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闻名遐迩的“神童”,他们年纪幼小便智慧过人,才思敏捷,才华横溢,言行不凡。成为我们家长追捧和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值此六一儿童节之际,小陇带你们去了解了解这些“别人家”的孩子。且看下面几首小诗。《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出身寒门,身份低微,七岁便能作诗。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客人听说骆宾王聪慧异常,不同凡人,便有意考考他,就指着池塘里的鹅问他,能不能作诗一首。骆宾王望着池塘里的鹅沉思了一会儿,便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咏鹅,其“神童”之名便不胫而走。以至于以后写了一篇《讨武檄文》,气的武则天差点从龙椅上跳起来。《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除了上面的一首《咏鹅》之外,这首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也流传甚广。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在他12岁的时候,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燃烧之后,都变成白色的石灰。他有感而发,便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后来于谦挽狂澜于既倒,救大厦于将倾,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明王朝。不居功、不自傲、不卑膝,铁骨铮铮,万古流芳。《高轩过》唐·李贺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冬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钜公。二十八宿罗心胸,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元精炯炯贯当中。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这首诗或许比较生僻,但对李贺我们却再熟悉不过,著名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便是出自他手。李贺在六、七的时候,就已经能吟诗作对。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十分赞赏他的诗文,便亲自到李家去拜访,并让他以自己来访为题,即席写诗一首。李贺略加思考便奋笔疾书起来,不一会儿,就成了这首古体诗《高轩过》。韩愈一看此诗,笑的合不拢嘴,大加赞赏。这首诗不仅写出了韩愈出访的声势,赞扬了韩愈文学上的成就,而且也抒发了自己凌云之志。马屁拍的如此有文采,你敢不服?《赋新月》唐·缪氏子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峨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这首诗是唐朝开元年间,一位姓缪的孩子,7岁时以神童召试所作,据传当唐玄宗看到此诗时,大加赞赏。这首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人小志大,准备成就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虽然历史没有记下这个孩子的名字,但有这一首诗,也足以丹青留名了。《咏架上鹰》唐·崔铉天边心胆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崔铉是崔元略的儿子,他小时候,跟着父亲去拜访韩滉。韩滉听说他少有才名,便指着架上的鹰让他写诗一首。崔铉接过纸笔,不假思索,便写了这首《赋新月》,韩滉看了之后很是惊奇,感叹道:“这孩子以后会有万里的前程啊。”《送兄》唐·佚名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这首诗据传是由一位七岁女童所写,在中国文学史上,似乎从来都不乏不让须眉的巾帼女儿,从汉代的蔡文姬,到宋代的李清照,或许还有很多被历史所湮没的名字。这首诗借景抒情,将兄妹不忍心分离与大雁齐飞做对照,将兄妹之间真挚的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实在是难得一见的佳品。《咏华山》宋·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据历史记载,寇准七岁时,他的父亲宴请宾客,客人请小寇准以华山为题,作一首诗。当时,小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仅仅走了三步便做出了此诗。众人大惊,惊为天人。世人皆言曹子建七步成诗,没想到小寇准还比曹子建少了四步,真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