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学到溶液那章,一定要理解溶解度曲线是什么意思。
溶解度的概念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是要在一定的温度下,克溶剂所能溶解的最多的溶质的质量。这里所指的最多的溶质,是溶液达到饱和的溶质的质量。
溶解度曲线图我们常说的溶剂,一般是指水,但也有别的溶剂。因为随着温度的变化,溶解度会改变,所以溶解度概念的前提是要在一定的温度下。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经常会泡糖水喝,当白糖溶解在水中达到饱和,不能再溶解后,我们把温度升高,热水又能把糖溶解了,所以,溶解度概念要有“在一定温度下”这一前提。
大多数物质,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也就是说,温度越高,能溶解的溶质就越多,但是也有例外的,最常见的例外就是石灰水,化学名称氢氧化钙,它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
我们常用的调味品—食盐,化学名称为氯化钠,它的溶解度曲线几乎就是一条直线,意思就是它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不管温度如何边化,溶剂能溶解的溶质基本保持一致。
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所以,当几种物质混在一起,需要把它们分离的话,根据溶解度的不同,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把物质分离。
在中考中,这个知识点常考的形式就是给了溶解度曲线,要求曲线中一个点表示的意义,要抓住:一定温度下这个前提条件。这个是容易题。
溶解度的概念还要理解是克溶剂能溶解的最多的溶质,比如:在60度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它的意思是:在60度时,克的水能溶解36克氯化钠并达到饱和。溶解度也表示在此温度下,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也就是说,在此温度下,溶质能占的比例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