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话于谦石灰与煤炭

应央视《百家讲坛》之邀,2.6将在百家讲坛《中国故事爱国篇》里再讲于谦。这不禁勾起了我几年前游历西湖于谦祠时的回忆。

于谦祠,在风景秀丽的三台山麓,乌龟潭畔。一入祠堂,迎面便见前殿两侧由林则徐所书的楹联:“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

林则徐是民族英雄,由他这样一位英雄来为于谦这样的英雄书写楹联再也适合不过,因而所写内容再也贴切不过。只是看到“何处更得此人”的感叹,忽觉此人不再,竟是今古难寻,一时间想起的倒不是英雄,而是西湖、石灰与煤炭。

关于于谦,最有名的莫过于《石灰吟》。数百年来,这首七言绝句被广为流传,尤其最后那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惊心动魄的一句千古名言。

但让我好奇的是,一般文人很少注意石灰这种东西,更很少会把它写进诗来,于谦怎么会选择石灰来写,并因此还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篇来呢?因为石灰,又想到煤炭,想起于谦还有一首奇特的杰作,叫作《咏煤炭》。诗云: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这最后一联“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拟喻写法,奇思甚妙,并不弱于那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只是不禁要问,生长于美丽西子湖畔的于谦,生长于富贵人家的于谦,后来又成为一代名臣、“救时宰相”的于谦,为何会对不起眼的石灰、煤炭如此看重呢?

石灰的成分主要是氧化钙,经高温煅烧而成,是人类最早应用的胶凝材料,现在还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只是很少人知道,在中国古人看来,石灰还是一味重要的药。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石灰可以“散血定痛,止十年血痢,袪干霍乱,黑须发”,现代医学也证明石灰可以治疗溃疡、烫伤和慢性支气管炎。所以于谦见石灰经受煅烧之苦,且能如此有益于人类,再加质地清白,可比高洁的人品,自然寓志其中,也就难怪了。

至于煤炭,于谦所知当然不如今人了解得多。他说凿开混沌的地层,获取乌黑的煤炭,知道它有无尽的热力,有如深藏着热烈的情义,并能因此而“回春”、“照夜”,这些都没有错。只是于谦以为煤炭是铁石埋藏于地下转换而来,所以他说“铁石犹存死后心”。事实上我们知道,煤炭是植物埋藏于地下转换而来的,这一点却是于谦错了。

可妙就妙在,虽然错了,却并不影响全诗的杰出。因为心怀苍生的饱暖,所以不辞辛苦,所以出山焚烧,所以奉献全部的光和热,于谦所说,却正是煤炭全部的精神与价值所在!

站在三台山麓,举目四望西湖的美景,突然明了,不论是石灰,还是煤炭,还是这片生养了于谦的美丽西子湖,作为自然的一份子,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为了人类,它们都做出了最自然、最纯粹的奉献。

石灰、煤炭如此,西子湖亦如此。湖光山色,让人赏心悦目,岂非正是自然美景为人类的不吝奉献!

想通这一层,突然觉得于谦也是一个在本质上近于石灰、近于煤炭、近于西子湖的人。他奉献了光和热,用生命作治世的良方,并为历史留下无限回味的一景,他不就是一个在自然而纯粹地奉献着一切的人吗?

细想于谦的一生,最可贵处,正在于此。所以他不是一个简单的英雄,古来英雄举不胜举,但绝少于谦这样的英雄——全然不顾自身,也全然不虑自身,只知粉身碎骨,只知不辞辛苦,只知自然、纯粹地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以至被冤杀、被歪曲,也在所不惜,甚至是在所不计。

燃烧了。熄灭了。会留下什么呢?

或许,愿意燃烧自我的人根本不在意会留下些什么。那样自然、纯粹的灵魂又岂在意后世的评论呢?

虽然这样,但林则徐还是要说“公论久而后定”。其实倒是林公过于执着,我想于谦或者未必在乎公论,他在乎的,或者只是人生“燃烧”的过程。这便是我在于谦祠里,在于谦墓前,在西子湖畔,突然而生的一段感悟。

如今,坐在安静的夜里,坐在柔暖的灯光下,提笔去轻轻地触碰历史,去触碰那深藏在历史深处的灵魂,仿佛还能感受到来自于六百年前的从容与淡定、自然与纯粹。

突然想起清人袁枚的诗来——“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最能与西湖相得益彰的,还是于谦。

根据对以上文字内容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您认为:最符合前三个事物内在关联的一项是

煤炭石灰于谦_______

发送选项代号(如A),回答正确者可获得《沧溟公开课12》的观看密码。

A.蜡烛B.石油C.砖头D.钢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