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四场,第二组选手在诗词联想对对碰环节,碰到了两首诗,一首诗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另外一首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位选手作答之后,主持人龙洋评论了一下题目:“这道题出得特别的好,把李白的好消息和杜甫的好消息放到了一块儿,而两个人的所喜之事截然不同,一个为自己,一个为国家。”应该说,这个评论基本准确,李白所喜的确是因为流放夜郎途中忽然遇到大赦。杜甫所喜是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失地,自己可以回到故乡了。这其中有对国家的喜,也有个人的喜。不过,在这之后,点评嘉宾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老师又对这两首诗做了进一步的点评。内容不长,录如下:“两首诗的最大特点都是快,但是快和快还有境界高下之别,李白的快,痛快,是因为自己总算解脱了,不是戴罪之身了,不需要流放夜郎了。而杜甫之快,是因为漂泊了这么多年,可以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了,而且可以回到故都去了。所以他的家国之情,在这里表现得很深。这样,你单从个人角度来看,和从家国来看,两个人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在王立群老师点评之后,主持人龙洋总结道:“谢谢王老师,说得太好了,也让我们对这两首诗从境界之高下层面又有了新的理解。”这一段点评与解说,我听后有一些愕然。如果王立群老师不是作为点评嘉宾说这段话,他只是表达自己读了这两首诗的感受,我都觉得很正常,因为毕竟对于诗歌的欣赏,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但作为点评专家,他的评价给人的是一种标准,一种尺度,有一个普及诗歌欣赏常识的作用在里面。王立群老师将这两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作做了对比,而且分出了境界之高下,标准就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就是境界低,只有从家国来看,才是境界高,这样的标准未免有一些武断。这会传递给很多在收看诗词大会的中小学生一个片面的评价标准,很可能让他们陷入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如果以这样的境界高低的标准来判断,我们有多少诗歌可以称之为境界高呢?我们是诗的国度,从古至今,诗歌浩如烟海,没法一一拿来衡量。为了简化起见,只以现行的统编教材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首诗为例,来做一点儿分析。原谅我,为了言之有据,我把小学首古诗的目录粘贴在下面。有兴趣可以自己研究一下,没有兴趣,可以滑过这几张图片接着往下看。基本上按照这样一个标准,小学课本中的首古诗,只有王昌龄的《出塞》和《从军行》,卢纶的《塞下曲》,林升的《题临安邸》,陆游的《示儿》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经》中的《采薇》,于谦的《石灰吟》以及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不到10首可以算境界高。那么,排除这不到十分之一的境界高的诗歌,那另外的十分之九的诗歌怎么办?是要“取法乎上”,都替换成这类境界高的诗歌吗?如果非要替换,那么,我有这样一个建议,可以把李白的这两首诗替换上。永王东巡歌其二李白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译文:北方的胡虏在三川一带纷乱如麻,中原地区的人民争相南奔避难,似晋朝的永嘉之难。如果起用东山谢安石来辅佐平叛,一定能为君在谈笑中扫靖胡沙。(摘自“百度百科”)永王东巡歌其十一李白试借君王玉马鞭,指麾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译文:试借我君主所赐的玉马鞭一用,我坐在琼筵之上为君指挥平叛。南风所向,将胡尘一日而扫静,然后再西入长安,胜利归朝,朝拜天子。(摘自“百度百科”)这两首诗是至德二载(年),李白时年五十七岁所作。正月,李白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中的两首,这组诗抒发了强烈的建功报国情怀,尤其以上面所举的两首更为明显。如果以王立群老师的标准,这两首诗堪称境界高。但奈何两年之后,李白就因为在永王帐下做过幕僚,受到永王谋反的牵连而被流放到夜郎去了。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天下,获得自由。因此写下了著名的《早发白帝城》,难道这时候,李白一下子就变得境界低了吗?另外一个矛盾来了,如果《早发白帝城》境界低,那为什么这首诗千古流传,而《永王东巡歌》境界高,除了非专业人士,大众却所知不多呢?事实上,从古至今,《早发白帝城》一直受到诸多名家的推崇,从没有人说这首诗境界低。怎么到王立群老师这里,这首诗就境界低了呢?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不是把《早发白帝城》完全和李白流放途中遇赦这个具体事实联系起来,而是认为这首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在绝望之中忽然遇到希望,因此而狂喜的人类的共通情感,那么,这个境界高还是不高呢?再看一首小学教材中李白的诗歌: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也没有写家国,完全写个人,但境界是高还是低呢?我在这首诗中看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如果不是巨人,何以能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呢?这个巨人非身体的巨人,而是思想的巨人,是精神的巨人。再看小学教材中杜甫的一首诗: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也没有写家国,也只是完全写个人在春日中的感受,那境界是高还是低呢?如果放宽视野,一个人能够沉浸在自然之中,而忘了尘世中的纷扰,将红尘中的功名利禄抛在脑后,那是境界高,还是境界低呢?事实上,《早发白帝城》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有很多值得欣赏品味的角度,从中可以看出这两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杰作的理由。唯独这个境界高低之说,我以为实在是过于牵强附会,完全无法站得住脚。品味一首诗,有诸多不同的角度。我也很爱那些抒发家国情怀的诗词,读起来确实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整个心胸都阔大起来,家国情怀当然是品味诗歌的一个重要角度,一个重要标准,但我并不认为只有这样一种标准,我也绝不会用这样一种标准去教学生。如果只有这样一种标准,非但无法达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反而可能是有害的,让下一代在认知上变得狭隘,变得片面,因此无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