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属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印度东南部和南洋群岛一带。全国播种面积在23.25万hm左右,总产量在46.5万l。我国姜各地均有栽培,主要产区在山东、安徽、广东、浙江、陕西、湖北等省。主要栽培模式是露地栽培。目前,国内发现的姜病害有20多种,主要有细菌性叶枯病、炭疽病、病毒病、枯萎病、眼斑病等。常年因病虫害发生为害造成的损失在20%~50%。
姜细菌性叶枯病1.姜细菌性叶枯病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带菌种姜是田间重要初侵染源,并可随种姜进行远距离传播。在田间病菌可借雨水、灌溉水及地下害虫传播。病菌喜高温高湿,土温28~30℃,土壤湿度高易发病。阴雨天多发病严重,尤其在暴风雨后病情明显加重。
姜细菌性叶枯病:生姜叶枯病初期叶片呈暗绿色,逐渐变厚有光泽,叶脉间出现黄斑渐渐扩大使全叶变黄而枯凋,病斑表面呈黑色小粒点状。主要危害叶片,病叶上开始产生黄褐色枯斑,逐渐向整个叶面扩展,病斑表面有黑色小粒点。
:与非薯芋类蔬菜轮作2~3年。选择地势较高,雨后不易积水,通风性良好,土质肥沃地块种植。严格挑选种姜,剔除病姜。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拖磷、钾肥。
注意肥料的合理配比,在施用氮肥的过程中也要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严防病田的灌溉水流入无病田。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病穴用石灰消毒。及时防治地下害虫。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销毁。
发病前至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氯溴异氰尿酸,甲基托布津,噻菌铜,氢氧化铜等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