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摄影艺术解放的集大

“有人说,纪实方式没有艺术性。谁能下此定论?最终,留待后人评述。该标准无法被准确划分。与图像生产相关的一切行为,都可能具有艺术性。”

——希拉·贝歇

摄影即是一种现实,是一个人观察和表现这个世界的绝妙通道。自19世纪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诞生后,人类社会就进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影像时代。

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所有当代摄影风格,都无法摆脱与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的联系,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是当代摄影的重要起点。

《矿井头架,杜特姆普尔煤矿,瓦朗谢讷,北加莱省》,法国,年黑白照片,尺寸40厘米×30厘米

这本《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即是首本以百科全书式的角度介绍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的专著,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贝歇夫妇作品的独特意涵,其门徒走过的艺术轨迹,以及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缘何成为当代摄影师无法绕开的艺术高峰。

[德]斯特凡·格罗内尔著

[德]洛塔尔·席尔默编

年10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光影之下的哲学如此静默,以至于它们走过的路渐渐被人遗忘,拾起它们吧,将它们永恒存放在我们的记忆中。

你不可不知的杜塞尔多夫学派,

当代摄影师无法绕开的艺术高峰

贝恩德·贝歇(—年),希拉·贝歇摄影,年

从纪实摄影复兴伊始,学派的创立者贝歇夫妇便一直是受人敬仰的大师。全书以精辟的语言和专业的视角,解读了这个不断拓宽摄影边界的重要流派,杜塞尔多夫学派远比我们所知的更加丰富。

19世纪,杜塞尔多夫在艺术史上留下了第一笔浓墨重彩的印记。

年至年,彼得·冯·柯内留斯及其继任者威廉·冯·沙多执掌新成立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将之打造成杜塞尔多夫绘画学院。

该学院起初培养拿撒勒画派画家、浪漫主义画家,后是现实主义画家与自然主义画家,其风景画与风俗画一时成了脍炙人口的出口商品。

仰仗辉煌的历史积淀(虽在年至年严重受损),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重振旗鼓,成为权威的国际艺术教育中心。

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

本书只探究奇迹的一个方面,即贝歇夫妇与年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研修摄影的艺术家、摄影师。

自纪实摄影的复兴开始,贝歇夫妇一直是受人敬仰的大师,他们在绘画实验的基础上超越了摄影媒介。如今,二人栽培的三代艺术家极大丰富了摄影视觉,并将创意艺术延伸至数码图像制作的领域。

同时,个别艺术家挣脱尺幅的传统束缚,逾越了陈列柜,最终占领了美术馆和艺术画廊的墙壁。

塔塔·尤霍尔兹,《杜塞尔多夫,霍恩伟格号,10/78》(Düsseldorf,Hhenweg,10/78),年;

福尔克尔·德恩,《考文垂斯邦街》(SponStreet,Coventry),年

贝歇夫妇的作品形式简单:黑白照片的尺寸为30厘米×40厘米或50厘米×60厘米,内容是诸如工业建筑、机器、水塔、冷却塔、井架、储气罐、高炉、石灰窑、谷仓与工厂等常见物。

画面背景是一片浅灰色的天空,影调细腻、平衡,避开强烈的阴影,通常会在不同灰调之间形成摄影差异。除了工业景观的视角,摄影师与观者的视点落在物体的二分之一处,且精准地处于画面正中心。

《房屋,斯特伯温》,德国,年

出自由8张黑白照片组成的系列,尺寸均为30.5厘米×40.5厘米

建筑物或物体的焦点清晰,摄影师力图避免画面外的其他细节(比如,汽车或人),因而,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题材本身。

再次援引贝歇夫妇的原话,此类题材形似“匿名雕塑”:“它们基本是以匿名性为风格准则的建筑物。正因为缺少设计感,才流露独特的气质。”

超越摄影媒介的美学观念与创作手法

从流派创建伊始追本溯源,学派的创立者贝歇夫妇在绘画实验的基础上超越了摄影媒介,特意让摄影回到诞生之初流行的美学观念,以现代技术手段与当代精神实现19世纪的观念。

《,年》(,)彩色明胶银盐照片,尺寸36厘米×54厘米

《拉曼恩港,法国》(La-Manne-Porte,France),年彩色明胶银盐照片/迪亚塞克装裱工艺,尺寸厘米×厘米

《》,年彩色明胶银盐照片/迪亚塞克装裱工艺,尺寸厘米×86厘米

尽管贝歇夫妇的继承者多以大画幅出道,但这个流派包含了深刻、丰富的摄影理念、创作手法与万花筒式的媒介创作方式,如数字后期、蓝晒、拼贴、档案图片、现成品挪用等。

二人栽培的三代艺术家丰富了摄影的视域,并将艺术创意延伸至数码图像制作领域。他们用巨大的尺幅、细腻的色彩向绘画发起新挑战,让传统印刷品变成了艺术品。

悉数摄影大师贝歇夫妇与

学派10位门徒所走过的艺术轨迹

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在贝歇夫妇的教学之下人才济济,每一位都不容小觑,他们既承上启下,又另辟蹊径,在恪守贝歇夫妇教导的同时,又发展出了各自的视觉特色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