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30日,新化县发布了一个《新化红茶——湖红之源专家论证会专家评议意见书》,建议授予新化红茶‘湖红之源’称号,有专家组长、专家组成员9人签字。12月10日,在第十三届湖南茶业博览会上,新化县被授予了“湖红之源”称号。
(专家评议意见书)
授予了新化县“湖红之源”称号后,引发了湖南省的红茶产区强烈反响,有争议,有非议。我看到了有关的文章后,颇有感概。
现代,有安化、桃源、新化、平江……等多地制作红茶。新化县发展“新化红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经世济民,富民强县,无可非议。是否“湖红之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靠质量、诚信。靠质量赢得信誉,靠诚信赢得市场,永远是不变的市场法则,质量、诚信是一张最好的名片,新化县靠打造“质量、诚信”这张名片,才是成功之正道;重要的是靠新化县是否有优质茶叶原料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所具备的基本条件。
“湖红之源”在哪里?不是某专家、或某领导,或某权威人士说是哪里就是哪里的,不是谁授牌指定是在哪里就是在哪里就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客观存在,最有发言权的是历史事实。
“湖红之源”在哪里?还是让事实说话,让历史作证。我不加以评说,就已经知道的历史事实记载抄录如下,还原历史事实。
一、有“当代茶圣”之称的吴觉农早有定论
“湖红之源”在哪里?有“当代茶圣”之称的吴觉农早有定论。
吴觉农(~),著名农学家,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被誉为“当代茶圣”。《湖南省茶业视察报告书》(吴觉农,年)《中国实业》第一卷第四期第70页明确记载:“清·道光二十年前后,英人在粤南之时对华贸易已有相当进展。当时输出品以茶为大宗,粤茶产不多,由粤商赴湘示范,使安化茶农改制红茶。因价高利厚,于是各县竞相仿制,产额日多,此为红茶制造之创始,亦即湖南茶对外贸易发展之嚆矢。”
1、雷男等《湖南安化茶叶调查·续言》记载:“红茶日兴,粤商佑帆取道湘谭抵安化境倡制红茶。”
咸丰至光绪年间(~年)安化红茶主要销往英国。年以后最盛,年最高。据年《湖南之财政》第三章记载:光绪间,安化红茶大发展,年产多达40万箱(折合吨),按汉口的安化红茶平均计算价值万两银,数量占全国出口的12﹒1﹪,占湖南的44﹒5﹪。
2、清·同治《湖南巴陵县志》记载:道光二十三年(年)与洋人通商后,广人挟重金来制红茶,农人颇获其利。晋商、鄂商接蹱来到安化。随后不断传入邻近各产茶县。”
3、据日本《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记载:“清朝咸丰四年(年)安化茶人就此制作红茶,当时年产10万箱,十分之六、七销往俄国,其余销往英美,成为‘湖红’的发源地。”
4、晋商《手大德诚抄本》记载制销“安化红茶”,祁县茶商是亲历者。
安化在什么时期制作红茶?。《大德诚手抄本》记载淸·嘉庆、道光年间晋茶商来安化经销茶叶的历史,“湖南安化本只产黑茶,五口通商后(年前后始制红茶),由广东出口之红茶数量大增,粤茶供不应求,遂由粤商赴湘示范。本来在安化制造黑茶的山西茶商,为适应此种市场要求,于是在湖南安化也制造红茶。所谓红茶,是将所采茶叶,不用火焙而是利用阳光晒至色微红加工而成,故称红茶”。
《湖南之茶业》记载:“嗣因红茶销路畅旺,售价亦佳,一般茶商乃纷纷改制红茶,即向日晋商之专制黑茶者,至此亦以采制红茶为尚。”
二、“新化史料”说:“由安化传至新化”
有两本新化茶史,一本是《湖南省新化茶厂厂史》,另一本是《湖南省炉观茶叶科学研究所所史》记载新化制作红茶工艺“由安化传至新化”,就是新化自己制作的红茶,以“安化茶”名义运往口岸。
1、《湖南省新化茶厂厂史》
《湖南省新化茶厂厂史》,年5月编写,第一章第二节写道:“1年,鸦片战争以后,开放五口通商,西方各国大肆倾销工业产品,购运华茶数量激增,尤红茶(工夫茶)的需求为多,外省茶商于是深入湖南各地倡制红茶。清咸丰四年(年,安化、湘潭已经开始制造,由茶商加工装箱,运往广州、上海口岸供应外商,大获其利。毗连的各县随即相继仿制,由安化传至新化,由湘潭传至湘乡,再传至邵阳、、武冈。)”
2、《湖南省炉观茶叶科学研究所所史》
《湖南省炉观茶叶科学研究所所史》,年8月编写,第一章“概况”第一节“新化茶史”记载:“1年鸦片战争后,开放五口通商,西方国家纷纷来华购运茶叶,尤以红茶需求更大。清咸丰四年(年),广东茶商至安化、湘潭等地倡制红茶,运往广州、上海口岸供应外商,大获其利。据《中国厘金史》载:湘乡于年设厘金分局,下设分卡二所,以抽收红茶税为大宗。新化、武冈、都于清咸丰六年(年)设厘金分局,其中新化(分2卡)、武冈(分3卡),也列有抽收红茶厘金,说明新化县在年以前产制红茶,并由商贩将毛茶原料运至安化加工成箱,以“安化茶”名义运往口岸。”
“新化县在年以前产制红茶,并由商贩将毛茶原料运至安化加工成箱,以“安化茶”名义运往口岸。”“新化在年以前,没有自已的红茶精制厂,到年秋才建成茶厂八家,茶叶厂公所一处”。
3、“巴拿马博览会”新化送茶样是“安化红茶”
年,新化茶叶公司送样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时,所送茶样是“安化红茶”。原件照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图片和翻译文字由院士刘仲华教授提供。
(原件照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由院士刘仲华教授提供)
三、《安化县志》等史料记载
1、《安化县志》记载
①《安化县志》(年版)第页记载“清咸丰4年(年),粤商来县制作红茶,其后,红茶生产不断发展,声誉日隆,为湖南红茶代表茶,称‘湖红’,与安徽‘祁红’、福建‘建红’,鼎立而三,成为中国正宗产品,畅销欧美各国,俄、英等国茶商有‘无安化字号不买之说’。”
②《安化县茶叶志》第27页记载:“年鸦片战争结束后,广州、上海等五口通商,欧美各国来华购运茶叶数量激增。尤其红茶需求量最大,广东商人因货源不足,乃于咸丰四年(年)取道湘潭来安化采购茶叶,见地位适宜,茶叶质地优良,兼以人工低廉,即设“广庄”收买鲜叶、制造红茶,并传授茶农初制技术,于是,安化红茶逐渐发展,经济效益颇好,因而各地相率仿制,生产区域迅速扩大到新化、桃源、溆浦、沅陵等地。
江西、安徽以及原在安化的山西茶商都在安化收购红毛茶加工,运往广州、上海出口及俄国的恰克图销售。
“湖红”(安化红茶)与安徽的“祁红”、福建的“建红”曾鼎足而三,同为中国红茶之正宗。经外商运销欧美,由于品质优异而蜚声海外”
③清·同治《安化县志》(年)记载:“越咸丰年间,发逆(即太平天国义军,﹝附‘佐证﹞)猖狂,圜客裹足,茶中滞者数年。湖北通山夙产茶。比逆由长沙顺流而窜,数年出没江汉间,卒之通山茶亦梗。缘此估帆取道湘潭境,倡制红茶,收买畅行西洋等处,称曰‘广庄’(也称红庄),盖东粤商也。方红茶之初兴也,打包封箱,客有冒称武彝(夷)以求售者。孰知清香味厚,安化固十倍武彝(夷)。广人贩红茶按谷雨来乡,不利雨而利晴,不须焙而须曝。于是公开以‘安化’茶号进入国际市场,畅销西洋等处,以致西洋各处无‘安化’二字不买。同治初,逆魁授首,水面肃清。西北商亦踵至。自是怀金问价,海内名茶以安化为上品。”
附佐证:中央电视台10频导播放,一共有7集,年元月1日播放第1集,安化作为“茶叶之路”源起地之一,在第2集播放的解说词是:“晋商来安化是因为太平天国去不了福建,才由福建转入到湖南安化的。”
④《红茶章程》:
清·同治《安化县志》卷三三:咸丰七年()戊辰九月知县陶燮咸厘定。
碑文《红茶章程》:
为厘定章程泐石遵守事:照得安邑茶行规条向经官定,立法本良,无如日久玩生,弊窦丛出,商人产户,受累无穷。本县莅任以来,访知底蕴,详加谘访,厘剔定章,俾商民买卖公平,永无流弊。适据各绅民等恳请示定前来,所有章程逐条开列于后:
一行秤照刘公秤,每斤以十六两四钱为度,由县较准,印烙颁发。不准私设大秤,更换印码。茶叶过秤,由产户看明斤两,毋许高悬短报、压秤折扣。秤完退皮,仍用原秤,不得另换小秤。
一产户卖茶任客先抓茶叶泡水。合庄无论买卖成否,均将所剩样茶给还原篓,三面落盘,成后过秤,不准额外多索。
一行客买茶必须现钱交易,不得赊欠。或银或钱,先须凭行说明。钱买兑钱,银买兑银。若系兑银,即照银色时价核算,比足交清,有假包换,不准高抬价值、短少平戥;如系兑钱,遵用九七通典,亦不得掺私短数。如有毛钱数少者,听产户随便提数,以五千为度,当面数明,其余照围斢补。务须分裁号图执照,互合为记,免致混争。
一茶叶须照咸丰四年旧章,无论有无灰末,每百斤除净以七十六斤归数,不准再加折扣。
一产户挑茶到行,如价值不合,听其另行投行售卖,行户不行阻卡留难。惟茶叶务须拣净,不准磨尖打末、头细底粗,以及掺草潮湿情弊,致病行商。
一茶行开拣,须将男女分别,不许混杂嬉戏。男工不准倚强诓拣;女工拣茶多少照数给钱,不准以少报多,致滋弊窦。如有奸商痞棍倚势恃财,乘机调谑,欺压平民,立即加等重究。
一各埠脚夫起运钱货,不准争挑霸运,损失客货。
一黑茶历有旧章,务须遵办,不得以庄变黑少,致坏成规。
以上八条,各该行商产户人等务须永远遵守,毋得玩视。倘敢故违,一经访闻或被告发,定即拿案从严究办,决不姑宽。其务凛遵毋违,特示。
按:西北多嗜茶。唐回纥入朝,以马易茶,茶通商自此始。《宋史》:陈恕为三司使,立茶法,各(“各”为“召”字之误)茶商数十人,俾调利害,第为三。
2、安化红茶(安红)年巴拿马金奖
“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年)是20世纪世界著名的国际博览会之一。中国参加了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中国领队是陈琪。年2月,陈琪编撰的《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博览会记实》出版。《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博览会记实》记载:“中国茶类震惊中外,一举获得奖项共分6种,奖牌共44枚,分别是大奖章(7枚)、名誉奖章(6枚)、金质奖章(21枚)、银质奖章(4枚)、铜质奖章(1枚)和奖词(5个)。湖南安化昆记梁徵辑红茶获得金质奖章”﹝注释②﹞
(《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博览会记实》记载“安化红茶获得金质奖章)
3、安化首创制作“分级红茶”(即红碎茶·年)
工夫条茶﹙红茶﹚轧碎茶只解决了外形规格符合要求,但內质差距大,近代国际茶叶市场90%以上是销售红碎茶,外商反应:“香气欠浓,滋味欠强,汤色欠艳,外形身骨轻……”,轧碎茶达不到“浓、强、鲜”这一品质要求。年4月,由商业部茶叶采购局牵头,外贸部中国茶叶出口公司、湖南省农业厅、商业厅棉麻茶烟贸易局、湖南农学院、湖南省茶叶试验站及安化茶场共同组成分级红茶﹝即红碎茶﹞试验工作组,在安化茶场进行初制试验。
分级红茶﹝即红碎茶﹞试验工作组,在初制方法和设备改革上取得经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改平盘揉捻机的圆形棱骨为半圆刀片棱骨,增加切碎能力;
②创制了铁木结构的螺旋滚筒切碎机,提高了揉坯的切碎率及颗粒成型率;
③奠定了红碎茶初制工艺技术基础,对萎凋程度、揉捻、发酵及干燥方法进行比较试验,结合当时情况提出了红碎茶初制工艺规程。
进行22次试验、试制53批茶,终于采用鲜叶初制红碎茶获得成功,产品经中国茶叶出口公司、上海茶叶公司、中茶公司英国伦敦办事处审评认为:“色泽乌润、香高、味厚、汤浓,发酵打破常规,外形适宜,已达国际水平”。
年10月,安化县茶场在省农业厅的支持下,依靠茶场自身技术力量.奋战一冬春,仿制初、精制联合加工机具14台件,走初、精联合加工的路子,年4月投产,在全省第一家实现了初、精联合加工红碎茶,产品经过广州茶叶出口公司验评,认为“花色品种规格清楚,质量优良,符合出口标准”。同年9月,湖南省农业厅、商业厅在安化茶场召开现场会议,全省红茶产区派代表参加会议,推广经验。从此,我省红碎茶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红碎茶是在工夫条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是茶叶发展史上的一次技术革新,促进了安化红茶产业的迅速发展。
(湖南《茶讯》﹙年9月5日﹚报导:“安化试制分级红茶成功品质赶上国际水平”)
(湖南《茶讯》“地方通讯”“安化茶讯”纪载:“安化红茶过去在中国占有相当地位”)
四、打造“旗杆”品牌“安红”,才是振兴“湖红”的正确选择
湖南应该从大局出发、用战略眼光打造“旗杆”品牌——“安红,“安红”在湖南的红茶产业中起引领、引擎作用,振兴“湖红”产业。
安化的制茶技术,历经千年以上的演绎与不断发展,有沉积千年以上成熟、复杂、多样的制茶工艺,采用有“有别于其他茶区独特的山地区域环境生长的有“个性化”优质基因的茶叶原料,分别采用不同的工艺技术都能制作出优质名茶:“安化红茶”(安红)有“以致西洋各处无‘安化’二字不买”之誉,年巴拿马博览会获金奖;安化绿茶,仙溪“四保贡茶”(明初年)、“安化松针”(年)和“安化黑茶”都是中国的名茶。
可以这么定论:中国茶叶产区,安化山区是一个可以制作优质名茶的地方之一。
1、以地域命名的地域茶才有条件制作出中国名茶
年在巴拿马得金奖的有“祁红”(安徽祁门红茶)和“安红”(安化红茶),时过多年了,“祁红”还是“祁红”,可是,在湖南“安红”成为了“湖红”,“安红”是“湖红”的代表。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湖红”,代替了有地域茶独特性、有个性化品质特点和历史文化特色的“安红”,结果是历史上的“湖红”和“安红”都消落了。
以地域命名的地域茶,红茶有祁门红茶、滇红、宜红工夫等;绿茶有西湖龙井、蒙顶山茶、黄山毛峰、都匀毛尖等。以地域命名的地域茶,有地域独特性、有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有特殊品质的民族特产,成为为了中国名茶。一个有地域特色的特产冠予了大范围(省级范围)的茶名,就掩盖了“地域茶的独特性、地域历史文化和特殊品质特色及民族特产的特征”,产品只有“普遍性”的特征,没有了“特殊性”品质的特色,很难能成为真正的名茶。年在巴拿马得金奖的“安红”(安化红茶),当时在湖南继续打造“旗杆”品牌——“安红”,“安红”在湖南的红茶产业中起引领、引擎作用,历史的发展,也许中国名茶中有“安红”,会与“祁红”、“滇红”齐名,“湖红”不仅做强做大了,而且有名气,就不会出现“历史上“湖红”和“安红”消落了的状况。
打造“旗杆”品牌——“安红”有所具备的条件,即“安化有优质茶叶原料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基本条件”,完全可以在湖南的红茶产业中起引领、引擎作用,振兴湖南的红茶产业。打造“旗杆”品牌——“安红”才是振兴“湖红”的正确选择。
2、历史上的“安红”(安化红茶)在中国占有相当地位
历史上,“湖红之源”是在安化。安化茶有“自是怀金问价,海内名茶以安化为上品”、“以致西洋各处无‘安化’二字不买”的声誉”,湖南打造“旗杆品牌——“安红”,恢复“安红”的历史地位,发挥“安红”的引领、引擎作用,可以为振兴“湖红”作出重要贡献。
3、有“有别于其他茶区独特的山区地域环境”
安化山区有茶树“山崖水畔,不种而生”、有“有别于其他茶区独特的山区地域环境”。有6亿年前冰球事件形成有冰碛岩成份的土壤,形成一种相对独特的地理环境、土壤和气候条件。存在于中国安化的冰碛岩,在安化山区分布范围广,储量丰富,约占全球储量的85%。
陆羽在《茶经》一书中记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壤。”“上者生烂石”是以风化各类岩石形成的烂石土壤其土质为最好。安化土壤肥沃,以板页岩、冰碛岩风化发育和广为分布的俗称火岩所形成之烂石土壤占71%,砂岩土质占20%,石灰岩土质占6%,花岗岩土质占2%。安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富含人体所需的铁、锌、硒等元素。在安化烂石土壤中所产之茶叶,油腻光润,呈乌油色,香气浓厚,先微涩而后甘凉。独特的土壤条件,适合优质茶树的生长。
4、有“有别于制作优质“安红”的茶叶原料基础”
有“个性化”的茶树品种:——“安化群体种”。“安化群体种”是茶树育种的宝贵遗传资源,国家级优良品种槠叶齐、白毫早、槠叶齐12号等就是从“安化群体种”中选育成的。国家级良种——“云台山大叶种”是“安化群体种”的代表。
最适制作“安红”的核心产区是在安化的西部地域,即安化原三都、四都、五都的湖南坡、马路口、苍场、岳溪、木榴、烟溪,南京、古楼、渠江、平口、东坪等地域,是以国家级良种“云台山大叶种”分布的主要产区,是最适制优质“安红”(安化红茶)的地域,清代后期,从制作红茶技术传入安化后,以西部地区为主由制作“安化黑茶”改制“安化红茶”为主,一直至现在。制作的“安红”,优良品质,正如由于有“有别于制作优质“安红”的茶叶原料”,历史上的“安红”才有这样的声誉:“方红茶之初兴也,打包封箱,客有冒称武彝(夷)以求售者。孰知清香味厚,安化固十倍武彝(夷)。广人贩红茶按谷雨来乡,不利雨而利晴,不须焙而须曝。于是公开以‘安化’茶号进入国际市场,畅销西洋等处,以致西洋各处无‘安化’二字不买。同治初,逆魁授首,水面肃清。西北商亦踵至。自是怀金问价,海内名茶以安化为上品。”晋茶商在《大德诚手抄本》记载的品质特点是:“首重条紧、色顺、纹直、沉重、味佳,外乌油色,内猪肝色,必是安化正路茶。”
5、有制作优质“安红”的人才基础
安化在制作安化黑茶的同时,在“清·道光20年前后”或在清·咸丰初年,安化掌握了制作红茶的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普及到了每个茶农家庭,尤其是安化原三都、四都和五都,每家每户都掌渥了制作优质“安化红茶”的技术,制作的“安红”赢得了“无‘安化’二字不买”的声誉”,在年巴拿马获得金奖。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涌现出了一大批技术人才、专家。冯绍裘(~年),黄本鸿(~年)是制作优质“安红”专家中的代表。
冯绍裘字挹群,湖南省衡阳市人,誉为机制茶之父、“滇红”创始人,中国著名红茶专家。年毕业于保定农业专科学校,~年在安化“湖南省茶叶讲习所任专业课教师,后任教务主任。湖南省茶叶讲习所,创办于年4月,校址在长沙,年迁至安化小淹,年迁褒家冲,年7月,奉令将湖南省茶叶讲习所停办,改为湖南省茶叶试验场(场址仍在安化褒家冲),委任冯绍裘为安化茶场第一任场长。冯绍裘利用安化茶场试验基地的条件,致力于红茶技术的深入研究,对初制红茶的关健技术如萎调方法及时间、发酵温度与时间、色泽的变化、香气的形成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安化红茶的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人称冯绍裘“冯鼻子”,红茶大师。—年聘请到祁门制红茶;年年到云南顺宁(今凤庆县),把制作红茶技术传授到云南,创制“滇红”。年,云南凤庆茶厂为表彰冯绍裘创制“滇红”的功绩,在厂内为冯绍裘塑立铜像,以作纪念。
(冯少裘(右)和他的学生)
(湖南茶叶重点科研基地——安化褒家冲茶场)
湖南茶叶重点科研基地——安化褒家冲茶场,与安徽的祁门、福建的福安、江西的修水,同为国内茶场从事茶叶栽培、制茶和科研的四个科研单位之一。
(黄本鸿资料图)
黄本鸿,字石舞,湖南湘乡人,年毕业于湖南省高等工业学校(湖南大学前身),年又在南京金陵大学农业专修科毕业,年任第三农事实验场主任兼技师,精制示范厂厂长等职。共和国成立后,年任湖南省安化红茶厂(安化第一茶厂前身)第一任厂长,发明了铁木结构的抖筛机、拣茶机等茶叶精制机械,为安化红茶精制使用机械之始。在工艺上,改变了旧的“看茶做茶”的传统,创造了“四条龙制茶法”,提升了品质。年撰文《试行定额管理的制茶方法》在中南茶叶经理、厂长会上作经验介绍,并应邀去武汉大学作专题报告,后该文在《中国茶讯》上发表。年,根据在安化工作多年的实践,著有《红茶精制》一书,对红茶精制原理、茶叶机械、定额管理、工艺技术作了精湛的论述,是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红茶精制专著。
(安化第一茶厂保存完好的“木仓”遗址多处)
(黄本鸿著《红茶精制》)
6、有制作优质“安红”的技术基础
“安化红茶”,从19世纪40年代即鸦片战争以来就已经有了成熟的制作工艺技术基础和规模化生产。安化首创制作“分级红茶”技术(即红碎茶·年),采用鲜叶初制红碎茶获得成功,产品“色泽乌润、香高、味厚、汤浓,发酵打破常规,外形适宜,已达国际水平。走进21世纪之后,“安化黑茶”复兴发展的同时,“安化红茶”随之得到了复兴发展,安化第一茶厂、褒家冲茶场、湖南坡茶厂、八角塘茶厂、六步溪茶厂、千秋界茶厂、马路茶厂、雾寒茶厂、天茶村茶厂、卧龙源茶业、求喜茶业等一大批企业、茶人传承“安红”技艺,有地域特性、优质品质特色的“安红”与“安化黑茶”一样,畅销市场。
(作者:伍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