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对青年学生优秀品德形成的隐性作用
中华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自年以来,我校把诗词进校园,诗词进课堂作为重点工作的一部分。近十年来,学生的道德行为发生了悄然变化。我们真正注意到“以诗化人”的重要作用。诗歌促使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让学生学会博爱;增强组织纪律观念;有助于弘扬正气。
诗歌学生隐性作用
中华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从年起,彰武县就开始致力于“诗词之乡”的创建。近十年来,全县已成立诗词分会29个,诗社53个,各级会员发展到余人,参加诗词诵读,欣赏和创作的达10万人。年12月10日,中华诗词协会授予彰武县“诗词之乡”称号。彰武县成为我省第一家全国获此殊荣的县份。我们学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了田野诗社,社员余人,创办《绿田野》诗刊,出刊20期,出版诗集《苏鲁克的紫红色的浪漫》一部。自年以来,我校把诗词进校园,诗词进课堂作为重点工作的一部分,要求中学生会背《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古诗词60首,小学生首。诗教工作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同时通过诵读、写作诗词比赛,通过参加辽宁电视台“我爱红诗”活动等,推动活动的开展。特别是今年是辽宁省第四届读书节,以此为契机,把诗教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日积月累,我校学生读诗、背诗、写诗居然蔚然成风,不经意间,学生的道德行为发生了悄然变化。我们真正注意到“以诗化人”的重要作用。下面我就从五方面谈一下诗歌对青年学生优秀品德形成的隐性作用。
一、诗歌促使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理想是每个人学习奋进的动力。宋真宗赵恒就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诗句。他把拥有美女和财富作为读书的最终理想和目标,腐朽没落的封建色彩很浓,但在当时谁知道有多少纨绔,落魄子弟甚至草芥平民趋之若鹜!上演了一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千年大戏。成长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青年学生是要读书学习的,学什么,怎样学是受学生的理想信念支配的。毛泽东青年时代,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时,常会同学友到橘子洲头博浪击水,议论国事。年,他挥就脍炙人口诗篇《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抒发了毛泽东青年时代济世救民的豪情壮志。他的一生所学(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和革命实践都是紧紧围绕他青年时期“济世救民”崇高理想的。所以中国人高呼他是“大救星”,世界人民把他列为十大伟人之一。我们每位青年学生都应该有远大的共产主义信念,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把个人的理想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起来,有了这样的信念、理想和宗旨,我们的学生就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和内容,才有不竭的动力,这样才能练就一身硬本领,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这就是从诵读古今诗词中的点滴领悟。
二、诗歌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呕心沥血,成就了一番事业,为后人所敬仰。诸多文官武将还留下了不朽诗篇,以励后人。南宋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年(绍熙三年)十一月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了“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令人热血沸腾的诗句。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是成就理想和创造佳绩的精神支柱,有了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才有踏平坎坷,披荆斩棘达到理想目标的动力,有了这种动力才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创造佳绩。我们学生多读一读像屈原,岳飞、陆游等人的诗句,并以先人为榜样,一定能够牢固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以后建设祖国夯实基础。
三、诗歌让学生学会博爱。诗言情,表爱。《诗经·周南·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的是男女爱情;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歌颂的是母子之情;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观物寄情,人与自然的共融。儒家孔子倡导的“仁”,是人格的最高境界,孟子的“仁者爱人”是对孔子仁政思想的升华和总结。爱人民,服务人民是大爱大情,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素质。杜甫四十四岁到四十八岁为官时期,就写下了不朽作品,即“三吏”、“三别”。上元二年(年)极为潦倒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正是这样,面对苦难的处境,杜甫不止于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免受其苦。并且表达出宁苦己以利人的高尚情怀。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境界,激励和感染了无数的读者。青年学生只有有了这种爱的境界,以后走向社会,无论在何种岗位,都能带头服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自觉维护群众正当利益。
四、诗歌养“廉”促“守纪”。廉洁和遵章守纪是每个公民的道德底线。特别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这方面素质的黄金时期。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中国革命主要领导人之一陶铸在《赠曾志》诗中也写下了“心底无私天地宽”。可见,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的政治领域都把“无私”看作是高尚美德。私在社会领域尽管有他存在的合理性,同时私也是诱发犯罪的温床。特别是政治领域危害性更大。明代名臣于谦,官至少保(官名,辅佐太子,明清少保皆为正二品),成语两袖清风故事的主人公,诗《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他一生的写照,高山仰止,垂范后世。开国元勋陈毅一生光明磊落。年仲春作诗《七古手莫伸》一首:“手莫伸,伸手必备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我想,每一位青年学生多读一读或多写一些这样的诗,组织纪律观念一定会增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特别是领导岗位,一定会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五、诗歌有助于弘扬正气。关于“正气”百度百科中有多种释义。现在普遍指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社会进步,为人民群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念所体现出来的气节。当前社会为人民群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五方面表现出来的气节都是当代“正气”,是民族历史歌颂的气节的延续,并融入了时代精神。让我们从诗词中来寻觅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的凛然正气。关于信仰方面的,如方志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关于爱国的,如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关于革新方面的,如谭嗣同的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关于扬善除恶方面的,如赵朴初《寄赠大谷莹润长老》诗“挟持正气健为雄,群力何难制毒龙?”不卑躬屈膝方面的,如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廉洁从政方面的,如明代于谦《入京》:“娟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南宋文天祥所作《正气歌》中“哲人日以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的释义是:“贤哲虽然已远去,榜样令我心更坚。檐心展读圣贤书,光华照彻我容颜。”这给我们青年学生留下了深邃的思考空间。从诗人的气节和他们的诗中读出了,青年学生要有很强的正义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敢于同不良风气、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
中华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精华,给予青年学生丰富的营养和不竭的动力。从当下中小学生品德教育,特别是农村不发达地区中小学生品德教育,主要依靠“灌”和“管”两种模式,“灌”就是思想品德课;“管”就是政教部门工作。“灌”和“管”都是外力作用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具有不确定性。而中小学生从读写优秀诗词当中汲取的文学素养,是通过内力形成具有恒常性的道德行为。所以,学校教育的良性循环,不可忽视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资料均来自百度网站。
诗歌让学生学会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