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工业报社」
近日,内蒙古氯碱行业协会向中国电石工业协会致函,反映当地电石企业近期遭遇频繁限电、生产受阻、安全风险积聚的问题。据内蒙古氯碱行业协会的不完全统计,今年5月8日~7月18日,内蒙古电石行业72天内被限电53次,共计限制负荷1.亿千瓦,影响电石产量5.39万吨。
具体来看,今年5月份以来,持续限电给内蒙古全区氯碱和电石企业及相关上下游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巨大冲击。7月7日,严重的限电再次来袭,当天影响电石产量接近吨。随后,内蒙古电网再次发布7月9~11日有序用电红色预警通知,且从7月9日开始,除乌兰察布地区所有电石炉几乎全部被迫停产外,其他如蒙西、乌海等地也出现了限电时间加长、开工负荷降至极低的情况。据统计,7月9日因限电而影响的电石产量单日已超过吨。
此外,限电还给当地电石行业发展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巨大困难,限电期间停炉、低负荷运行的安全风险也不断增加。
一是电石企业限电生产无法保障与其配套的产业链正常生产运行。氯碱和电石行业所在的“煤-煤矿石发电-电石-PVC-PVC深加工”产业链属于国家支持的项目。PVC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基础材料,我国的PVC产能占世界的三分之二,内蒙古的PVC产能占全国产能的五分之一。电石原料供应不足会导致PVC装置停车或减量生产,可能诱发氯气泄漏事故,甚至人身安全事故。
二是电石炉限电停炉后,再恢复生产难度大。从安全方面考虑,频繁的限电、停电使各类不可预计的安全风险叠加,严重影响循环经济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是影响石灰窑、煤气柜、兰炭烘干等配套系统的正常运行。限电后电石炉停炉或低负荷运行,会导致石灰窑因煤气供应不足频繁启停窑,加大其点火作业等环节的安全隐患。
其实,内蒙古此轮限电在政策上早已有了暗示。今年1月,内蒙古多次提出要“能耗双控”,要“坚决遏制高耗能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并直接点名了多地的煤化工产业。夏季以来,能耗管控压力增大,增加了对相关产业的影响。由此可见,这也是倒逼企业升级,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的无奈之举。
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内蒙古氯碱行业协会通过调研和信息整合,分析当前形势,并与企业交流相关情况后,一致希望电力行业能够在电网稳定供电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以保障氯碱和电石企业生产运行安全平稳。
目前最新情况显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已经介入协调,相关企业的用电情况已经有所好转,开工率有所提高,但与正常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在于煤电价倒挂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编辑:张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