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为丹(苏畟)撰文苏秦豫供稿
一.祖居地——陕西省府谷县马道崖新院
我家原籍陕西省府谷县。至年11月家族人员全部迁离本籍。后来向子侄们讲述家世时,总要涉及祖宅的情况,为形象地说明情况,我曾凭记忆绘制一张苏氏府谷县马道崖新院总平面图。
苏氏府谷县马道崖新院总平面图年吾兄苏町著《家史回忆录》,开篇称苏氏家族在府谷县城声誉很高,是个远近闻名的家族。在清朝中晚期,曾是一家官宦豪门,担任过州县之类的官员,家族中曾有过名医和进士。此言我在年幼时也听母亲说过,先祖在海南,死在任上,但不知其名。
侄子苏秦豫(七哥苏略长子),出生在西安,成长于洛阳,受到良好的历史文化熏陶,对家史也颇感兴趣,且勤于动脑动手。为了考证、查实,利用出差的空余首先在广州查得《琼山县志》和《琼州府志》,得知先祖名苏棨,进士,道光六年任琼山县知县。后来又在北京图书馆的《府谷县志》中了解更多的情况并及时向我做了通报。
先祖在清代为官吏,解放后视为剥削阶级。在中国社会发生激烈的阶级斗争年代,有些历史认识会扭曲,长辈们可能是为了我们的安全从未讲过先辈的情况。我只是断断续续听母亲讲过一些。现今府谷新院苏氏后辈已全部离开府谷,家族的前辈已逝。曾在府谷县马道崖新院生活过的新院后裔还有苏町,苏为丹,苏畴,苏聚明,苏畋等人。把我们经历的情况和了解的家史告诉后辈的责任,自然落在我们身上。此稿请各位兄弟姐妹指正。
此文的目的只是如实地记录和整理。如今苏氏后辈散居四处,再聚很难,仅以此文对前人和来者做一交代,不负历史,也不负长辈的教诲。
二.居家记忆
我出生在马道崖新院。父亲苏一苇,母亲刘杏君,姐苏畹,苏畋,兄苏町。
马道崖是府谷县的一条街名,在府谷县城西关。年以前马道崖仅有两个院门。1号为吴翰清家,即现在府谷县地毯厂大门,此院本是我苏家的后院,民国期间易主吴家,开了侧门,2号为我家洞门。其实马道崖只有我一家,别无其他院落。
马道崖东侧为一深崖,崖下称马家沟。站在我家洞门远望收入眼帘的是府谷县城小西门及城垣。从马道崖向东北可通县城西门,向南下崖可至关帝庙,那里是滚滚的黄河。向西南经苏家巷可达西关街里(现为政府,商业,交通集中的新市区),向南通祠堂巷,向西北通官井,阎家洼等地。我认为此街名原意为崖边的马路,是联系县城和西关及梁上的通道。
我出生不久,父亲就离家远走,投笔从戎。先后参加西安双十二事变,中条山抗战。母亲在家伺奉祖母,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在家苦熬了七、八年。年祖母病逝(葬于阎家洼祖坟),次年父亲从抗日前线返乡。年春带领全家去了横山,榆林。年冬,我同姐姐,哥哥又回府谷住了些日子,过了一个年。年我家离开陕北。
从小我的生活范围就在府谷马道崖新院,家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记,一些历史事物仍历历在目。现记述如下,并验证县志里的记载。
《府谷县志》年版称:旧城西关古称刘家川,位于黄河于小河川交汇的冲积平原上,解放后形成新县城所在。
年版《府谷县志》政治卷,街道坊巷记载有:中山前街,中山后街,十字街,永安市场(在城内),马道崖,马家沟,祠堂巷……孙家圪凹,前石畔……赵家石窑,以上街道均在西关外,惟因前临河滨,后接山坡,地势极为坎坷。
年版《府谷县志》页县城建设,街道分布称:民国以来居民开始由城内向西关迁移,东起关帝庙(马家沟口,即今饲料加工厂),西到官井沟,逐渐商贾聚集店铺毗连,形成一条小街,俗称后街,随着居民增多,另由观音殿(医院)起经秦家洞到马道崖,形成二道街。
府谷县西关苏氏主要院落有三处。一处称洞门院,该院大门为圆拱形,院内有一楼房;一处称牌楼院,该院在苏家巷南,大门外有木牌楼一座;一称新院。顾名思义“新院”是与前两院相比而称为“新”,至于冠以“马道崖”的地名,通常是给外人说时加上去的。
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府谷县志》中府谷县城区平面图中所标“地毯厂”就是马道崖新院。我把这张图描下,并把记忆中的洞门院,牌楼院及苏氏祠堂的位置标出,见附图。
记忆中的洞门院、牌楼院及苏氏祠堂的位置图三.马道崖新院家中的文物
新院洞门在院落东南角,坐西朝东为一砖拱门,两侧与围墙相连,门的进深较大,中间方,门外上檐有砖雕(我摄有照片)。进门转90度,向北,上十余级石阶为大门。大门上悬“进士第”匾额。大门西侧置青石狮一对。幼时我等常在狮背上骑乘,甚光滑。大门对面影壁为砖结构,记得其砖雕为鲤鱼跳龙门。大门和影壁间为一方整平地,立有旗杆两根,旗杆座似以两块砂岩用铁箍筑成。中间插松木杆,杆上红色油漆,已褪色。
进大门为扇(闪)门。扇门是一道木隔扇门,平时只开两侧门。遇有喜庆,中间扇门才开启(摘下),故平时进的大门都看不见我家住房。
扇门之后为苏氏新院院落。正中上五、六个石阶,为过厅。过厅正中悬“痘科独步”匾。过厅为我新院的中心建筑,共三间,进深较大,外设穿廊。起脊屋顶有五脊六兽,正面木结构柱廊,门扇窗棂自屋檐建到地面门槛。过厅正中有屏风,绕过屏风可达后院,就和戏台上那样。过厅中设琴台,八仙桌,香案和靠背椅等,应为祭祀和会客之所在。
院内东南分列上东厅,下东厅,上西厅,下西厅。所谓厅房是指有外廊的建筑。我新院四周均为有廊建筑,仅大门两侧及东北,西北两小院为无廊建筑。东西厅也有匾额,在府谷县时我年幼不识字,不晓得书写的内容,只记得悬匾后面有鸽窝,大人不许孩子们捉鸽子、捣鸽蛋。
另有南厅两处。大门两侧进深最大,有圆形窗口通向大门,应为门房建筑。东北,西北另还有两小院,院内各有正房三间。新院所有建筑屋面均为两面流水,通瓦相扣。院内方砖铺地,各建筑严格以大门,过厅为中轴线对称布置。
过厅地面下设供暖系统(室外烧火,地下设烟道)。院内有雨水排水沟。厕所位于两院,两院也是堆放杂物之场地。
我祖母曾住下东厅,母亲曾住下西厅,西南厅。大妈和苏畴曾住东北小院。七爹(苏慧霖)住西北小院。过厅及门房等据说是分给二爹(苏慧文)的。他早年搬往县西北哈叶乌素务农,偶尔回来,未见长住。
从过厅绕过屏风到后院。后院第一排为砖拱房(听侄女说叫楼窑),即砖拱窑洞式建筑,坐北朝南,正面五间跨度,进深较大,两侧各三间较小。此楼窑正面有砖雕图案(见《府谷县志》照片,我摄有照片)。楼窑后面有平房若干,也有砖砌窑洞,布置已不很规整对称。
后院据称是分给我大爷爷的,他孩子我们叫三爹(大排行),他们家境败落,房子卖给吴汉卿家。吴家在我后院东侧另开一门,即现在的地毯厂大门。我前院房屋除过厅外全部拆除,建成厂房,进出这个院子目前只能经此东门了。
大门外西侧有一门,进入碾坊院,此院延伸至影壁后(南),有平房若干和碾、磨房,民国年间出租给别人。现在马道崖新院洞门仍在(已不通我前院),洞门内影壁之旁边盖了几间平房。洞门外北侧也盖了一间小房子。这些是我回家时见到的。碾坊院的大门开在那里我没留意。
我家东南厅后面有库房。里面有轿子,仪仗,像戏剧里那样。红色木牌上书写黑体大字“回避”,“肃静”,还有长矛,朝天蹬等。我们小时候还拿出来玩耍,常被大人制止。过厅的琴桌为长方形两端卷起,中间镶三块石板,称为玉石琴桌。据我的记忆与如今的判断并非玉石,应是青白石灰石或大理石。此石面很光滑,有花纹。木制八仙桌,太师椅多为红木等硬木制成。屋内悬挂着红木制的六角吊灯,宫灯等。
我也见过清朝的官服,深蓝色长袍,胸前有块方布称之为补子,好像绣着仙鹤之类的图画。逢年过节我家所用对联全部为木版楹联,家人称为对板。其断面为弧形,字是刻上的。基本两种颜色,红色喜庆用,蓝色为丧事用。别人家称贴对联,我家称挂对板,用时挂在廊柱上。
生活用品有青花瓷器,景泰蓝盅碗,象牙筷子,玻璃餐具,黄铜脸盆,三蓝地毯,檀香木如意以及锡制祭祀器。
年返乡时听亲戚说地毯厂拆建过程中在东厅天花板内发现镇宅宝剑,无锈,很锋利,后下落不明。
据说,家里有大量藏书,有四书五经等经典,还有大量医书。过厅悬挂的匾额上书“痘科独步”就是七哥苏略告诉我的。离家时父亲为让我们练字,曾携出精装字帖多本,有颜真卿神道碑,柳公权玄秘塔,欧阳询醴泉铭,智永二体千字文,现藏我处。我叔父(苏慧霖曾在家乡教过书,年后行医。他并未上过医校,据称全靠看家藏医书自学成才。)
去年到内蒙呼市,我大哥之女苏俊英说我家原有楹联“许国文章唐大笔,眉山学业宋名家”。
《府谷县志》民国三十三年石刻本卷二,民社志称:府谷望族有折氏,苏氏,刘氏,王氏四姓,文载“一为苏氏,宋苏文忠公后,明洪武四年(年),愍王分秦,迁浙江望族千户。文生苏廷美与兄民与焉民居之长安,廷美徙(迁移)本邑,家居县城。后族繁,散处县川及西乡。清代共出进士三名,举贡(举人,拔贡)尤多。
年版《府谷县志》家族志对府谷苏氏起源亦有此段记述,仅把“散处县川及西乡“改为”散处县川及四乡“,可能是笔误。此县志所称县川应为我苏家后来居住的西关。我没有听说旧县城内有苏家居住。
四.少小离家老大回
年我于河北宣化第一中学毕业(我名畟,一般字典难查,这时改名为丹),考取清华大学。当年毛主席号召治理黄河,又受到把苏联第聂伯水电站称为伟大共产主义工程的鼓舞,喝黄河水长大的我毅然选择了河川结构和水电站建筑专业。学制五年,毕业后分配在西安水利电力部西北电力设计院工作(父母落户在西安)。本院负责火力发电厂及电网工程,任务在陕北极少。家乡亲戚曾说过我县要在黄河上建天桥水电站,要建府榆输电线。天桥水电站归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府榆输电线电压等级低,不属于我院设计,所以一直没有为家乡做点什么。
随着神府煤田的开发建设,规划在陕北建大型火电厂。年上级有任务在府谷选厂,此项任务落在我身上。于是在当年初冬乘汽车到府谷。这个电厂原来是选在县城西边孤山川边的沙川沟,后来要求容量扩大又选在傅家墕、段家寨。大电厂因资金等原因仅停留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迟迟没有动工。县里急需用电,自筹资金在沙川沟建了座2×25MW的小电厂。此时我已退休。工程由我院设计研究所承担,我后来应聘为这个厂也做了一些具体工作。
年冬回府谷住在县宾馆。此地原来是西关的街上,我们小时候买东西就到这里的市场上去。现在已成为府谷县的行政、商业中心。我离家已整整41年了,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令人感慨万分。是日吃过晚饭,我独自一人去找“新院”旧居,从宾馆出发向东北,过市场街,走耶酥堂,穿苏家巷,一步没错直到马道崖,在我家洞门前站住。这是生我养我的老家呀!进入洞门,向右转,大门不见了!出来顺着围墙走了一段……不禁老泪横流,心潮澎湃!
这次选厂结束后我向县里提出要去地毯厂参观,县里派了一名干部陪同去了地毯厂,受到厂长接待。介绍了我新院主要建筑拆除,新建厂房情况,并参观了生产车间和成品库(我家过厅被用做展示成品和堆放地毯的仓库。县里的同志介绍说,你家房屋解放后为无主房屋。县委、县政府占用过,黄河水利勘测设计队也在此住过。后来为县地毯厂占用。由于地毯厂生产需要,将原有东、西、南厅,大门及东北西北两小院全部拆除,建成地毯厂厂房。年版《府谷县志》所刊府谷县全景照片位于照片下右即为“地毯厂厂房”,照片上仍清楚可见我家过厅。楼窑及残留的垛墙(有墙垛的围墙)我回家时摄有照片。
年苏为丹在新院祖宅残存垛墙留影年苏为丹在新院祖宅残存德福堂前留影七哥之子苏秦豫年5月也曾回府谷并摄有照片。老宅已经不可能再现,只有这些照片可作为永久的见证。
五.我经历的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人民日报曾载文称“当时的中国极贫极弱”,我父曾在中条山抗战,与日本军交火,中国军队只有汉阳造步枪,机关枪及迫击炮、手榴弹。一开火打不了几发子弹,枪(炮)筒就发红,子弹、炮弹在阵地前沿就落下了。构筑多日的阵地几天就失守了。
我的幼年、少年时代是在故乡府谷县马道崖新院度过的,正值抗战时期。小米稀饭和糠窝窝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喝黄河水,夏天有洪水,冬天冰冻不敢去,只好取山崖边上岩石渗出的水。何谓“极贫”深有体会。此艰苦的生活却也奠定了我的人格、品行。
因为府谷是晋蒙陕交界之地,山西,内蒙(当时称绥远)被日本鬼子占领,伊盟又有亲日地方军队活动。以黄河为天然屏障,府谷成了抗日前线,县北部哈拉寨为抗日挺进军马占山将军(原东北军将领)驻地,南部为国民革命军二十二军驻地。年前后曾多次遭到日军飞机轰炸,中国军队无任何防空炮火,我家过厅等处屋顶被炸穿,苏氏祠堂被炸,严重破坏。母亲带着我们往马家沟的石崖下躲避飞机,我跑不动,被抱着跑,一个劲儿哭。
《府谷县志》大事记中的记载:
民国二十八年(年)1月,日军飞机反复三次到府谷县城,哈拉寨两地投弹60余枚,炸死炸伤民众士兵11人,毁房80余间。民国二十九年(年)日军飞机31架次先后数次轰炸府谷城关、哈拉寨,投弹余枚,炸死炸伤民众人,毁房余间。六月县政府于西关设粥厂,年底止。三十年(年)四月当局再设粥厂至年底。
在那最困难的时期,父亲在抗日前线山西中条山、茅津渡一带抗日。母亲伺奉有病卧床的祖母,还带着我们四个未成年的孩子。经人介绍,姐姐每天早晨去粥厂领一罐粥,提回家每人只能吃一碗或半碗。后来两个姐姐到基督教会办的工厂(离我家不远)纺毛线,哥哥给教堂牧师放洋马,可以混两顿饭。
整个幼年时期,过年除夕也只能吃一顿二米饭,还不许吃完,留着初一吃,称之为隔年捞饭,以求来年吃顿饱饭。夏天卖果子的走到门外叫卖,也只能以纸筋(废纸团)换回两个小沙果尝尝。所谓“极贫”我是深有体会。因此解放以后填写家庭成分我总填写“城市贫民”(我没参加过土改)。
六.我了解的府谷县近代人物
年版《府谷县志》中列出当代各界知名人物,有些我认识,现分列于后。
1.孙计一,年生,府谷镇人,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为党做过一定工作。一直在府谷小学,中学和陕坝师范学校任教。此人曾代我家与前线的父亲写过信,在生活上也帮助过我家,好象去粥厂领粥就是他给说情的。
2.高仰贤,年生,年参加革命,建国后任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此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与父亲共过事。文化大革命后在西安偶见,一听口音认定是同乡,他问我姓名后立即说出我父姓名,因此。我们有过一次畅谈。
3.刘天鸣(~),府谷县西关人,年入北京世界语专科学校,年入党,年入武汉军事政治学校,在宁夏任国民革命军二集团第一路军参谋长时,曾推荐共产党人阎揆要担任中校参谋,年在张家口参加抗日同盟军,任该军六十八师参谋长。解放后任陕西省办公厅主任、工业厅厅长等。刘天鸣与我家为世交,他们在府谷县的家在马道崖西面,相距很近。解放后他家住在西安新城,我家住在梁家牌楼,常有来往问候。
4.柴如壁,高石崖人,省榆林中学毕业,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任教绥远,即陕坝师范。柴如壁是我表哥,在老家我去过高石崖,在陕坝我们住的很近。
5.杨源,年生,傅家墕人,年毕业于上海交大电讯研究所研究生,后在西北大学、天津大学、北京邮电学院执教。杨源为我堂兄苏一夫表哥,我们在北京见过面。
6.阎文俊,年生,孤山乡人,年参加革命。建国后曾任陕西省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会主席等。阎文俊为我堂兄苏一夫之战友,在西安住建国路,我曾去过他家两次。
7.刘素菲(~),府谷县城人,年入府谷南门高小,年考入榆林女子师范,是府谷县历史上第一次外出的两个女生之一。早年去延安参加革命,与刘澜涛(文革前任中共西北局书记)结婚。解放后为省妇联,中共西北局干部。母亲说,刘素菲是我父亲的学生(南门高小)。当时她能上学又能外出到榆林,是极为人们羡慕称道的。
8.韩子佩(~),府谷县城人,年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任陕西保安十二团团长,旅长等职。父亲曾在其部任军需主任,年他的眷属曾住榆林八狮上巷,我去过他家。
9.苏一夫(苏畇),我堂兄,大昌汉乡哈叶乌素村人,年参加革命。解放后任某师政委,退休前为六机部第七研究院(后更名为中国舰船研究院)政治部主任,副院长。
新院祖宅残存过厅--年苏秦豫拍摄府谷县马道崖全景--年苏秦豫拍摄供稿说明:
此文是苏为丹先生3年“府谷马道崖新院苏氏先祖考证及其他”一文的节选,标题亦有改动。
作者简介:
苏为丹,原籍陕西省府谷县。清华大学毕业,西北电力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退休。年病逝。
供稿者简介:
苏秦豫,原籍陕西省府谷县。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