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建立,所历16帝,共年。但是在这16位皇帝中,正如人们常说的“明朝多昏君,满清无昏君”。其中以蟋蟀为乐的朱瞻基,以豹房、打闹为乐的朱厚照,以及祈求长生炼丹的嘉靖帝朱厚熜,在位不足月余的朱常洛让人啼笑皆非。但要说一位最为昏聩的,那必须是明英宗朱祁镇莫属。尽管庙号为英,乃是表彰才德的,但显然这位德不配位。而与之高下立判的则是大明第一忠臣于谦。
年,年纪9岁的朱祁镇继位。而在其继位伊始,由太皇太后张氏辅政,内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政。张氏非常贤明,而三杨更是大明的贤臣,治下大明王朝也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太后张氏的崩逝,三杨的相继离世,也导致原本的朝堂权利出现真空,被朱祁镇宠信的太监王振则顺利地把持了朝政。而此时的朱祁镇皇帝也不过二十出头,正是热血方钢的年纪。
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曾经先后五次征伐瓦刺,但是却屡屡无功而返。把持朝政的王振,年少轻狂的明英宗以及嚣张的瓦刺,也让明英宗在王振的鼓动之下,一定要御驾亲征。自命不凡的明英宗,于是亲率20万大军,不顾群臣的反对,一路浩浩荡荡开赴前线。但是这样一战却让大明王朝险些成为了第二个北宋王朝,靖康之耻一般的结局,明英宗本人被俘,20万大军毁于一旦,66位股肱之臣包括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尽皆战死。
更为危机的是,也先大军进逼京畿。而此时的大明王朝内无君王,群龙无首,关键的是群臣面对危机局面,更是人心思变。也正是此时留守北京的于谦站了出来。有如徐有贞主张迁都南京者,于谦严词驳斥。更是在郕王朱祁钰刚刚摄政,便支持他除掉了王振之阉党。
面对也先大军进逼,而京师又无帝君,面对郕王不肯就位,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个人安危为小,坚持让郕王登基。也正是在朱祁钰登基为帝之后,他以武臣像石亨、杨洪、柳博为将,成功的将也先逼退。
但是也正是他在这场土木堡之变以及拱卫京师中的态度,让回归的明英宗朱祁镇自然是耿耿于怀。明代宗朱祁钰更是改立了自己儿子为太子,也为这场祸端埋下了隐患。虽然能够软禁明英宗一时,但是明代宗却岁不假年,年病重。而明英宗朱祁镇终于等到了机会,趁机与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此时的于谦其实手握大权,但却并未阻止,其实对于明英宗他是相信的。但是也正是这种信任,却为自己酿了一场杀身之祸。
在石亨和曹吉祥构陷之下,他被诬蔑谋立外藩。而面对这样的构陷,他却笑着说道分辨又有何用,欣然就死。即便是明英宗本人,也感觉于谦是有功劳的,犹豫不决。但是在徐有贞等人的谗言下,便决定将于谦斩首。
而于谦又何尝不知道在他迎立郕王朱祁钰时,他的结局便不会好。古代卷入皇位争斗的大臣能够有好结局的也没有几人,但他却在个人与国家之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国家,又在夺门之变时选择置身事外,也正如他所书写的那首《石灰吟》一般,千锤万凿何惧,烈火焚身何惧,他要的是清白留人间。在自己拱卫的这座城池,他就这样欣然地奔赴刑场。崇文门不大,但明朝的百姓很大,他们有何尝不知这位挽大厦于将倾的大明忠臣的冤屈之处。
而当明英宗的锦衣卫颐指气使的前往这位位高权重的大臣家中,抄没所得之时,却见到的是家徒四壁,无所余财,即便是明代宗赏赐的蟒袍、剑器等完好如初,而无所动。这些平素凶神恶煞的锦衣卫都悲痛而哭,发自内心地佩服。而行刑之时,刽子手都不忍下手,在于谦的劝说之下才行刑,行刑之后,更是以死自裁谢罪。
这就是所谓的庙号为英的明英宗的所作所为。而这位皇帝究其一生,除了废除殉葬制(而且还只是皇室的殉葬制,民间早就没有)之外乏善可陈,而被冤枉的于谦也终于在明宪宗朱见深朝平冤昭雪。只是可叹一代忠良。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