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是怎么建造出泸定桥的?一万多个铁环重达40吨,至今牢固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有一座泸定桥,因为横跨大渡河而建,又叫作大渡桥,这座桥曾经因为红军飞渡铁索桥闻名。
泸定桥全长米,宽3米,这座桥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从清朝康熙年间到现在,泸定桥经历了长达三个世纪的风霜雨雪依然屹立如初,泸定桥年前是怎么建造的?1万多个铁环重达40吨,至今牢固。
这座桥建设的位置比较险峻,一侧紧邻高耸的大山,想通向另外一侧,需要经过在波涛汹涌的河面上摇摇晃晃的铁索桥,而这些铁索,每一条都长达百米,每一条铁索都有多个铁环组成。在康熙年间修建这座大桥的时候,铁原料是在多里外的荥经县解决的,那里有铁矿,还有众多铁匠炉。
清朝年间,这座泸定桥的修建,动用了当地几乎所有的铁匠,为了保证锻造出的铁环组成的铁索结实耐用,所有参加工程的铁匠,每个人负责打造的铁环上,都要烙上铁匠的印记,一旦发现质量问题,追溯源头能找到责任人,这样严格的管控,从根本上解决了桥的质量问题。
那么建造桥的铁锁和铁柱子桥桩都锻造好了,可是在几百年前的康熙年间,工具和设备极其匮乏,那时候要什么工具都没有,任何工程几乎都是靠两膀子力气,全靠人工,施工的难度非常大。
泸定桥的一万多个铁环打造好了,连接成了十三根铁索,怎样通过水流湍急的大渡河,把这些铁索链送到河对岸去,又成了新的难题。这里因为水深急流无法渡船险要异常,曾经有很多船只仗着船大货物沉重妄图能凭借艄公的技艺把船横渡过去,但是每每都会在大渡河的中心被疾风劲浪把船打翻。
久而久之,大渡河上不能行船就成了默认的民情,再加上每年汛期都会山洪随着暴雨倾泻而下,导致大渡河的河水迅猛暴涨,普通的桥很快就会被冲垮,所以无法修建木桥或石桥。
那么现在这样重的铁索桥,如何能送到对岸去把桥梁联通成功呢?
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发挥智慧,使用牵动绳子溜索的方法,先想办法把两根粗绳子固定在河两岸,又在这两根绳子上绑上木头和竹筒,制作出能滑动的简易滑道,铁锁都装在竹筒里,通过向前滚动,把每条铁锁链一点一天运到了河对岸。
能够想象,当时修建泸定桥的工人们,冒着危险,想尽办法,终于把这座举世闻名的铁索桥修建成功,而且以匠人精神,建造得无比牢固。
这座每根铁索都有几吨重的桥,建成以后两岸固定铁索的铁桩,都深深埋在地下,坚固无比,虽然在风急浪高的水面上摇摇晃晃,其实桥的根基和铁索非常结实,在河的两岸用大量的铁锻造的铁桩,也叫将军柱,从河对岸送过来的铁索,就固定在铁柱子上面。
铁柱子旁边还有用石头修的柱石,石头之间榫头黏接,用传统办法,糯米石灰和鸡蛋清做成的民间胶水,帮助铁柱子牢牢把铁锁链拉住,承载着这些铁锁链的重量。
岁月荏苒,积厚流光,铁柱子拽着铁锁链组成的桥默然屹立,风雨不倒,就算在几百年间年湮代远,经历多次战争洗礼,这座泸定桥依然静静地横亘在大渡河之上,至今仍然能正常使用。泸定桥从清朝开始,就遵循每年一小修,三年一大修的维护规则。
在几百年的时间冲刷下,也会有个别的铁环生锈破损,但是根据及时修补的痕迹来看,绝大多数铁环至今有了厚重历史的印迹,现在还有百分之八十左右保留原来的老件,上面仔细辨认,仍能看出几百年前铁匠的烙印记号,却仍然在以坚固的品质默默继续服役。
经过几百年传下来的铁索桥,在现在有能力养护的时代,通过定期维修,经常检查铁锁上的铁环情况,检测踏板木材完好情况,刷涂防锈桐油等保养,更加提高了安全性,而且泸定桥所在地还是著名风景区,很多人都从不同的地方赶过去,一睹泸定桥的风采。
如今这座著名的铁索桥泸定桥,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焕发出崭新的魅力,泸定桥风景区为这座桥铺设了木板,人们在景区对外开放的时间,都可以安全地体验从泸定桥上步行通过的感受,四周青山翠绿高耸入云,脚下就是激浪滚滚的大渡河。
而这些已经超过三百年的铁锁,在风中微微摇晃,似乎在追忆着往昔的艰辛,赞叹今朝的繁盛。
中国农村的水泥路,普遍只修到3.5米,为什么不能修宽点?坐拥40亿吨石油,中国这座城市或将成为下一个大庆,知道哪里吗?中国神府东胜煤田,总面积达平方千米,位于陕西省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