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于谦我们一定会想到小学课本里大家背诵的郎朗上口的《石灰吟》,从那时起一位不畏强权,坚守本心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就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不得不说,很多人对于于谦的认知,始于《石灰吟》,也终于《石灰吟》。但是史书上对于于谦的记录绝不是寥寥几笔《石灰吟》。
在盛产奇葩皇帝的明朝,在长达年的明朝历史中,于谦绝对是照亮大明天空的那颗璀璨的星辰。
让我们将历史的目光停留在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于永安州起兵谋反,明宣宗朱瞻基率兵亲征,并不擅长政治权谋的小丑朱高煦投降以后。皇帝派了一名御史去数落汉王的种种罪行,这位御史领命以后,气势如虹,声色震厉。骂得朱高煦瑟瑟发抖。这个人就叫于谦,从那以后,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崭露头角。
在二十年后,这位民族英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于谦一骂成名,在官路上扶摇直上,年仅三十二岁,却已经位居正三品,副部级。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世所罕见,于谦成了众人羡慕的对象。后来于谦担任地方官,开始了自己十九年的地方官生涯,于谦不仅做得颇有成绩,还为官清廉,老百姓赞不绝口。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掌权,地方官进京报告地方情况,都会给王振带点东西孝敬孝敬,但是于谦偏偏不同,于谦为官清廉,不收别人的东西,自然也不会向别人送什么东西。后来王振就找了个由头将于谦关了起来,奈何于谦声望太高,王振还是迫于无奈将于谦放了出来。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城,任兵部侍郎。
若没有那次亲征,史书上的于谦可能就真的只有寥寥几笔,时势造英雄,这句话确实不错。历史的进程将于谦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正统十四年七月,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俘。大明朝最精锐的战斗部队和最核心大臣几乎尽数战死于此次土木堡之战。此时的京城一片混乱,是战?是逃?该如何抉择。拼死一战,很可能全军覆没,若是逃,就会步北宋的后尘,到最后偏安一隅。
大明最后没有变成北宋,因为大明多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于谦。是自小将文天祥当作偶像的的于谦,是幼时就才华出众的于谦,是不断经过官场磨练的于谦,是两袖清风的于谦。在那么多人都向朱祁钰建议南迁的时候,他发出了一声怒吼:“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于谦会害怕吗?于谦会畏惧吗?会吧。
大明最优秀的军队已不复存在,大明的皇帝还深陷敌营,百姓无不惊慌失措,恐慌弥漫到了整个京城,那时大明的天空应该是一片灰色,看不到一丝光明吧。就连也先也满满地认为自己一定会赢,一定会重振元朝基业。于谦虽然会畏惧,可他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家国大业,让我来拯救。精锐军队没了不重要,可以再练。现在最重要的是士气,是信心,是勇气。
于谦担任兵部尚书,准备接下来的战斗。于谦虽是文官,却也精通排兵布阵。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于谦和时间赛跑,带领士兵修补城墙,严格操练,安排得当,指挥精准到足以稳定军心,大明上空乌云渐渐的乌云渐渐散开,阳光开始照了进来。人最害怕的不是失败,而是看不到希望,于谦带领大家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奇迹。
正统十四年十月,也先兵临城下,大明军队势如破竹,也先大败。从不可能到可能,让我们记住一个人的名字,于谦。
景泰八年,发生了著名的夺门之变。于谦遭奸臣构陷,朱祁镇也为了自己夺位师出有名,将于谦斩决。大明一颗璀璨的星星就这样陨落了。
值得一提的是,官员到于谦家去抄家时,发现于谦家竟没有多余的钱财。我们平常在电视剧里看到大臣被抄家时官兵凶神恶煞的样子,但这里不是这样的,官员明白,这是一个对大明有着卓越贡献的人,他的一生都在为大明奔走操劳。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下场,说这是大明一大奇冤也不为过。
如今的于谦祠门庭冷落,可是民族英雄的气节我们绝不能忘记。
以后提及于谦,我们仍会想起那首家喻户晓的《石灰吟》,我们也不能忘记,一位本是文官的民族英雄,披上战甲,站在城楼上,指挥了一场挽救大明于危亡的北京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