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
原创作者:朱稳贵
于谦是明代大臣的脊梁,是标杆,是丰碑。于谦年5月出生于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和明宣宗朱瞻基同龄。永乐十九年(年),23岁的于谦中进士,宣德元年(年),以御史身份跟随明宣宗朱瞻基平定汉王朱高煦(朱瞻基的亲叔叔)的谋反,擒获朱高煦后,于谦奉命把朱高煦好好地骂了一顿。后来,以兵部右侍郎身份,长期巡抚山西、河南,足迹走遍了三晋大地和中原大地,访贫问苦,清理冤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举个例子,正统六年,于谦上疏:“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先菽秫,次黍麦,次稻。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翻译一下: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皇帝批示照此执行。
看到上面的例子,应该知道为什么在明朝的时候王安石口碑不好了吧?王安石的“青苗法”是要在老百姓没有饭吃的时候,政府借粮给老百姓并收利息,而于谦这种做法是政府借粮给没饭吃的人,只要求还本;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连本都不用还。
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前的事情不多说,总之这人是个好官,深受百姓爱戴,离开山西、河南回北京上班的时候,老百姓不舍得让他走。如果照此发展下去,于谦很可能和明朝太平时期的其他能臣一样,可干到光荣退休,青史留名,但绝不会像今天这样著名,甚至多年后的今天还妇孺皆知。
这一切,都因为发生“土木堡之变”而改变。
正统十四年(年)7月16日,在太监王振等人的极力忽悠下,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蒙古一部),让比自己小一岁的弟弟朱祁钰“留京居守”,一个月后,明英宗朱祁镇率领的20万明军(号称50万)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明朝的精锐部队几乎损失殆尽,朱祁镇本人被俘。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时任刑部尚书丁铉、时任工部尚书王永和、都察院右都御使邓棨全部身亡。
土木堡到北京就多里路程,瓦剌的骑兵几个小时就能杀到。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到北京,北京上下人心惶惶,当时北京军队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不少高官的将子女开始转移到南方,富人也开始南逃。这时候,不少大臣建议迁都南京,躲避战祸。
此时担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正主持兵部工作,他向监国朱祁钰和孙太后提出,瓦剌的军队不会那么快打来,他们也需要时间,建议积极备战,坚守北京,北宋的前车之鉴不远,一旦此时放弃北京,蒙古人必将长驱直入,大明江山社稷宗庙必然不保,并建议谁再提放弃北京,立即斩首。孙太后和朱祁钰最终同意于谦的意见,于谦在征得被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史载有这么回事)和孙太后同意后,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9月,朱祁钰登基为皇帝,改明年为景泰元年,作为妥协,立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时,于谦抓紧整军备战,同时调集各地勤王军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同年十月,也先率领大军杀到北京城下,于谦短时间聚集了22万大军,并出城列阵迎敌,双方小规模接触,并未发生大战,也先看到明朝准备充分,不久就主动撤退了。
总之也先俘虏明英宗朱祁镇没有捞到什么好处,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要求和明朝和好。为什么要和好?也先要茶叶啊,天天吃肉不喝茶怎么办?和好了才能搞点贸易啊,要点赏赐啊,反正有茶叶才行。在朱祁钰和于谦的努力下,大明朝总算安定了局势。
借此机会,大臣们要求接回明英宗朱祁镇,让太上皇朱祁镇在草原吹寒风说不过去。但是景泰帝朱祁钰显得不太愿意,怕哥哥朱祁镇回来抢了皇位。于谦说,皇位是大事,不是说换就换的,当前皇位已定,不会再改变了,您哥哥朱祁镇回来了他还是太上皇,您还是我们的皇帝。于谦这么一说,景泰帝也就放心了,那好吧,于是派人安排这个事。
第二年八月,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在瓦剌人依依不舍的泪眼中回到了北京,弟弟朱祁钰也举行了比较隆重的迎接仪式,亲自到场接哥哥,然后把哥哥关进了南宫,软禁了起来。
兄弟俩老是不见面,如何是好?于是大臣们又操心了,纷纷上疏景泰帝,要求景泰帝逢年过节或是其他有空的时候,带领弟兄们去拜见太上皇,共叙兄弟情义。景泰帝不同意。一直不同意。大臣们就更急了,又上疏景泰帝,说景泰帝,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哥哥太上皇朱祁镇当年对你这么好,你可不能忘记啊,你看看,当时你20多岁了,还让你留在北京,没有让你去就藩;你哥哥御驾亲征时候,让你留守北京,你应该常去看望哥哥才是。景泰帝不悦,后来干脆把南宫的门锁灌铅,把南宫周围的树都砍了,怕有人通风报信。看看到现在北京的大树都不多,原因就是树大招风,经常被砍。
这就是弟弟景泰帝朱祁钰的不对了。但是,也别说风凉话,换你在这个位置,你也很为难。如果太上皇行动自如,哪天景泰帝朱祁钰这个皇位就不保了,毕竟,哥哥朱祁镇曾经当过14年的皇帝,威望还在。倘若景泰帝是这样想,那就好理解了。
朱祁钰剧照
但是,朱祁钰更不对的事情出现了,景泰三年,朱祁钰强行废除哥哥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的太子位,立自己的亲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当时,也有不少人劝阻,于谦对此事什么态度呢?于谦是默认的。这就为于谦的死埋下伏笔。于谦为什么不劝阻景泰帝,让景泰帝不要违反当初的约定,不要废除朱见深的太子位?但是,因为有保卫北京、稳定局势的功劳,加之为政还算清明,景泰帝此时在朝野已经具有相当的威望,而哥哥朱祁镇只是个放回来的俘虏,丢人现眼的东西,只好令人宰割。所以,景泰帝成功地废除了哥哥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的太子位,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新太子。于谦不阻止此事,也是出于忠于皇上考虑,毕竟此一时彼一时,景泰帝已经稳定了皇位,景泰帝说的也没有什么错,父有天下,当传于子,冒然阻止景泰帝,于谦可能会落得不忠不孝的名声,里外不是人,尤其是景泰帝朱祁钰对于谦有知遇之恩。
但是,景泰四年()年十一月,景泰帝朱祁钰的太子朱见济病死了,景泰帝就这么一个儿子,此事对景泰帝打击实在太大了。但景泰帝这时才25岁,按照常理,再生出儿子不是什么难事。但已有大臣上疏呼吁景泰帝恢复原太子朱见深的太子位。最为著名的是御史钟同(江西吉安人),他上疏建议景泰帝重新立侄子朱见深为太子,说:“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意思是说,皇上,你强行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下遭报应了,太子死了,说明天命不可违。朱祁钰将钟同乱棍打死。于谦此时什么态度?没态度。
景泰七年正月,景泰帝的太子死了3年后,景泰帝的皇后又死了。到这一年,29岁的景泰帝依然没有再生出儿子。期间,不断有人建议复立侄子朱见深为太子,景泰帝都是不答应。于谦什么态度?没态度。
短短3年内,景泰帝连续死了儿子、死了老婆,没有再生出儿子,景泰帝还不反思?
朱祁镇剧照
《明史景帝本纪》:八年春正月丁丑,帝舆疾宿南郊斋宫。己卯,群臣请建太子,不听。翻译一下: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生重病了,大臣们建议复立朱见深为太子,景泰帝不听。于谦参与了建议复立太子了吗?没有。
景泰帝在死了儿子死了老婆之后,自己也病倒了,就在这个时候,景泰帝依然不肯复立朱见深为太子,于谦依然没有参与劝说景泰帝复立朱见深。大臣中间有人开始投机了,既然景泰帝生重病了又不肯立太子,就在这个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发动夺门之变,迎太上皇朱祁镇复位。
倘若这次景泰帝答应复立朱见深为太子,那么谁还会去迎接过气的朱祁镇复位呢?
朱祁镇复位后,将将弟弟景泰帝朱祁钰重新任命为郕王,朱祁钰当了8年皇帝,又当回了哥哥朱祁镇最早封给自己的郕王,明英宗朱祁镇还是很讲义气,弟弟你这样不仁不义对哥哥我,哥哥我对你如初。不久朱祁钰病死。明英宗不承认弟弟朱祁钰的皇帝身份,并给了他一个恶谥号:戾。以亲王礼将其葬在西山。笔者觉得,明英宗朱祁镇这个做法,不算过分。毕竟,8年来,弟弟朱祁钰做的确实太让他心寒了。
景泰帝的一意孤行,将自己拖进万绝不复的深渊,也连累了于谦,倘若景泰帝最终同意群臣的意见,复立朱见深为太子,于谦必不会死。明英宗复位后,抄了于谦的家,杀了于谦。正史记载明英宗同意杀于谦的理由是:不杀于谦,复位没有名头;于谦阴谋“迎立外藩”,就是说于谦在景泰帝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打算绕开朱祁镇家,从朱祁镇的叔叔们的后代中寻找皇位继承人。明英宗问徐有贞这样说于谦有证据吗?徐有贞说:没有明显证据,但我觉得于谦有这样的打算。
其实,没有证据的“迎立外藩”不会导致于谦死亡,再说,在明英宗正统年间于谦就官至兵部副部长、第一副部长,明英宗对于谦是熟悉的,知根知底的,于谦的口碑在正统年间就非常好了,那时朝野已经普遍认为于谦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迎立外藩”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于谦是做不出来的。再说,在朱祁镇活着、原太子朱见深和朱见深的弟弟们活着的情况下,去迎立血缘更远的外藩继承皇位,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难以做到。
于谦就义
于谦之死关键还是要从太子朱见深复立问题上找原因。毕竟,明英宗最关心的是国本问题,看问题看关键,不然为什么是英宗,英明的英。
景泰帝废了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位后,短短5年内,全家死光。御史钟同先生说的一点没错,天命有在,人不能做亏心事,否则整天心神不宁,必然被上天惩罚。倘若景泰帝不废除朱见深的太子位,景泰帝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活着,儿子朱见济会不会夭折不好说,但心中无负担的景泰帝再生出几个儿子应该不是难事;废了侄子朱见深太子位后,景泰帝长期精神压力过大,最后拖垮了身体,足为后世借鉴。
于谦为什么不在太子一事上发表意见?于谦难道不知道没有儿子的景泰帝一旦死去,朱祁镇或者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登上皇位,自己将不保?知道,于谦好歹也是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同志了。于谦可以在土木堡之变后,国家危难之时拥立朱祁钰为皇帝,但是为什么不参与建议复立朱见深太子的事情?作为景泰帝的心腹重臣,于谦若建议景泰帝复立朱见深,景泰帝将如何处理?这不是为难君上吗?归根结底还是于谦的政治洁癖的问题。当年拥立朱祁钰当皇帝,是为国事考虑,在所不惜;现今不参与太子废立之事,是因为这事本身是个悖论,正反都有理,决不投机。
只要于谦劝过景泰帝复立朱见深为太子,于谦必不会死,不但不会死,官还可照做。于谦或许认为自己对大明忠心耿耿,两袖清风,没有经济问题,也没有生活作风问题,不参与这事也没关系,大不了到时回家种地。但是,于谦没有想到,他遇上的是一个糊里糊涂的明英宗,于谦还是高看了明英宗,于谦回家种地是种不成了,被明英宗送到地下陪弟弟朱祁钰了。去于谦家里抄家的人都哭了,兵部尚书穷家徒四壁。
后人说于谦:工于谋国,拙于谋身。就是说于谦保卫国家有一套,但是不会保护自己。看看于谦写的名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长期列入小学语文教材。于谦的人品,鄙人实在佩服!
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成化帝是个不记仇的人,即便当初于谦没有保我的太子位,我当了皇帝还是给你平反了。你于谦高风亮节,我朱见深也胸怀宽广。
后世,于谦成为和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都属于西湖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