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穴文化论证之终极篇郭广杰

年3月28日上午,我在古同口发现石器后,下午又在村西河床底部发现匣钵,推测后来真正的瓷窑应该在上游(朱文立老师一直惦记,并叮嘱我风穴寺传说中有个唐代的汝瓷窑口,让我多留意),因为匣钵轻,又出现在河底,加上下午爱人在,快下至河底的道路旁,挖机擦落的土层内,发现一个汝瓷碗片,当时就纳闷,这个地方出现瓷器?说明窑口应该在村子的上游。

4月2日凌晨,我早早醒来,通过百度百科又细读了瓷器、瓷窑的进化演变过程。瓷器史料记载:瓷器起源于中国。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当时比较有名的还有柴窑和建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代表瓷为:元明清时期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时期瓷器、六朝时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国瓷器。

通过这些史料可知,瓷器最早出现于商朝,又是从陶器演变过来的,而古同口遗址为仰韶文化时代,刘沟古城为商朝遗址,加上古同口众多陶器窑炉、陶器瓷器众多碎片的发现,让我更加坚信:瓷器有可能最早出现在汝州!

随后,我又通过百度词汇里查询瓷和瓷器名称来源,瓷器一词的最早出现和形成。

在中国,“瓷器”一词最早见之于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瓷”这个字在汉以前指“瓦器”,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瓷”为:“瓦器,从瓦次。”《隋书·何稠传》记载的“匠人无取清意,稠以绿瓷为之”。当时的绿瓷应该包括我们今天称呼为青瓷中的某些釉色玻璃质感很好的制品。磁县博物馆已有收藏,但当时不称“青瓷”而称“绿瓷”。

“磁器”一词早见于唐代文献记载内。当时磁、瓷的使用也分别得比较清楚。如《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邢州巨鹿郡土贡磁器;越州会稽郡土贡瓷器。”

当时磁州的一些窑场都会生产到唐代。那么磁器的最初出现很可能同越器、邢器等名称含义一样,指的是磁州所产陶磁器。当然“磁器”也可能泛指整个河北南部一带的产品。这种磁器与瓷器在外观上肯定有区别。因此《新唐书》才以不同称谓加以记载。《唐书·地理志》中记载“土贡延埴盎缶”当时磁州属于河北管辖,似可旁证“磁器”也包括盎缶类产品。在实物资料方面,磁州的临水曾经发现唐代窑址,墓葬出土过许多唐风陶瓷,其中有青瓷,又有化妆白瓷、酱褐釉瓷。这些都可以纳入“磁器”范围。

由于磁器产量巨大,不仅行销范围扩展止整个中国北方,官民具获其益,还有许多输出国外。导致文献记载中出现以“磁”代“瓷”现象,建构出内涵丰富的“磁器文化”。自宋代后“磁”“瓷”开始出现混用现象。

元时陶瓷文献广泛使用“磁器”的称谓来指胎体坚固的陶磁制品,而不大再使用“瓷”字。元学者耶律楚材在《佩文韵府》卷96《七蜀钵脱·磁钵条》中咏道:“累累山果映磁钵,薄薄浊缪半瓦壶。”《元史》记载景德镇设立“浮梁磁局”亦用“磁”字。(然,近年来,景德镇部分学者在文章中把《元史》中设立的“浮梁磁局”,恣意改写史料为“浮梁瓷局”。真可一哂。)在彭城出土的一件元末明初的《西江月》词文枕上,彭城磁州窑仍然保留了“礠窑”之称谓。宋、金、元、明、清时期,我国各地许多生产陶磁的地名也统统使用了磁器的“磁”字,如山东的“磁村窑”,福建的“磁灶窑”,宁夏的“磁峰窑”,“磁器”用语风靡世界。

明代随着彭城窑场在中国北方陶瓷生产中心的确立,关于磁器的记载渐趋丰富。“磁器”一词得到各种解释,有了特定与明确含义。明代学者曹仲明《格古要论》中指出:“古磁器出磁州。”指出明代之前古磁器产地在磁州。自元代起磁州窑陶瓷大规模发展,产品覆盖面与影响力遍及全国,导致文献记载及实际生活中大量出现以“磁”代“瓷”现象。日本学者常石英明则提出早在宋代,就出现以“磁”代“瓷”的现象。元政府曾在浮梁设立“浮梁磁局”,就连景德镇陶瓷器产品也被称之为“磁器”了。通过这些,知道了瓷出现在汉代,之前只出现瓦器记录,推测瓷器可能出现在汉朝。

史料记载,用瓷土烧制精细的瓷器是中国特产。原始瓷器从陶器发展而来,最早见于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东汉出现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时代,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五代瓷器制作工艺高超,属北瓷系统的河南柴窑有“片瓦值千金”之誉。柴窑是后周柴世宗官窑,传说周世宗要求柴窑生产瓷器“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但至今尚未见到柴窑传世品或发掘实物。南瓷系统以越窑“秘色瓷器”著名。宋代瓷器以各色单彩釉为特长,釉面能作冰裂纹,并能烧制窑变色及两面彩、釉里青、釉里红等。著名“瓷都”景德镇因宋景德(公元—)年间为宫廷生产瓷器得名。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小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该段史料记载,青瓷出现于东汉,后周所叙述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柴窑,至今未发现发掘实物及传世品。

史料上记载,瓷器与陶器的关系密不可分。当部分掺有高岭土(或长石、石英、石灰等天然釉料)以及其他含有氧化铜、氧化铁、氧化亚铅等天然色彩成分的原料在烧结陶器时,会自然在陶器表面结成一成薄釉。在中国的历史上,明代以前中国的瓷器以素瓷(没有装饰花纹,以色彩纯净度的高低为优劣标准的瓷器)为主。明代以后以彩绘瓷为主要流行的瓷器。

最早素瓷依照颜色分类,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种常见颜色的瓷器.

彩绘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温铅陶)、信乐烧、青花瓷等。

依照瓷器出产地点也有不同的分类。由此用原料所示,古同口具备有石英,石灰,高岭土(瓷器历史上一直有风穴土为主的传说)等丰富资源。史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发明了“穴窑”用来烧造陶器。商周时期,又出现了升焰式的圆窑和方窑,但当时的瓷器与陶器同窑烧造,并无专门的瓷窑,像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与印纹硬陶即是同窑烧制。随着制瓷业的不断发展,瓷窑才逐渐从陶窑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烧造瓷器的窑炉,瓷器的烧成温度比陶器高,随着建窑技术改进,窑内温度升高,于是原始青瓷诞生了。商周时期正是从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就是原始青瓷发生发展的阶段。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从原始青瓷到青瓷,完成了跨越阶段的演变,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从公元前年至公元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该段史料记载,瓷器为商周时期随着窑炉的改进、温度提高慢慢从陶器进化为瓷器,而“瓷”字又最早出现于汉代,随着我国新疆、波斯至叙利亚通商线路开通,佛教至此时传入中国。而古同口上方风穴寺旧址就出现为汉朝,充分说明当时古同口已经拥有强大的部落联盟或者是城堡,且有类似于皇帝的重大人物,代表该地区在当代的重要性。

查读完相关史料后,让人更加坚信古同口这个地方的神奇,古同口应该有类似官窑的重大制瓷区域。于是我起床洗漱,简单吃些东西后,戴上草帽,淋着细雨对古同口北进行深度搜索。

同样是顺应思想意识的自然控制,我将车停至村北部河谷路边,想从此处河床边缘直达发现匣钵的位置。刚下车,我就兴奋的发现,路东边、土崖头内,居然有大量陶器、匣钵碎片,以及远古堆积层。由于修路时挖掘机加宽路道才显现出来,加上连续两日的风刮雨淋,古迹一目了然。我爬上土崖上方,通过搜索陆续发现烧结残块及可疑石器,于是继续北上搜索,又在下面的河道东侧发现大量烧结物体、砖块和部分瓷器碎片。

我逐级而上,由于路滑摔了一跤后,竟然发现一块耐火砖块,赶紧顾不上疼痛,兴奋的继续攀爬,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爬上约三级梯田后,惊人的一幕出现在眼前:在被后人整理过的土崖内,有古人用石板棚制痕迹,紧挨着有石块垒砌残留,右手方向发现窑炉残留。我兴奋的拍照、存留视频,顾不上因雨淋浑身湿冰冷,小心翼翼的继续扩大搜索范围,依次发现了作坊区域、废料堆放处、原材料采取区域,及经过淘洗后排放的废料渣坑,并捡到了几个作坊使用石器,当即给大国工匠、汝瓷大师朱文立打电话汇报,期待雨后能和大师和专家学者一起现场论证。

当天下午,我收拾好证物、清洗好瓷片后给高万须老师打电话,说发现并捡到的器物,高老师看到照片说马上过来,于是又联系杨占营、刘占江老师,一起到随缘阁品茶论证,各位老师一一看过收拾回来的东西后,更加确信该区域瓷窑炉的存在。我详细的汇报了自己的所见和推测,并和杨老师极力辩论,最后在我用海拔等数据的验证下,大家都共识了汝海的存在。

3月31日早上,我简单吃些东西后,直奔瓷窑区,做最后考证,想寻求更直接有力的证据。出于对各种论证的真实性考虑,全程朋友圈现场视频录制,我将车停到河底,向北部风穴寺旧址区域沿河床仔细搜寻,雨后冲刷后,我发现古同口南部窑炉区域,出现常用做石器的石头,在两水交汇处,从白马村方向进去,竟然找到了三座窑炉残留,第二个窑炉有完整的炼结炉壁,底部有火道遗存。拍照留证后,我继续扩大范围搜索,在窑炉的上游区域,发现上部有十余孔窑洞,逐一仔细查看拍照,在最后一孔窑洞内发现黑板,说明属近代教室,有可能是一所学校。随后,我把每个窑炉的烧结块、土块及火道碎块部分放上车,开始对前一天发现的瓷窑区域进行地毯式搜索,依次又发现些许瓷片、火烧痕迹的石头、地面下的文化层,认真仔细拍照,同时发布视频朋友圈,留下重要资料。中午时分,我将所有证物带回车上,准备返程。

刚准备开车,我听到有奇怪的声音,随即在风穴寺旧址南,两水交汇处,传说的砚台石上,发现有人带探测仪在搜索,以为是哪的考古人员,赶紧过去,结果是几个人在搜索地面下的铜钱,并且挖出来了十多个,有嘉庆的、道光的,还有一个疑似手枪子弹壳,说明这个地方还真是有些历史。

刚好碰到一个刘沟村人,我赶紧向他打听询问上午所见到的景象和这片区域的历史,他陈述曾在这挖过料石,记忆中还有个煤窑竖井,但记不清楚料石坑具体属于什么年代,他清晰的说出我所见到的窑洞群属,白马小学、坡上谷口(从风穴寺方向过来,古同口和寺后沟分叉口)属于白马老大队部,有磨坊,诊所等,这些陈述充分将我对这些窑洞需要的历史补充完整。

至此,历时一个多月,我对古同口古窑炉区域整个考察基本结束,接下来将继续走访村中老年人,通过回忆、交谈、探询、印证自己所有的推测,通过权威机构鉴定码头石及部分瓷器碎片,通过权威专家考证,逐步完善并发表论证终结篇。

4月1日,我开始对古同口年龄最大的老人之一、司更新大伯进行走访,由于和我父亲是老同学的关系,他爽快的跟着我,直接到该区域进行现场确认指证,从每一个窑洞是谁家的,古同口当时有多少人,百户沟三家在此处开弹棉花店,对面窑洞属于仓房,上小学时从风穴寺旧址、佛爷洞门口过,后来窑洞坍塌,亲眼见原风穴寺和尚师父干枯尸体等逐一仔细讲来,如身临其境一般。

当然主要的话题是我急于求证,昨天发现的,佛爷洞对面,原白马村小学的下面,有没有窑炉烧造史?哪怕是石灰窑,发现的大型瓷窑炉区域有没有烧造史?司更新大伯均连口否认,这就更加确定了我的推测,该区域就是大家苦苦寻觅的汝州历史上最早烧制汝瓷的地方。

时至中午,司更新大伯交待我,如果想再进一步确认的话,寺后沟、白马村分别有一个90多岁老人,比他早知道七八年的经过。我牢记心底后回来吃饭休息,想等两点多后,老人们休息好后逐一走访。下午先去雪窑村找寺后沟的老人,打听后说是在杨庄儿子家住。于是就先去白马村找田姓老人,在半路碰上白马村熟人,一打听说没在家,在市区儿子家呢,于是又一头扎进古窑炉区域,进行地毯式搜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这两天发现古代瓷器窑炉区域,断层的三米深处,有文化层的地方,发现的些许瓷器碎片及碗底,瓦器及近朝代的砖块,石器及烧结物等,在兴奋中赶紧手机录像的同时慢慢取出来,逐一仔细拍照后返回随缘阁清洗陈列。

在古同口南部峡谷高处一号圆窑炉内发现陶器,二号方形窑炉发现砖块及异形砖,三号窑炉发现烟道,四号窑炉发现高温炼结炉壁、大型陶器碎片及下方发现高温炼结物及耐火砖块,五号窑炉发现瓷器梅瓶碎片及石器,六号窑炉现有完整炉壁及内部发现精美陶器素胎,七号八号窑炉遗址在古同口南部河床处后,历时一个多月,共采集窑炉证物三十余座,最后在风穴寺旧址佛爷洞,对面崖壁上发现三座窑炉及东南方向汝瓷窑炉区域后,综合地表上各个朝代的陶器,瓷器碎片,河道里新旧石器、匣钵等,可以确切的说,古同口村,是一个从远古时代制陶,慢慢积累经验、发现并制造瓷器,从原始的土窑炉进化至砖窑炉,从烧制普通砖块,到专业耐火砖,从低温改进烟道火道延续到近代烧瓷,从来没有断代过的陶瓷烧造基地,大型部落联盟区域。

汝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女娲补天、远古汝海时代,皇帝问道广成子于崆峒山,许由厌官河边洗耳,麻城中九间窑出现朝廷,这次发现彩陶等器物,据推测,古同口遗址有可能有万年以上历史,阎村歡鱼石斧图彩陶器物当属汝州生产,而随着人类增多,陶瓷需求量加大,烧制窑炉区域扩建及大风口刮风污染等因素,部落联盟城堡西迁至刘沟古城,而又在刘沟古城和古同口遗址之间发现风伯庙遗址,西五百米的门楼庄发现城隍庙,以及发现瘟神殿等碑刻证物,更加印证了刘沟遗址属商朝古城的可考性。

史料记载,汉代佛教随着陶瓷走西藏,经波斯至叙利亚经商古道开启后传入中国,风穴寺旧址出现在古同口北一千米两水交汇处,风穴寺现在居刘沟古城北一千米,且历史上的风穴古道口就在刘沟古城,通过海拔数据的综合验证,古同口遗址、刘沟古城、三山寨、崆峒、龙门石窟等均属一个海拔高度,阎村遗址、神德宫遗址、严和店等其它遗址均属龙门,伊阙口打开、汝海消失后才有后人前去居住,充分说明汝州设城前属刘沟古城和风穴佛教文化,是互相影响、互通互补的整体风穴文化!

此次发现古同口从远古彩陶窑炉逐步演化至近代制瓷区域,必将改写和刷新汝州及中国陶瓷历史。可以确切的说:古同口村是一个从远古时代制陶到近代烧瓷,几乎没有任何断代的大型部落联盟区域,与汉代佛教引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最终详细验证报告,需在政府重视下,加大考古力度,邀请陶瓷专家、考古专家进入保护挖掘程序,通过权威机构及专家考证后公布于众。通过我三十多天的辛苦取证,加上自己多年的经验,我坚信:这次的重大发现,有可能改写汝州及陶瓷发展的历史篇章,让古韵汝州、厚重汝州冲出亚洲、轰动全世界!(作者:郭广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