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曾是一座城市的重要标志,又是一方安定的重要保障。在攻伐频发的年代,它更是阖城居民对和平生活向往的依赖和慰籍。潍县城墙,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在潍县历史上,城墙有着防战、防洪两大功能。潍县人民对潍县城墙的建设、维护、完善,做出了从精神到物质以至无数血汗的巨大付出。潍县城墙的每一抔土、每一寸砖石、每一处附属建筑、每一处战火的创痕、每一次重修和维护过程,都被潍县人民牢记在心。
潍县城墙明正德七年(年)莱州府推官刘信重修。崇祯十二年(年)县令邢国玺砌为石城,这所谓的石城城墙并不是全部由石头垒砌,而是只有城墙外侧为石头墙,内侧依然为三合土夯实的土墙。清乾隆十三年(年)知县郑板桥倡捐大修。
过去,白浪河将潍县分为东、西两城,蜿蜒的城墙将潍县一分为二,西侧为城里,东侧即东关。年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墙相继拆除。
潍县古城墙现存有五段:小编之前给大家介绍过奎文门段、通济门段。还有三段古城墙你知道它们现在位于潍坊哪里么?今天带你来深度揭秘。
潍县老城墙之第三段——东关城墙古炮台
第三段古城墙现位于潍坊市奎文区白浪河桥东岸(福寿街)的古炮台,它和奎文门段、通济门段,这三段城墙都是属于东关城墙。
常年的风雨侵蚀在古城墙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段城墙也是现阶段保存比较完好的一段潍县古墙,古墙上完整保留了清清末咸丰十一年的炮台,所以这段古墙也被称为古炮台。当时这里是为了抵御捻 而建。真材实料的生铁火炮与厚重古朴的青砖炮台相得益彰,不仅为白浪河两岸景观增色不少,更反映出潍坊这座古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的深厚。
古墙上有一台锈迹斑斑的大炮,坐落在石灰岩凿刻而成的底座上。
这两台火炮由生铁铸成,单重一吨左右,炮身长厘米,直径22厘米,在炮身正面,铸有“大清同治元年兵部监制”字样。
从炮台往北,有一条小道的一段并没有修复,保持了城墙原有的面貌,由此开始,城墙往北延伸了约米。
论古城墙之重要性
所谓「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十万」,是指这座城有坚固的工事,强盛的兵力.当然,一般地说,用土或砖(或土砖结合)修筑的城墙比较多见.不过,城(城墙)和城市并不属同一个概念,城市是居民聚落,往往又是一个地方的行 中心地.同时具有 治、经济、交通、 事诸方面的职能,古代城池构筑城池是由两个实体组合而成主要起防御作用的体系.分而言之,城(城墙)是主体,池(城壕)则起着拱卫城的作用,只能视作属体.古文中提到的城池,往往指城(或整个城市)的本身,取义即在此。
潍县老城墙之第四五段
第四段和第五段都是在平寿湖以南,向阳路北马道交汇处,本来是一段,结果当时修向阳路,把北城墙隔成了两段,这两段城墙加起来大约有米左右。
第四段城位于潍坊市潍城区向阳路北马道路东,古色古香,历经岁月洗礼,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可见古城墙满是岁月的痕迹——千疮百孔的弹孔,革命先辈为捍卫国家安定付出的见证!
从向阳路北马道往西,也就是第三段古城墙的对面还遥遥屹立着非常高大的古城墙,只不过现在被部分门头房给遮挡住了。
从向阳路西边沿着北马道往西走,穿过北门大街,再往西,在颐园小区与撞钟院小区之间发现了第三段古城墙。该段城墙东起一个单位宿舍,向西一直延伸大约米左右,只留下了城墙的根部,现有房子的墙直接在城墙上砌筑,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这段城墙高度大约有1.2米左右,考虑到住户在城墙盖屋,想必城墙已经不是很宽。
城墙一直延伸到古西北炮台附近结束,整个北马道到此也就到了头,城墙略微朝东南方向弯曲,呈现圆角城墙局面,与潍县城坞图相符。
潍县老城墙的宣传和保护,是对研究老潍县城遗址和历史沿革有重大意义,以及对潍坊古老文化和旅游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字内容参考百科。
#今日分享——行走的潍坊
潍县城墙的前世今生
来源丨潍坊小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