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邹继红金中基曹娴邹晨莹彭业忠
在北纬28度的地方,5亿多年地球年轮的“刻画”,湘楚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数千年的碰撞与融合,造就了拥有“地球上迷人的风景地带”的湘西。
7月7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湘西地质公园正式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成为我国第40个世界地质公园,也是继张家界之后,我省第二块世界级“金字招牌”。
7月22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惹巴拉土家古寨景区开张营运。走过世界最长风雨桥,遇见鳞次栉比青瓦木屋,沉浸于浪漫奔放的摆手舞、茅古斯、打溜子之中……大批“尝鲜”游客仿佛穿越了时光。“惹巴拉”是土家语,意即“美丽的地方”。从芙蓉镇、竹山苗寨到凤凰古城、浦市古镇,处处是景。仅今年端午小长假就有53万多名国内外游客畅游美丽湘西。
80年前,沈从文的《边城》中美得让人心醉的湘西,而今,绿水绕青山,屋角展画意,百姓绽笑颜。以绿色生态和民族文化为底色,湘西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旅游富民的美丽坦途。
濯濯童山蝶变“绿色海洋”
7月初的一天,天气晴好,摄影爱好者龙恩泽背着相机上山。过去10年间,他拍下了数万张照片,记录下湘西花垣县团结矿山的惊人巨变。
镜头下,公路蜿蜒如带缠绕,座座青山紧紧相连。而就在几年前,这里的青山被挖得面目全非,伤痕累累。
绵延的青山之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湘西锰储量居全国第二,有“锰都钒海”之称。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乱开滥采,让生态环境急转直下。
老王寨河上游,曾是团结矿山李梅采区。“以前,河水带着尾砂冲下来,河水泛白;现在你看,连日大雨,下来的水还是清的。”正当汛期,花垣县花垣镇党委书记马继国指着河水对记者说。
这种改变是在“锰都”遭受创痛以后。开采锰矿的岁月,并未让湘西甩掉贫困,反而令青山失色、绿水蒙污。走过一段弯路后的湘西,痛定思痛,重新思考发展之路。
“绿色生态和原生态文化是湘西州最大的优势。”州委书记叶红专说,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将湘西建成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成为湘西州的战略选择。
年以来,湘西州重拳出击整治矿业,共关闭注销露天矿山个。锰和铅锌资源生产大县花垣,铅锌矿由个整合为6个,锰矿由34个整合为4个。近5年来,全州投入4.41亿元修复生态,让亩矿山重披绿装。
“岩壳壳上想把树种活?”矿山整治复绿中,当地百姓虽有疑虑,但都来帮忙,肩背手抬将一筐筐泥土运上山。几年过去了,一粒粒籽、一棵棵苗在土里生根发芽,矿山上的松树长得比人高,风吹绿浪翻滚。
凤凰县新场镇大坡村是一个贫困村,却没有“靠山吃山”,自觉不建有污染的石灰厂,选择引进葡萄种植产业,不要“灰色”要“绿色”。
守护生态底色,昔日“濯濯童山”变为今朝“绿色海洋”。过去20年,湘西州完成退耕地造林任务占全省的1/4,森林面积由万亩增加到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6.86%提升到70.24%,被国家林草局评为退耕还林的南方代表,有“北延安,南湘西”之誉。
湘西的水重回清澈宁静,天也变得湛蓝。年,湘西州在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考核中位居我省第一名、全国第18名;空气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3%,居全省市州之首。
守护美丽,留住乡愁
凤凰县腊尔山镇夯卡村同福苗寨,夏日蓝天白云下,绿树掩映着一排排黄墙青瓦的安置小房。
在平均海拔米以上的腊尔山片区,曾经偏远落后的高山苗乡,而今化身为一处处美丽家园。
变化,要从年说起。那一年,从腊尔山镇一个村,拖拉机拖出了多车陈年垃圾。
脏乱差,曾是湘西城乡环境的最大短板。山水间、村寨里、街道旁、河道边,垃圾随处可见,老百姓也习以为常,“哪有水沟,垃圾就倒哪”。
在州里大小会上,州领导的深沉之问至今还在人们的脑海回荡:卫生问题不是“小事”,连卫生都搞不好,还谈什么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还怎么给后代留下好的生态环境?
整脏治乱,是第一步。年,湘西启动城乡同建同治,全面开展城乡垃圾、容貌秩序和交通整治。
“不抓经济,抓扫地?”上街下乡扫垃圾,一些人开始有抵触情绪。干部在做,群众在笑。
一年下来,全州清除卫生死角4.85万处,清理陈年垃圾7.84万吨。城乡主干道、背街小巷、单位院落的陈年垃圾不见了,城区主街道乱搭乱建行为不见了,“说怪话”的人少了。
“湘西州美丽办”,是湘西州近年特设的一个办事机构。以州委书记任组长的州建设美丽湘西工作领导小组,在全省市州中独有。州美丽办对各县市区实行“一月一考评一奖惩”。“抓美丽湘西建设,是动真格的。”湘西人说。
美丽乡村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乡村规划提升、基础设施提质、人居环境美化、特色民居保护、产业富民强村、乡风文明培育六大行动全面推进,一场涵盖生态文明建设、城乡同建同治、网格服务管理的美丽湘西“大会战”全面展开。
两块木板架起的旱厕,被当地人戏称为“炸弹厕所”。去年,花垣县麻栗场镇沙科村里实施改厕,旱厕成为历史,新修的卫生厕所干干净净。
“厕所一改,环境变好了,全村都受益!”村民孙莲珍非常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村道要拓宽,她拆了自家的墙,不要一分钱补贴。
生活垃圾“能卖的卖一点、能烧的烧一点、能埋的埋一点、能收的收一点”。目前,湘西州已有70多万户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处理。
治厕所、治垃圾、治污水、治村容村貌,什么不“美”治什么。州美丽办主任杨清英介绍,全州已完成改厕20万多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今年要实现旱厕清零;建成运营个乡镇垃圾焚烧炉;8个全国重点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完成4个,个污水治理任务村全面推进,20处农村黑臭水体完成治理。
一个个小镇古村,因地制宜造景,老屋老树老井、古道古桥古渡仍在,“乡愁”仍在。在龙山,县人大专门立法“硬约束”,要求特色民居保持原汁原味,新建房屋不能用与整体风貌不符的新材料。
峒河之畔的吉首市寨阳乡坪朗村,石街木楼,古朴别致。走进村子,苗家姑娘打起苗鼓,跳起鼓舞,与天地同欢,与自然互敬。作为文化生态保护试点村,坪朗村年成立了湘西苗族鼓舞传习所。苗鼓、苗歌、苗绣、苗拳等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一种古朴和谐生产生活方式在这里延续。
把城市放进大自然,让村庄保留原始风貌,守护湘西城乡的自然肌理,让湘西美得自然、美得持久。
从年至年,湘西州已有40个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在目前全省14个市州的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占据近1/10。
深山苗寨成“网红”,村民吃上“旅游饭”
神秘湘西,令人向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芙蓉镇、猛洞河、坐龙峡,声名鹊起。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里耶战国古城,考古学家称之为“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八百年土司王都“老司城”,堪称“东方庞贝古城”……
进入21世纪,相邻的张家界异军突起,一举成为享誉中外的世界知名旅游地。在“旅游明珠”的耀眼光环下,湘西的旅游发展略显黯淡。
大地上是活态的表演,空气中有流动的酒香,神秘苗寨竹山村让摇曳生姿的民族风情款款走来。
“想到会火,没想到火成这样!”说话的是导游龙炳妹,卖力讲解的她,每月出全勤有2元工资。苗家大娘石香莲织布70年,如今还是在做她擅长的“打花边”,不仅有旅游公司发放的工资,每年还有元的房租收入。
深山苗寨成“网红”,“消失”的村庄变身“世外桃源”,生态旅游公路筑起文旅休闲长廊,村民吃上“旅游饭”,是近年湘西州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一个个动人剪影。
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发展的最大门路,湘西州把全州作为一个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旅游、全域康健的大公园来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湘西土家族、苗族有独特的语言、习俗、服饰、建筑、音乐、舞蹈,拥有2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质生态显山露水,“老祖宗”的遗产也在保护中激发活力。年全州30个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完成投资47.13亿元。目前全州有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35个、旅游村寨84个。
“十个最美城镇、百个最美乡村、千公里最美生态公路、万户最美农家”创建持续推进。湘西州已累计投入1.8亿余元,启动改造吉首市、凤凰县老旧小区,保护利用浦市镇、边城镇、芙蓉镇、里耶镇4个历史文化名镇。
高山峡谷、烽火苗疆、土司遗产、酉水画廊、土家源流、民俗村寨,处处风光,步步是景。吉首发挥苗鼓文化魅力,泸溪挖掘古商镇、楚巫文化,凤凰唱响“天下凤凰”品牌,花垣放大“书里边城”的影响力,永顺打造“土司王城”……撒落在湘西山水间的颗颗“珍珠”,串成了璀璨夺目的“项链”。
湘西旅游重放异彩,成为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和高增长地区。目前,全州有多个世界文化遗产、国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世界级、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州GDP比重达到16%,居全省第二位。一业兴百业,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70%左右。
绿水青山蕴福祉,“口袋”“脑袋”一起富。在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向黎黎从省会长沙回乡做电商直播,全程记录猕猴桃的点滴生长,凭借“绿色、健康、口感”,把土货和风景轻松卖到全国各地。
离开湘西之前,记者问向黎黎:“县城也不远,考虑搬过去吗?”她对这个问题感到诧异:“村中有美花园,地里有好产业,晚上我就跳跳舞,老公打打球。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啊!”
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湘西州正在全力打造自然山水大画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土家苗族同胞在新起点上奔向更加绚烂的生活。
南宋爱国名士郑刚中曾在诗中写道:“珍重湘西山与水”。把山与水视若珍宝的湘西,这片山水也必将赠予湘西更多的美好。
(参与采写:向莉君李孟河谭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