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高超商品策略
作者:饲料养殖组
报告要点
近期豆粕、玉米及生猪的价格均呈现震荡格局,这是否表明市场对前期的利多/空因素反映比较充分,如果要打破现在的震荡行情,那会有哪些因素出现呢?
摘要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加本期“猪市风云”,我是今天会议的主持人刘高超。近期豆粕、玉米及生猪的价格均呈现震荡格局,这可能意味着市场对前期的利多/空因素反映比较充分了,如果要打破现在的震荡行情,又会有哪些因素出现呢?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中信期货研究部饲料养殖组研究员李兴彪,青松农牧生猪预警专家徐青松,我的农产品网生猪研究员李明,北合科技谷物研究员王力,双胞胎集团蛋白研发经理罗贤兴,及上海致寰国际贸易副总经理丁行冶,来谈谈对各板块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玉米/生猪/鸡蛋(李兴彪中信期货研究部饲料养殖研究员)
鸡蛋:预计JD合约高位宽幅震荡,建议逢低做多为主。
1)存栏:天下粮仓的数据显示,年2月,全国蛋鸡存栏量13.07亿只,环比增加2.83%,较去年同期减少9.36%,蛋鸡存栏量处于近几年来低位。
2)补栏:2月补栏环比下降。年2月-年1月,鸡苗补栏量均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年1月蛋鸡苗补栏量万只,环比增加42.6%,同比减少11.5%;年2月蛋鸡苗补栏量万只,较去年同期万只虽有增加,但补栏环比减少5.1%。
3)淘汰:据天下粮仓统计,2月全国蛋鸡淘汰万只,环比-44.6%,同比+65.8%,从季节性看,后期淘汰量仍有增加的可能,带动存栏下降。
4)养殖利润看,当前养殖利润仍偏差,蛋鸡苗补栏或难大量增加。
综上,我们预估蛋鸡存栏难有明显改善,低存栏对蛋价支撑明显。
生猪:猪肉总量供应较为充足,期价或延续震荡
生猪方面,基础产能持续恢复,疫情导致阶段存栏下降。农业农村部数据,年1、2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分别增长1.1%和1.0%,环比增幅均出现下降,同比分别增长35.0%和34.1%。而从涌益资讯样本数据:截至年2月底,能繁母猪存栏头,月度环比降5.97%,同比增幅0.09%。年2月样本企业小猪存栏头,环比减少5.39%,同比增加5.14%,较非瘟前-29.40%;中猪存栏头,环比减少7.92%,同比减少4.42%,较非瘟前-33.62%。大猪存栏头,环比减少7.81%,同比减少17.33%,较非瘟前-57.93%。仅从数据看,农业部数据显示产能确在恢复,但受疫情影响增速下降,而样本数据生猪存栏结构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二者数据有分歧,但趋势一致。最后,从生猪出栏重量看,年后出栏均重快速下滑,也一定程度反映了疫情导致的抛售。
从出栏节奏上看,4、5、6月看似处于缺猪,市场对猪价存在一定预期,但我们判断,更可能是一个缺猪不缺肉的阶段,猪价难有明显上涨,这个可以从进口冻肉和国内冻品库存来判断。进口方面,去年进口及杂碎约万吨左右,目前国外订单方面,成交一直都较好,预计全年进口量不会下降太多。同时考虑20年压港的预估超过万吨的冻肉,总量看。年内冻肉供应仍能够有效补充。冻品库存方面,按照涌益资讯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周冻品快速增加,当然跟现货价格下跌以及抛售有关,截至上周库存率为18.28%,持续增加,而疫情严重区域,山东和河南冻品库存已经超过去年最高水平。此部分冻品库存在后期仍要流入市场,增加猪肉供应。
综上,延续前期观点,若疫情不再扩散,现货价格预计在27~28元/公斤上下波动。对应期货合约9月尘埃落地,生猪出栏量大体确定,除非再次发生猪瘟,预计震荡为主。
玉米:延续前期偏空思路
顺着上述鸡蛋和生猪说,玉米的饲用消费除蛋禽和生猪外,还主要包括肉禽。
肉禽方面:年肉禽养殖利润偏差,肉禽产能出现一定下滑,但进入年肉鸡养殖利润好转,企业补苗量大增,卓创数据显示,截至3月19日,全国累计补苗量4.62亿羽,同比增加%,按当前养殖利润及及生长周期推算,二季度肉鸡增量较为乐观,带动饲料需求增加。
从饲料总产量看,一季度疫情导致生猪存栏受损叠加节前出栏增加,蛋禽存栏偏低,肉禽产能尚未恢复,饲料产量环比下滑,展望二季度,当前疫情仍在干扰产能恢复,生猪产能恢复进度有限,此外,蛋禽低养殖利润难有明显驱动产能扩张,饲料消费增加来自于肉鸡存栏的增加,预计二季度饲料需求小幅增加,预计饲料需求最坏的阶段已经过去。
谈完饲用消费,再看工业消费:目前行业产能处于过剩,阶段加工利润较好,行业景气。3月19日全国玉米淀粉企业加工利润.5元/吨,环比+9.25元/吨,酒精加工利润也大幅好转,3月19日吉林玉米酒精企业加工利润-元/吨,环比+元/吨。从开机率看,二季度市场开机率处于稳定,加上今年高利润,需求有望好于去年。库存方面,近两周深加工企业总库存快速回升,接近年水平了,未来一段时间主动提价补库可能性不大。
供应方面我们延续之前观点即,去年粮源+陈粮结转+小麦替代及进口谷物,市场的能量饲料并不缺口,后期市场 二、生猪(徐青松青松农牧生猪预警专家)
1)从养殖场的定点监测数据来看,从11月份开始到今年的2月份能繁母猪产量四连降,总体上降了10个百分点左右。从仔猪出生数据来看,则从12月份开始出现三连降,尤其在2月份降幅较大,单月环比降幅为12%。
2)从摸底调研数据来看,以今年2月份的数据和去年9月份数据做对标,去年10月份前后是产能高峰期。整体养殖户数下降了20%,母猪存栏下降10%。中部几个省降幅较大,母猪产量数降幅在25%左右,生产不稳定,去产能。
3)从业务数据来看,母猪屠宰量从去年九月份开始增加,10月份之后增幅加快。12月份和今年1月母猪屠宰量基本达到了年年底和年上半年疫情高发期时的母猪屠宰量。母猪的屠宰有两种渠道:1)主动淘汰,即此时三元母猪生产效率低,因此屠宰是走正常的商品猪屠宰渠道,2)正常的母猪屠宰量。因此实际上母猪屠宰量要高于正常渠道的母猪屠宰量。从母猪补栏数据来看,从年8月之后都在下降。一方面,二元母猪交易量下滑,另外一个商品代留种下滑。
4)去产能:在淘汰上升和补栏需求下降的影响下,去产能效果较明显。包括母猪、仔猪的去产能,还有一个是生猪的去产能,就是抛售,但抛售不一定会导致生猪断档。此外还有肥猪的去产能。倘若出生的多于抛售,那么存栏仍是增加的。
调研情况:
从6月份之后,南方的疫病一直没有消停,还有零星的发生,没有表现出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南方补栏从年11月份开始,即年年底和年年初南方才开始补栏。2)在整体复产的过程中,北方属于产能恢复,是基于主要矛盾;南方去产能是去次要矛盾。但目前病毒在南方仍是有的,只不过还没有恶化,南方只是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像江西福建,去年6月份到9月份的损失还是较大的。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这个病毒发现已经属于晚期,北方相对来说会比较严重。
提问环节:
Q:未来会出现生猪断档的情况吗?
A:生猪的断档肯定会出现的,主要还是看疫情的情况。指标方面,首先要看母猪配种数,其次看仔猪出生数,若没有这两个指标,只看抛售是不行的。
三、生猪(李明我的农产品网生猪研究员)
从去年9月份到现在这波疫病来说,整个河南地区受损还是严重的。除了豫西,有地形的优势,传播没有那么迅速,剩下的地方都受损较为严重,像豫北、豫南地区损失较为严重。
河南预计有40%的损失,年10月份开始有苗头,本次疫病持续时间较长,1-2月份爆发,3还没有停下的状态,本周的沙尘暴有可能会对企业防控疫病带来压力和挑战,遇到天气不销售不转猪。疫病从深度、广度和持续度来讲,影响散户较多,复产周期更长,难度更大,复产信心打击。现在很多散户不敢复养,现在补栏积极性不大,成本大,风险性大。
现在疫病的复杂性,野毒3-7天发现,变异30天最长检测出来。频次高,7-8次发现变异,是未来影响较难的点,检测手段要和疫病升级的速度相匹配,厂内有存量,但对出栏量不是很理想。年6月份集团场复产加速,市场上泛滥的是元月份,周期18个月又重复。大环境和养户数量正相关,疫病一来,密度大,载量大。到相对安全地方去养,安全只是基于历史时刻存量小,都去了就反而会变成问题最大的。疫病传播要有宿主,取决于环境的造就,和温度、湿度、车辆、大环境的密度有关,流动性,厂与厂之间距离近了,传播就快,形成传播链条。散户较难做到,非瘟可怕之处是载量减少,但是还能导致传染。
野毒会随着温度转暖有所好转。点发是从9月下旬开始,持续到10月份,然后开始区域性爆发。豫南豫东地区呈现轮流爆发态势。豫西因为地形的原因,年前情况相比乐观,但是现在也受到波及,洛阳是最后沦陷的,整体存栏损失保守估计30%。经纪多在东北和西北收猪,经纪是随着市场而变化的,疫病高发区就是密集区,地区一旦发生疫病,经纪就会向其聚集,流通频繁扩大污染面积,疫病发生呈现高度复制性。二元卖不出去,集团公司不敢抓,抓了就感染,3月份没装猪,很多公司大批量采购要在4月份,去年12月份也没装多少,有5-7个月的出栏周期。
如果发现早、监控好,拔牙率很高,但是很多企业不具备检测能力,平常监控抗原但不监控抗体,发现时就很晚了,不到快死时、分娩时不排毒,造成死胎等,隔代繁殖后会反强。虽然这次疫病造成的损失大,但是和年恢复的基数大,损失部分要低于恢复部分。可以通过药品去验证(喘气苗,仔猪7-21天要做两次),散户主要依赖于生石灰。
非瘟带来的影响,现在复养条件很成熟,各个公司都不缺方案,硬件+管理+落地,是执行力问题,要加强防传入意识。-年上半年,全国厂生产都很平稳,这次爆发主要是思想上麻痹大意。之前标准厂现在是非标厂,部分散户会带毒生产,复养厂可以快速复养,有专业团队在做。成本未来要 布局第一波爆发之后硬件防控意识到位,现在面对疫病很坦然,有问题做拔牙处理,疫病到一定程度后就清场。对问题认知成熟,实力和心智成熟,即便损失5成也不会影响效率,评估需要2个月时间,现在补充猪源是大后备,kg以上,可以做到有猪有厂有人。后备和种猪销售之间可以灵活转换,外销就是种猪销售,留下就是后备。
拔牙情况不理想,基本全场清,行业内现在不提倡拔牙,为了节约时间和资金成本。最早是新希望六和提出拔牙,失败告终,开始尝试阶段是成功的,但是2-3个月之后复发,到最后清场,不如清场直接引新种。牧原不拔牙,发病直接清场,温氏也是,新希望正邦喜欢拔牙。本场核心就是发生疫病就是清场,大部分阴性,卖钱之后新引种。清场之后还要进行洗消和建设。
年冲击面大,但是还没有导致猪价的变形。价格行情没什么问题,高点在2季度末,6-7月,基于现阶段来说,疫病导致中胎母猪受损较高,从产到出生一个点,看8月的繁殖周期,kg以下的,尤其是50kg以下的影响,50kg以上的支撑点较高,高在现在有问题发生,异常猪补充窗口,预计疫病在6月份全国会折腾的差不多,这样来说市场上只有好没有赖猪,只能向上跑不可能向下跑,现在相比与小屠宰场来说,大屠宰场有活干,小屠宰场有活干(一部分进库(投放市场的时间不好说,去处有三加工厂、食堂、餐饮),一部分难免流向与农贸,商超,尤其县级以下,大城市消费结构区域多元化,县级相对来说单一化,对品牌不认同,认同价格,导致市场的倒挂。),猪价很难上涨,等大屠宰量(-头)之后上涨。疫病严重就是价格洼地。
整个河南地区尤其是在豫南。周边二次育肥冲击市场,赌中秋节的高价位,二次育肥会改变阶段性供给,目前有缺猪的趋势。
猪价只是结果,养好猪是目前任务。判断猪价只是在企业经营方面提供了决策依据,比如明年猪价可能要跌,要从节约、效率、成本控制上入手,而不是为了投机,猪价低决定今年母猪少养,这都不是正常的商业行为。行业规则就是有利没利常在行。
防疫手段:
①非瘟常态化,要降低养殖密度。
②买卖时,通道覆盖一次性地膜,隔绝生猪与地面的接触。
③任何进场物资要经过全面消毒,并静置2周,检测呈阳性的严谨进场。
④定期荧光检测验血2次/月,饲养密度由1.2㎡/头扩大到2-3㎡/头。
⑤消毒成本增加20%。
大家一开始都在 -年集团存栏翻倍,复产基础好,光看集团公司情况下,减去非瘟影响,提高60%-70%很正常,但是计算整个行业的话是负增长,同期比可以持平水平,但不会是增长数据。
年1-2月释放了4-5个月的猪量,我们都认为需求会影响价格,但也有很多时候不是这样的,在消费最高的时候,往往是价格最低的时候,因为价格低影响消费,消费去带动价格也只是在某一个阶段会存在,比如节日因素。在养殖行业,猪肉价格低了消费开始增加,最怕的是,消费好的时候就是价格最低的时候,在高猪价的情况下,家庭对猪肉开始减少,但是开支是增加的;如果开支是固定的,吃肉增加,预示着供需关系出现问题了。
盘面价格能反映比较合理的价格区间。00能顶住仔猪价格。年11-12月份价格看不懂,现在产子数,仔猪肥猪增量还是很高,11-01合约价格有点高,09出栏产量基本落地,除非再来再来一场大的非瘟。现在往下空间不大,现货价格可能下行。上半年现货价格走去年夏天非瘟严重的逻辑,今年上半年的整体运行好于去年,类推的话,下半年悲观左右。明年这个时候恢复,也很有难度,即使有钱有场地。不能像年一样堆着养。
推算来看,复养积极性很高,但是现在并没有没觉得猪多,通过观察疫病和猪价的关系,年疫病开始时猪价一塌糊涂,现在疫病严峻,猪价也没有在20以下,原因是存量小,现在不开心比例高,加上被动销售高,再加上正常销售的猪,数据叠加,好几个月的猪集中在一个月来宰,对市场形成可怕冲击,但是市场承接住了,通过数据比较,出问题后一塌糊涂的猪价到有猪无价再到现在有价有猪,这已经建立在异常供需关系的状态下,消费淡季+屠宰下降+疫病影响,猪价还没到20以下,可以看出市场到底却不缺猪。从屠宰来看,缺猪与否是看市场接受程度,市场价格走低,现阶段是需求淡季,再加上市场需求量少,反应市场上并不缺猪,说的细一点来说是不缺猪肉。按照往年惯例,宰量会进一步回缩,猪源相对宽松。
四、玉米(王力北合科技谷物研究员)
收入水平上升之后,消费水平的提升还需要时日。高粱、大豆、杂豆等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的多样化,固定会强于传统区域。玉米的波动区域在未来可见的区域内不可能回到和年的水平。现在产地有黄豆库存的贸易商长期就看到3元以上,下游的蛋白厂和酱油厂没有大量库存。蛋白厂的产品一部分出口国外,另一部分是当国内的肉价过高时制作一些大豆蛋白作为替代品。加工厂目前在往寡头的方向发展,品牌的溢价要远大于成本提升带来的效益,这部分的影响是刚性的。下游的客户则是酿酒的酒厂,酒厂也是刚性的,利润非常高。深加工部分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看国家政策,国家会不会为了保障粮食安全而控制玉米进入深加工的量,或是学习国外对生物燃料的支持,这两个部分都是无法预测的,而可以预测的都是较小的技术方向,例如淀粉方面的聚乳酸赤藓糖醇,都是营养面较小的,市场也不大。
中国采购的叠加上全球农产品的减产,全球的粮价在20-21季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东北的贸易商和农民在玉米的贸易和生产商获益颇丰,另外全球市场也从减面积弃耕向扩大面积的方向转变。在这种新的格局下,国内北粮南运的玉米贸易会越来越难做,未来几年内谁能在产地把握粮源,谁能在南方把替代品卖给饲料厂,谁才能活得更长久。一味地锁住港口、转个单子和赌个涨价都会面临经营上的风险。
后面的行情怎么看?作物进入后半段对于研究基本面的人是个检验库存的时间,对于现货的贸易商来说看基差强弱和后面的走势就好,我们提供不了太多的支持。
五、豆粕(罗贤兴双胞胎集团蛋白研发经理)
我们先回顾一下过去的情况,然后再看一下未来的交易主线。前一段时间美豆、马棕高位震荡,油粕比不断上升,主要是内部矛盾为主。未来的交易主线是新作美豆和东南亚批美豆的产量恢复,以及国内或全球的油粕矛盾。
首先,目前南美市场的美豆已经交投结束,未来的交易主线转为美豆新作。市场对大豆新作的种植面积预期是到9,预计面积的变数不会太大,对平衡表也不会有很大影响。在新作的需求预期较好的背景下,对应的中国进口大约是1亿到1.05亿吨,当库存不变的情况下,单产最少要维持在50.7-51.3,因此必须要保持丰产情况。同时年冬天到年春天,美国处于一个寒冬的状况,春季多雨和夏季干旱的概率大约在60%左右。因此不论是面积兑现还是关键期天气炒作,可操作空间都非常大。
第二条交易的主线是油脂。国际来看,马来西亚1-20号产量环比30%,出口量在5%-6%左右,预期马来西亚油脂库存持平,伴有季节性的库存变化,但未来的增产预期会越来越强。预计库存增加较为明显的月份为5、6月份。国际的美豆和油脂单边调整为主,趋势性行情和时间节点还没有到达。此外从昨天晚上美豆油封停的情况来看,油粕比还没有到转向的时候,油粕比的峰值可能主要由市场情绪决定,不是基本面为主动力的。
第三,国内面临的情况主要是豆粕豆油的库存较低以及5月船期没有采购完,榨利亏损严重。3月豆粕库存持平略增的状态,豆油库存向下。主要矛盾是豆粕的需求没有回升,终端饲料厂都在消化库存,3月中旬终端饲料厂才开始补货,目前北方饲料厂的库存已经降到了正常偏低的水平,而南方饲料厂的豆粕库存都还偏高。另外一个原因是小麦对豆粕在饲料方面的替代效应,北方市场在春季前后的替代比例达到了峰值,南方市场目前在陆续增加,预计在4、5月份左右达到峰值。国内在6月份补库,豆粕的库存整体成增加的趋势,豆油的库存可能还是偏低。
结论是美豆短期继续高位震荡,油粕比暂时不会转向,贴水与去年同期持平,甚至会有20-30美分的下跌空间。国内6月前豆粕的库存呈增加趋势,豆油的库存整体维持低位,短期看油粕比没有转向的机会。我认为全球单边库存紧张,买的方向不变,豆粕可以逢低买入,在左右建仓安全边际较高,但对豆油应持观望态度。5月油粕比可以低位操作,但不建议追高,因为价格波动较大。
六、生猪(进口冻肉)(丁行冶上海致寰国际贸易副总经理)
年生猪进口量根本支撑要素分为两点,第一是进口猪杂碎类,这类成本较低,不受到国内猪价的影响。第二是进口的肉类产品,这类更多受到国内外价差的影响,目前来看不构成进口的阻力。从这两部分来看,今年国外会不遗余力的向中国出口。
真正会对进口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是非洲猪瘟病毒和新冠病毒。由于国外工人感染新冠病毒,许多工厂停止向中国出口猪肉,加拿大由此而产生的出口损失达到了80%。此外国外的疫情缓解后,猪肉消费可能会回升,进而影响国外对中国的出口,但这种情况不好评估。只有西班牙和巴西由于批准工厂的数量和产能在增加对中国的出口也可能略有增长。
从库存来看,去年11月以来的库存还没有完全消化。港口库存从19年开始相对萎缩,由于港口的拢库数量较低,铺货范围较大,不能准确估计港口累库库存。因此从港口到市场这一部分叠加来看,这一次的累库库存基本开始于年11月份,由于天津港工人感染星官病毒,港口措施严格,90%的产品停止流动。进入12月以后,市场也加码管控措施。因此直到春节前夕,近万吨货物累库到港。节后由于非洲猪瘟的爆发,市场情绪反转,开始出现一波备货行为。近三分之一的库存累积到了市场,但是还没有被终端消费人群所消化。从价格上来看,年远期的价格低于现货价格,然而在今年三月份价格趋势发生了较为明显的逆转,是年10月以来较为明显的市场情绪的变化。由于疫情的影响,目前主要是涨价去库存的模式,市场对后市的预期较好。
从消费来看,主要是政策限制了进口冻肉的消费。目前杂碎类产品涨价幅度较高,主要是由于餐饮产业的客户量较大,节前受制于各类政策库存较少,节后补库导致产品价格暴涨。今年由于后疫情时代的因素,家庭消费较去年减少而餐饮消费抬头。进口肉产品大部分进入终端渠道和加工厂渠道,由于加工厂在春节之前采购了大批期货,目前货品靠港,但是受制于政策和非洲猪瘟的影响,无法完全消化。在消费层面,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