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黑土,大家都会想到其土壤的肥沃,甚至有人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它。确实,这是黑土最显著的一个标签。黑土为何如此肥沃?目前,世界上有三块著名的黑土区,分别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城,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境内以及中国东北的松辽流域和三江平原。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的形成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是地表植被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经过长期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的土壤。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达10%至39%,土壤疏松,是非常适合农业耕作的土壤,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都能在肥沃的黑土地上生机勃勃地生长。在地质学上,黑土可以将其划分为典型黑土、白浆化黑土、草甸黑土、表潜黑土四个亚类。黑土地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是它具有一个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从上到下逐渐过渡到淀积层和母质层,厚度可达30至70厘米,甚至达到厘米。之所以能拥有如此惊人的结构,这与黑土的成土过程息息相关。黑土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先后经历了腐殖质累积、分解、淋溶、淀积一系列程序。首先是腐殖质的累积与分解过程,由于黑土地区气候冷凉,且位于半湿润区,母质粘重,透水性不良,而且有季节性冻层存在,因此易形成上层滞水土壤。这样的生长条件为草甸植被提供了一块乐土,它们在此落地生根,积累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当晚秋季节,植物死亡后,由于东北地区的冬季漫长且气候寒冷再加上土壤冻结,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无法充分分解植物残体。所以腐殖质不断累积,甚至形成了一般可达30至50厘米,高者甚至达厘米以上的腐殖质层。随着生物残体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有机质类、养分元素、灰分元素的生物循环量很大。由于母质较粘重和下部冻层的影响,大部分的生物循环都在土体内完成,因此黑土的自然肥力很高。同时,黑土的保肥能力也较强。黑土地区的地形大都是波状起伏的漫川漫岗地,因此夏季降水集中,下渗水流使得土体内易溶的有机胶体、养分、灰分元素产生淋溶下移,并在淀积层中淀积。这也是为什么黑土的土壤结构性良好,大部为粒状及团块状结构,土层疏松多孔,无钙层,无石灰反应,有铁、锰结核,有白色粉末和灰色斑块及条纹的原因。黑土的土壤质地多为黏壤土,颗粒组成以粗粉沙和黏粒为多,两者比例皆为占30%以上。黑土表层黏粒较少,质地较轻,随着深度变大,淀积层和母质层黏粒增多,质地变重。黑土的容重为在1.0至1.5之间,其数值随着表层往下逐渐增大。黑土的通气性不太好,通气孔隙在耕作层只有10%至20%,耕层以下更小。众所周知,黑土是一种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较高的土壤肥力的,非常适宜农业耕作的土壤。因此如何保护这些黑土也成为值得重视的问题,如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建立高效循环的人工农业生态系统。如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避免水土流失,防止过度开垦,做好土壤肥力调整、抗旱保墒等。本文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一级教师王和意进行科学性把关。新华网科普事业部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联合出品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