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
今称白城子,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纳林河乡与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交界处的无定河北岸流沙之中,是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统万城。
据当地一些年迈的老人说,在夏天雨过天晴之后,有时,会看到华丽的宫殿与高大的楼台,一幅古代都市的景象,比眼前的遗址更要雄伟、迷人。
村民们认为,出现在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正是多年前的大夏国都留在沙漠里的影子。
赫连勃勃,本姓刘,刘姓来源于汉朝国姓,这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一位奇人,年仅10岁的时候孤身逃难到后秦。后来他以衰微至极的铁弗部落起家,年,叛秦自立,自称天王。
刘勃勃认为匈奴是夏启的后代,所以定国号大夏,又改姓赫连,建立了称雄西部的大夏帝国(年——年)。
赫连勃勃极为残暴,在称王之初,赫连勃勃曾向南凉国主请求和亲,却遭到拒绝,记恨于心的赫连勃勃率两万骑兵横扫南凉,将数万俘虏的头颅筑成高台以供欣赏。
他对自己的子民也是凶残至极,发动胡夏10万民众建筑都城统万城,有着极为严苛的标准。由大将叱干阿利用了四、五年时间建成。在验收时用锥子扎入墙内不许超过一寸,否则就立即杀掉工匠再一起筑入墙中。
“阿利性尤工巧,然残忍刻暴,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
上世纪70年代,人们在赫连城旧址(今祁家川一带)搞农田建设时,曾挖出大量尸骨,这似乎印证了史书上的记载。
统万城的建筑质量根据史书记载是“蒸土筑城”,众多史学家认为即是用“蒸土”的办法筑墙。然而,蒸土怎能增加其黏结性能呢?
《统万城城址勘测记》的作者戴应新先生经过考证后得出的结论是:蒸土筑城,是指烧造石灰而言,或是生石灰加水使用,在其变成熟石灰(氢氧化钙)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热气,蒸雾冲腾。
史家不谙生产,讹传为“蒸土筑城”了,(过去陕北人常烧石灰)。
通过采集城垣夯土标本进行化验,查明城土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黏土和碳酸钙。石英即砂粒,碳酸钙是生石灰(氧化钙)吸收二氧化碳而来的,质极坚硬。砂、黏土、石灰加水混合便成三合土,是优良建筑材料,现代工程仍广泛使用。因为石灰遇水,体积迅速膨胀,挤压砂、土,可以使之紧密结合。
统万城就是用三合土夯筑的,难怪城墙“色白而牢固”。
年,赫连勃勃从长安回到统万城,因为宫殿已经大规模建成,于是施行大赦,改年号为真兴。
铸“太夏真兴”钱,古时候“太”与“大”同义,“太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
这是最早的国号并年号钱。存世非常罕见,目前发现共7枚(含博物馆馆藏)现为“华夏古泉一百名珍”之一。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