历这里奇特的山川形胜之后,写下了《五台山日记》,最终成了研究五台山地理地质的重要著作,文学家们还以散文名篇加以传播与弘扬。金代大诗人元好问登临五台山,对五台山奇美的山川河流和厚重的人文积淀大发感慨,写得台山杂咏十六首。其中有:

颠风作力扫阴霾,白日青天四望开;

好个台山真面目,争教坡老不曾来。

元好问钟情于山川美丽的五台山,登顶四望,果然景象不俗,他深为苏东坡没有来过这里而惋惜,字里行间表达了一位文人雅士对这一处名山圣地的青睐。

东南西北中五座台顶突兀屹立于整个五台山景区的最顶端。站在台怀盆地仰望,五顶恰似一个人伸出的手掌,以东台为小拇指作比喻,其余四台分别为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而且东北中西南五座台顶的走向亦如这手掌般形成一个椭圆,驱使整座五台山向西南倾斜。《清凉山志》有关台顶的记载为“五台,亦曰五峰。台言高平,峰言耸峭,观国师云‘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性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其东南西北四台,皆自中台发脉。一山连属,势若游龙。”

佛教传入五台山,外域高僧慧眼观得东土震旦国有山名曰五台,并称释迦佛祖未曾到来之前,就已经是文殊菩萨演教的道场,以至五座台顶均有寺庙建筑,帝王将相争相登临揽胜,文人雅士尽抒感慨之情,宋代丞相张商英在其咏五台的诗中写道:

五顶嵯峨接太虛,就中偏称我师居;

毒龙池畔云生早,猛兽岩前客过疏;

冰雪满山银点缀,香花遍地锦舒铺;

展开坐具长三尺,已占山河五百馀。

因台顶与盆地之间相对高差较大,丰富的降雨量和顶端气候的寒冷,形成了植被垂向分带,呈现了独特的高山地貌,旅游观光者每登五台翘望游历,必能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一年四季,均有异彩呈纷的台顶景观出现,是体验生命演化原生态的理想佳境。

台顶景点之一:东台顶(望海峰)

台顶景点之一是东台顶(亦名望海峰)。海拔米,顶部平坦,东台畔灵迹26处,顶部筑有佛教寺庙望海寺。寺庙坐西向东,正殿主供聪明文殊,据记载,寺庙修造于隋朝,重修于元代,明朝嘉靖年间,一位法号秋月的和尚又修。

东方在五行中为木,除了本身的含义外,引申为易学上的生长发达、舒缓的事务现象。文殊教化人发扬木性特质,走向仁慈礼仪,使众生的生命蓬勃向上。

东台顶风光秀丽,夏秋花繁草茂,冬春雪压峰岭,诸多灵迹圣景中,与地质变化密切相关的是那罗延洞。这个石灰岩溶洞是地层运动变迁中生成的一个奇洞,洞内寒气袭人,盛夏结冰,太阳照射在洞口时,洞里云蒸霞蔚,光芒四射,犹如佛前灯火,灿然耀眼,这便是佛教传说中的“菩萨住处”。

台东北方向,原来都是茂密的森林,恒州刺史延庆来此打猎,他与三个仆人在此碰见一头白鹿。延庆挽弓搭箭正欲射时,却见眼前出现了一座高门大宅,白鹿跑入院中。片刻一位童颜鹤发的长老倚门问道:“你们为什么要追我家白鹿?”一个仆人答话:“我们远道而来专为打猎,否则,用什么消饥解饿?”长老理了理白须告诉他们“东面林中有枣,已经成熟。你们充饥去吧”。话毕,宅院与老人顿然不知所在。

延庆他们四人来到枣林,只见枣已熟透,红艳艳甚是袭人,他们急忙去摘,却怎么也摘不下一颗来。这时隐约有人说话:“荒山野岭红枣多,只缘当初种因果,各人自食无怨气,要作善事莫作恶。”四人闻声寻人,却找不见踪影。一个年长的仆人说,咱们在刺史府当差,难免做些伤害百姓之事,刚才一定是文珠菩萨在教化我们。于是他们当即发誓,从今以后一定与人为善,诸恶莫作,并跪倒祈愿求饶。祈告毕,熟透了的红枣落了一地,饿极了的仆人们吃着鲜枣,自是充饥解渴。

三个仆人吃了一阵,方才想起一旁的延庆,便给他捡了一大把红枣,延庆接过来就吃,然而,当塞进嘴里时,觉得苦味异常,呲起牙来直叫唤。他又亲自捡来几颗,苦味依旧。无奈,只好饿着肚子往回返。原来,这位官居刺史的延庆,对百姓疾苦漠不关心,整日里只顾游山玩水,并将打猎作为一项专业。他这样的官儿受到了佛菩萨的点化教训,也在情理之中了。

故事的真伪大可不必考究,单就东台奇怪的岩洞,茂密的林木,嬉戏的鸟兽,就可以想见。在这一处25亿年前生成的高山地貌上,呈现给我们的却是生生不息的壮丽的自然景象。

台顶景点之二:北台顶(叶斗峰)

台顶景点之二是北台顶(亦名叶斗峰)。海拔米,顶部广圆平坦,不仅是华北地区最高的山峰,也是该地区保留夷平面面积最大的地质区域。顶部呈亚高山草甸,奇花异卉生长其间,金露梅、垂头蒲公英、银盘等分布台顶周边,石海、石流坡、石条、石多边形和洞胀石块、冻融草丘交互出现,顶部还有一泓波光粼粼的“天池”水,科学家称之为“热融湖塘”。这里还是“北台期”夷平面的命名地。

朝着书有“华北屋脊”的石构牌坊走去,便是构筑于北台顶部的寺庙,名为灵应寺。史料记载,寺庙始建于北魏,明代重修,主殿内供无垢文殊。北台灵迹二十四处,黑龙池、说法台、生陷狱等等,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确立了北台顶的高峻奇伟,又是智慧的人类将那神秘的佛教文化一点一滴地附着其间,才使北台顶的山水草木有了灵魂,岩洞崖壁有了生命。

北台顶后半山麓的生陷狱,是一处崖壁景观,此处高耸陡峭,面临绝壁,其下深渊万丈,险象环生。民间传说,隋朝时候,一位自繁峙县前来的乡民,名叫张爱,游历于供奉龙王的黑龙池,当他到得庙里,见龙王像前的香案上放了若干布施钱,四下观看,周围空无一人,于是就心生歹意,随手将布施银两尽数取来揣入怀中,踏上了归乡的路途。不料,他才刚出庙门,就见黑云四起,遮天蔽日,顿时暴风大作,将其吹倒在地,冰雪覆盖全身,险些跌入深渊。张爱心下作想,今番前往北台龙王祠,不但没有跪拜祈愿,反而偷了布施,我一定是触怒龙王,罪不可恕呵。一念生起,悔恨万分,他在昏迷中口称文殊菩萨圣号,祈求菩萨放他一条生路,再不敢窃取不义之财。祈愿已毕,天开云散,但依然不知自己身处何地,到底哪里是回家的路径?正在他恍惚迷离之际,眼前出现了一只活蹦乱跳的白兔,引领他一直走出云雾缭绕的山洞。为这一则发生在民间的故事,明代高僧释镇澄曾作诗一首:

迷里清凉生地狱,悟时地狱即清凉;

须知二法元无相,不离当人一念彰。

北台的冰缘地貌呈现了姿态各异的万千气象,千年雪,万年冰就在台顶附近。在这海拔极高的地域里,形成了亚高山草甸,植被生态保存良好。多少年里一直是天然的牧坡,具有水草丰盛,气候清凉湿润的特点,牛驴骡马等大畜一经到此放牧,不食饲料,光靠台顶草甸油绿小草,便可达到“病畜可医,瘦畜可肥”的功效。随着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禁牧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寄坡放牧已经成了历史。

北台为易学中的水,宇宙万物都离不开水,水利而不争的精神让人心如止水、不浮躁,走向平静。大智文殊赐至于众生,使信众沿着坦途前行。

置身北台顶,俯看四周,远可观河北保定阜平、平山县境,近能见繁峙、代县,忻定盆地仿佛就在脚下,若遇夏秋时节,逶迤连绵的远山近岭,呈现出苍茫林海的葱茏翠绿,台怀寺庙群被深锁在青烟与雾霭之中,隐约可见的大白塔让人遥想起暮鼓晨钟的五台山,是佛徒信众心仪神往的拜谒目的地,也是游客们观光揽胜的绝妙佳境。

台顶景点之三:中台顶(翠岩峰)

台顶景点之三是中台顶(亦名翠岩峰)。海拔米,顶部坦若平原,台顶周围呈现出冰缘岩柱,石海、石流坡、石环、石网、冻融草丘和亚高山草甸,尤其是亚高山草甸与石海之间的玛尼石堆,苍然耸立于此,显得斑驳嶙峋,十分壮观。

中台顶是所有五座台顶中顶部最为宽阔平坦的一座,因此又名“平顶山”。这里风雨雪霜雾终年相伴,年平均雾日天,平均风日天,一年中有八个月降雪,最低气温为零下45℃。中台顶的这种气候现象有力地佐证了“七月冰始消,五月有飞雪”的气象描述。

中台顶耸峙的峰头,奇石与苍岩共生,其支脉所延伸的沟壑,屡见小溪和飞瀑流淌,太华池、干露泉、玉华池、三珠泉分别成为四条主要的溪瀑源头。

中台顶距台怀镇25公里,距东台13公里,距南台25公里,距西台3公里,距北台5公里。顶部建有寺庙名为演教寺,是传说中文殊菩萨开坛讲经说法的场所,该寺创建于隋朝,重修于唐代,明弘治年间又修。因历代筑庙利用取石之方便,正殿为石確窑洞,主供孺童文殊。是历史上佛徒信士朝台礼佛拜谒菩萨的理想场所。

中台顶的胜景灵迹32处,其中不乏名泉巨石和奇洞古树,而这些灵迹又都是与地理地质密不可分的自然景观。清凉石虽然是安卧于台畔的一块巨石,但这块石头却在远古时候就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五台山还是顶无林木,寂静荒芜的地方,终年黄沙滚滚,就连飞禽走兽也难以落脚,仿佛此地生来就与生命无缘。就是这样一个恶劣的险境,却被文殊菩萨所看重,她发救渡生灵之大愿,决计改变这里的气候环境,意欲借东海之水,消除五台山的酷热和严寒,彻底灭掉风沙之害。

深居龙宫的东海龙王,养得五个儿子,他们性格暴戾,孤傲无比。施风布雨时不免任意使性,致使生灵遭殃,老龙王很伤脑筋。他久慕文殊菩萨渡化众生之功力,心想,若能让其龙子得到教化,真是万幸啊!

一日,东海龙王来到五峰山,祈求文殊道:“大圣居此高山佛境,真是不同凡俗。我那五个儿子愚顽不化,我特来请你前去讲经说法,早日渡化他们”。文殊菩萨答道:“我乃东土大圣,恪守戒律便是本份,离开道场外出讲经化缘都是有违戒规之事,怕是不妥吧?”龙王听了有点着急,乞求道:“烦请菩萨破例一回吧,只要如愿,我东海龙宫的所有珠宝玉器、金钱财物任你选取,当作酬谢”。文殊菩萨见龙王如此情切,沉思片刻道:“那就破例一回了”。说罢,腾云驾雾,直朝龙宫而去。

老龙王将五子齐集龙宫,恭听文殊菩萨讲经说法。连续数日精彩的演讲,直使龙子及龙宫眷属俯首聆听。不几日,五龙子施风布雨再未使性兴风作浪,龙宫也一改往日的躁动慌乱,显出一派宁静。东海龙王自然十分高兴,非常感激菩萨教化之恩德。

临别,东海龙王引领文殊菩萨观赏了海底风光,观看了珠宝玉器和兵刃剑戟,执意要让文殊选取宝物。文殊菩萨微笑说:“贪取财物是僧家一大忌讳,你的心意我领了。不过,你既然如此仗意,我就不客气了。你的任何东西我都不要,只想要你龙宫门口的一块石头”。面对文殊菩萨的要求,老龙王面露难色,稍一停顿说:“那只不过是一块顽石,是孩儿们施风布雨回宫后戏耍的地方,没什么大用场,菩萨还是挑选他物吧”。文殊菩萨道:“虽然是块顽石,但这石头色青厚重,我带回去一来装点五峰山色,二则改变光山秃岭的面貌”。龙王依然没有应允,但他既已夸下海口,所以又不好回绝。

原来,那石头长有五丈,宽有九尺,厚度六尺,名为“歇龙石”。平日里,龙王五子施风布雨归来,躺卧其上,就能起到养精蓄锐的神奇作用。在东海龙宫,除了定海针为一件至宝之外,就数这“歇龙石”珍贵了。正因为如此,老龙王便不想将它送予文殊菩萨。而文殊菩萨也深知歇龙石的作用,所以执意带走。相持了一阵,老龙王转念想到,这石头论重量少说也有万余斤,他一个文弱和尚哪有力气带走?还不如暂且应承下来,一则落个人情,二来宝石也可原封不动。于是龙王说:“这块顽石本来算不了什么宝物,要是菩萨深爱它,那你就带走好了”。文殊菩萨听了异常高兴,他口念佛法,一块巨石顿时变的小如珠豆,徐徐然飞入他的衣袖中,待老龙王醒过神来,文殊菩萨早已驾狮登高远去了。

当日,五龙子布雨回宫,如往常一样直奔“歇龙石”,但却不见了石头的踪影。一问父王,方オ知道是文殊菩萨带到五峰山去了。五龙子气的暴跳如雷,也不多说,就风风火火朝五峰山追去,决计直捣文殊道场,夺回歇龙宝石。

五龙子来到五峰山,只见最高处的北峰山头,端坐一位老僧,童颜鹤发,笑容满面。见五龙子怒气冲冲而来,老僧手指五座山峰正色道:“徒儿们休得无礼,此乃大圣说法道场、岂容你们蛮横?”五龙子依然带着火气问道:“你这老僧可曾见到文殊菩萨搬去我家的歇龙宝石?”文殊深知来者不善,也没回答,只是略施法术,中峰、北峰便合拢起来,将五条龙夹在其中。五龙子身陷夹缝,只有龙尾可以摆动。这一摆动非同寻常,龙尾所到便将五座峰岭变成一如扫过的平台,尤其是中、北两峰之间的山脉,尽皆龙尾翻起的巨石,犬牙交错,横躺竖立。

文殊菩萨并非想要灭掉五龙子,整训一番之后,又让他们在五峰山三日施云,五日布雨。五龙子终于知道了文殊菩萨的大智宽容,便服服帖帖听候使唤。那块歇龙石就安然地置放在中台脚下的清凉寺,五峰山随之改名五台山。又因歇龙石改变了气候而亦名清凉山。此后,人们还将传说中龙尾扫起的滚滚巨石称之为“龙翻石”。

自古以来,游历中台的人就把这里当作登高远眺和体验云雾景象的绝佳去处,尤以夏秋为最繁盛的旅游季节。带雨具,行进在登顶途中,就好似钻进了文殊菩萨亲手织成的青纱帐里,令人心旷神怡。明代诗人万象春有诗赞道:

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如烟积翠峦;

策杖千山浑不倦,被裘六月尚余寒;

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

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

台顶景点之四:西台顶(挂月峰)

台顶景点之四是西台顶(亦名挂月峰)。海拔米,顶部平坦、方圆一公里,西台在五行中属于金,金是稀有物,具有沉降作用,这里是拜佛可以镇压水邪之灾,使人走向通达。

西台周围有灵迹胜景十七处,其中,颇具神秘色彩的魏文人马迹、八功德水、二圣对谭石、牛心石、石门、秘魔岩、龙洞、萨埵崖场与地质地理密切相关。所谓魏文人马迹,就是在一块巨大的石岩上有印记一样的花纹、好像人马的足迹。很早时候,民间就认为北魏孝文帝曾经来到过这里。所谓牛心石,居处于西台脚下中西台连接途中,这块奇石是一块突出于山地平面的绿片岩石,高10米,长30米,宽3米,灰兰色的巨石上间或出现血色红,与牛心极为相似,史称牛心石。民间传说,远古时候,有一位自雁门代州而来的僧人,因他年幼时生性迟笨,记性极差,家人以为他是个天生的呆子,便于十二岁时送他到五台山落发为僧。出家之后,也因记不住经文不能上殿念经而专给寺里干一些苦力活儿,直到三十多岁,还是笨拙依旧,大家都把他当作呆子,还取了个外号叫“笨牛”。一日早课完毕,众僧人都到斋堂用餐,唯独笨牛没去。他独自一人坐着生闷气,他心想自己天生愚笨,枉在世上为僧。在一个冬日的雪天,他发愿赤脚登台祈求文殊菩萨度化。并在心中想到,纵然是冻烂双脚也要找到大圣住处。这样口念佛号,赤脚去过了四座台顶,那日到了最后一座台顶的西台脚下,实在因饥寒交加而跌倒在地。不一会就进入梦乡。在梦中,他见到一位白须长老在一座雪峰上端坐,不禁心生希望,莫非这就是文殊大圣?便向长老连连跪拜:“师父可知大圣住处?”老僧道:“你找他为何?”笨牛说:“贫徒儿天生愚笨,若能找到文殊大圣,便可为我开启智慧”。长老见他态度虔诚,接着告他:“你在前世曾经做过僧人,却因贪图过寺里斋供布施,玷污了佛法,死后堕入地狱畜牲道,曾为牛,今世虽然转为人身却依然是牛心。你既然这么虔诚悔罪,必是与僧家有缘,那我就为你换心吧……”说毕,长老用如意钩取出了他的心脏,让他看时,却见与牛心一般无二。长老将这牛心放于一旁,取来一颗人心安于其内。“笨牛”身子一欠方知是梦,但他顿觉神清气爽,迅速返回到寺里,跟着众僧做功课。谁料,以前什么都记不住的他念起经文来居然可以倒背如流。剃度师非常奇怪,却也万分高兴,选了一个吉利时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剃度仪式,并正式收他为亲传弟子。

西台有名寺为法雷寺,始建于隋朝,重修于唐代,正殿内供狮子吼文殊,象征文殊菩萨的广大威猛,庄重的文殊塑像,表现出开启愚顽,觉悟众生的奇特魅力。人们登西台多选七八月间,踏着月夜观赏西台顶。只见一峰耸峙,众山重叠,西望挂月弯弯,每个人都变成了月宫仙子。

台顶景点之五:南台顶(锦绣峰)

台顶景点之五是南台顶(亦名锦绣峰)。海拔米,顶部花繁草茂,山麓森林密布。南台灵迹胜景二十一处。

南台在五行中属于火,火的寓意吉祥,是走向光明上升的趋势。世间万物归于火,表达一种能量,使人奋发向上。

其中石城、白龙池、插箭岭、龙宫圣堆、圣神崖等均为奇特地貌的呈现,南台西南脚下的石门沟,却流传着一则生动鲜活的石头故事。

石门沟位于南台半山麓,靠南的北侧,一处险象环生的绝壁之上有一石门,高约6尺、宽有3尺。天然的石门居然呈现出桶板瓦、挑檐斗拱之状,人们无不引以为奇。

相传,远古时候,灵境村住着孤儿寡母一家,儿子靠给财主放羊养活母亲。有一天,狂风大作,天气十分寒冷,这个放羊的孩子饥寒交迫,好不容易赶出羊群,找了个避风处休息。不一会儿,他发现那只脖子上系玲铛的领头羊不见了,东寻西找才发现原来是跌到一扑楞坑荆棘丛中,放羊娃正要前去赶羊,不料却一脚滑入石门沟。当他从昏迷中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了一个方方正正的石大门前,他抬眼再望,自己跌在了五尺多高的山崖畔,左右观察无法爬上崖去,只好抓住石门楣朝上翻,谁知这一抓反而抓开了石门。再看,只见门里摆满了灿然耀眼的金马,放羊娃喜出望外,将这金马装了满满一干粮袋。

放羊娃赶着羊群回到了村里,财主见他满身灰尘,脸上也血迹斑斑,却没有问其缘故,先看他的羊缺了几只。财主见自家的羊群一只未少,正待返回家时,瞧见了放羊娃身背的干粮袋鼓鼓的,财主好生奇怪,这么冷的天,放羊娃还有那么多干粮吗?财主就要拿起干粮袋来看,却被放羊娃阻拦住了,挣脱袋子撒腿要跑。财主恶狠狠地说:“你个小东西,雇了个羊工不想是个贼。”说着强硬抢出干粮袋就往地下扔,这时,几个金光闪闪的金马滚落在地下。见了金马的财主更是眼红。“穷小子,你这东西到底是从哪里偷来的?”放羊娃急忙辩解是自己放羊捡来的。正在他们争执的不可开交时,放羊娃的母亲来到了财主家寻找自己的孩子,老人家见状问清根由后说:“孩子,咱们穷人没那个命,妈不信你是贼,妈是劝你快把那东西给他吧,他黑心肝啊,咱们还指望放羊赚工钱呢。”

放羊娃没好气地将干粮袋子甩给了财主,扭头就跟母亲回家。谁知就在转身之际,那个曾经掉到石门山崖下的领头羊后蹄子下却踩着一个金马,聪明的放羊娃赶忙捡起装入口袋。

财主得到了金马万分高兴,拿回家里借着灯光赏玩时,却见原来黄灿灿的金马不知何故竟变成了一堆小石头。财主哭笑不得,只好将这烂石头扔出门外。

不死心的财主等第二天天亮后,催促放羊娃引领他去石门沟。放羊娃不情愿地领他到了石门出现的地方,当他见石门依然开着就进去取金马时,却被财主拽了出来,财主一人进入取金马。放羊娃气愤极了,他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猛朝财主屁股砸去,谁知这一砸正好将石门砸的闭住了,任凭跟随的仆人和长工怎么用力撬动,也没有打开这永远关闭的石门。

南台因夏秋之际出现一派山花烂漫景象,台顶又名仙花山。农历六七月间,正是花开好时节,只见婀娜多姿的花儿们含珠吐露,芳香扑鼻,飞禽走兽也以各自的语言举止展示着自然界生命的鲜活。山丹花、茴香花、金莲花、山茶花、灯笼花,光开花植物就有余种,还有如鸡足草、茯苓、柴胡、大黄、天麻等名贵中草药不下百余种。

南台顶部筑有寺庙一座,取名普济寺,史料记载该寺始建于隋朝,重修于明代成化年间,大殿内主供聪明文殊,院内立有明清两代帝王朝台和寺庙修葺石碑三通。寺东一座石砌佛塔,名为普贤菩萨舍利塔。到南台顶朝礼、观光、赏山花、看奇岩怪洞,观鸟兽嬉戏,成为历代游历者的理想观景地。

披云蹑雪上南台,北望清凉眼豁开;

一片烟霞笼紫府,万年松径锁莓苔。

这是宋代丞相张商英游南台后发出的感慨之诗句。

(来源五台山游客服务中心)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8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