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黄河三角洲石油城到处高楼大厦,宽阔马路四通八达,几十层的住宅楼随处可见。几十年前盐碱滩上的石油大会战造就了这座新型城市,这是老一辈石油人和当地人共同建设的结晶。看着这些现代化的建筑,年轻一代不会想到这座城市原来的模样,但老一辈人对以往的经历还会像过电影一样,一幕一幕从脑海浮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胜利油田驻地附近农村里的住宅绝大部分都是泥土建造的土房,用混合麦秸的泥土建成房屋的墙壁,房屋的大梁完全用木料搭建,房顶内侧用芦苇覆盖,再用泥土封顶,住户门前的院墙也是用泥土为主要原料建成的,许多老住户的房顶上,院墙上长满了野草,有句谚语“墙头草,那边风大那边倒”就是这种房屋的真实写照。村里面最好的建筑是村委会或者是供销社的平房,一般是红色的砖瓦房,在村里面格外显眼。如果哪家房顶铺上一层红瓦,全村人都羡慕死了,都会说这家人很有钱。那时候胜利油田干部职工的生活、居住条件已经开始完善起来,几乎全部搬进砖瓦房,每年都要开工建设住宅用房,满足不断增加的职工需求。能住上砖瓦房是人们最高的奢求了那时候“工人阶级”的地位非常高,是大家非常羡慕和尊敬的职业,企业也把“工人阶级”当成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力量,所以住宅用房也是用当时比较好的建筑材料建造的。各单位分配住房是以工龄长短为标准的,没有干部、工人的区别,只要工龄长就会先分一套住房,“论资排辈”、“主人翁精神”氛围非常浓厚。一天,小林放学回家的路上见到圆圆顺着一排整齐的砖墙走,就凑过去没话找话说:“每天这些砖每天都在增加,不知道又要在哪盖房子。”圆圆边走边用手划拉着砖块说:“你妈没给你说吗,这次盖房子咱们两家都分上了,而且咱们还是邻居。”小林听圆圆说完顿时来了兴趣,让圆圆讲讲房子在哪、是什么样的,圆圆比比划划的的啰嗦半天,小林似懂非懂地连连点头,心想还是回去问问父母吧。小林回到家,把圆圆的话给母亲学说了一遍,母亲说:“这次单位准备盖二十户的房子,去年咱家分房时工龄不够没有排上,这次工龄排在中间,圆圆家排在最后一个,好几个干部家庭都没分上,主要就是工龄没有咱们长只好等下一批了。”小林记住了母亲说的话,一有时间就去看正在建设中的平房,仔细寻找自己家的位置,然后揣测圆圆家是在自己家的左邻还是右舍。圆圆受到小林的感染,经常放学回家时也绕路到工地看看。那时最时兴的建筑材料是石灰、沙子、红砖、红瓦、木材,石灰和沙子搅拌混合做做砖块的粘结剂,然后用石灰膏抹墙面,屋顶的顶梁是用整块木料搭建的三角梁,房门和窗户都是用木料现场制作的,所以那时的建筑工人除了有砖瓦工外还有木工,木工比砖瓦工更有技术含量,也格外受到人们的尊重。石灰有生石灰和熟石灰之分,生石灰浇水熟化后就成了石灰浆,又称为石灰膏。以前石灰的生产工艺简单,厂家直接建造了大批量烧制石灰的窑,把岩石烧制成生石灰,生石灰是把岩石烧结成白色或带灰色的块状,运输时比较方便,运到施工现场放进大的石灰池里,放进水,把熟化的石灰与沙子搅拌做成灰浆,然后利用灰浆把砖块一块块砌成房屋的模样。三个多月红砖大瓦房就基本建成了,小林和圆圆乘工人不注意就钻进自己家的房间查看。这种红砖大瓦房一排长三十多米,每排可住四户人家,每户二间房共三十平米的样子,在当时看来可是非常大的面积了,小林比划着自己的床摆哪里合适,圆圆对木门木窗更感兴趣,直到干活的工人把他们撵走。暑假期间,各家拿到分到的房间钥匙,大人们规划着房间布局,那时一个家庭至少二个孩子,一般情况下大人把二个房间又隔开,父母半间,一个房间是上下床,另一个房间单人床,父母房间摆放完双人床后就几乎没有活动空间了,就是这样大家都非常高兴,再也不用一家人挤在一间房生活了。如果家里孩子多,又有爷爷奶奶,几乎每半间房都要摆上下铺,根本没有客厅的概念,各家就自己盖了个小厨房才解决了每天的做饭问题。那时候没有人抱怨房间小,反而觉得住上砖瓦房了,与农村对比优越感很强。几十年过去了,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国家繁荣昌盛,从以前一户人家平均五口人住三十几平米到现在人均住房面积超过三十几平米,以前梦想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成为现实,这一切都见证了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奇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