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县,湖南省林业标杆县,湘西南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隶属于湖南省宝庆邵阳市管辖。绥宁县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区域习俗。这些独特的习俗涵盖绥宁人的生、老、病、死,改革开放以后,绥宁境内的人员流动和外来人口的进入,让绥宁县过去的习俗不断消失,但是绥宁境内的丧葬习俗却很好的保存了下来。今天,笔者就给大家分享一下绥宁境内的丧葬习俗,值得一提的是绥宁境内主要是崖棺葬和土葬,境内农村第一个火葬的老人是年10月16日,黄土矿乡大安村的一位老人。
绥宁境内主要安葬形式有崖棺葬和土葬。崖棺葬,是把棺材放在崖洞里安装,这种安葬方式在福建那边也有。土葬,就是入土安葬,这在中国是最古老的一种安葬方式,也是湖南地区的主要安葬方式。无论崖棺葬还是土葬,一般为单坑竖穴,但是文物工作者在绥宁县关峡苗族乡梅口村也发现清代用黄泥拌糯米饭营造的双室墓。苗族有八月不葬或者经年不葬的习俗,后者是由于死者年庚同子孙年庚相克。遇上这种情况就需要把尸体用石灰堆放在堂屋里,待吉年再入土中,这种习俗现在已经没有了。
殡葬是种民俗文化,关于绥宁境内的殡葬习俗更详细的信息,建议大家找笔者分享一下《绥宁县志》,这版电子版的《绥宁县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由绥宁县官方统一编制的第一版《绥宁县志》,里面收集和整理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素材,包括绥宁境内非常有特点的各种习俗,比如:婚嫁、生小孩、丧葬、祝寿、生产等方面的习俗,可以说《绥宁县志》是研究绥宁历史和绥宁人性格特点的百科全书,很值得仔细阅读。
笔者有《绥宁县志》可以分享给大家
绥宁境内的丧葬习俗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守终、请水浴尸、入棺分针、守灵开路、发引安葬、祭奠,共六个环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释一下这六个环节,欢迎熟悉绥宁境内丧葬习俗的朋友们补充和雅正。
1、守终老人弥留之际,子女要在身边恭敬的守护,待老人落气的时候,用白纸把神龛上的祖先牌位蒙上,在堂屋中间摆一把椅子,椅前面放谷斗(或者麻桶),斗中插一杆秤,点上油灯,装好香,把临终老人抬到椅子上端坐,双脚踏在谷斗上,晚辈对跪,烧落气纸,静待老人落气。
2、请水浴尸老人落气以后,晚辈才高声哭泣。孝子穿上孝衣在师公带领下,步向井边或者河边,焚香烧纸,然后跪地,按照老人阳寿岁数舀水,提到家里,放入桃树叶子,煮热水浴尸。浴完尸体以后为死者穿寿衣,将死者摆上柳床,脸上要用冥钞,身上盖上殓被,脚前点灯。此后,孝子登门请家族邻里来帮助治丧,并手提烂斗笠前往亲戚家报丧。
3、入棺分针择定吉时,亲属各持殓被一角将死者抬入棺内,摆放端正。头部用死者生前衣物塞正,俗称“分针”,意为让老人亡灵保佑各房子孙兴旺发达,绥宁县的分针和隆回县的有区别,隆回县的分针主要是调整棺材在墓穴中的朝向。兄弟非常注重分针,避免老人头部偏向大边(左边)或小边(右边)而重点保佑某房子孙。此时舅爷要赠颂吉利话,如“黄金落窖,房房发达,千年兴旺,万载兴隆”。入棺后,子孙等各剪一片衣角放入棺内。死者口含少许银子或者银器,身上盖几层殓被,并适量放入死者生前喜爱之物,意为在阴间享用。
4、守灵开路一般停柩3天,也有5天或者7天的。家属亲友穿孝衣轮流守灵。早晚点灯焚香,夜唱丧歌(也叫散花歌),内容主要是追念死者生前行善积德、辛勤劳动、勤俭持家,并表示子孙受抚育之恩但没有报答的后悔之意。请道士为亡灵开路,导入冥府。
5、发引安葬凤水先生择地掘井,确定坟墓的朝向。道士行法事发丧。孝男孝女手持哭丧棒走在灵前拜路,感谢抬柩人帮忙。孝子要堵丧(也叫堵灵柩),面对灵柩,边后退行走边手堵灵柩,用意是恳请抬丧人走慢点,让生父(母)尸体在世上多留存一段时间。众人在锣鼓声、鞭炮声和唢呐声中送葬。途中,举行路祭,宣读舅家祭文。下葬时,孝子先用衣襟盛土放入,然后掩土堆坟,这个和隆回那边的习俗还是有些差异。
6、祭奠设灵牌于堂上,孝子朝夕祭奠。绥宁县的南部地区盛行第三天孝子备酒饭到坟前祭奠,北部地区盛行发葬后七七四十九天内每天坟前装香点灯。一年内,每日用餐的时候,家人在首席摆热饭一碗、筷子一双、清茶一杯,祭奠新故老人。此后,每逢清明,晚辈扫墓祭祀亡灵。
新中国成立以后,机关单位办丧事采用追悼会的形式。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农村也有开追悼会的情况。年10月16日,绥宁县黄土矿乡大安村老人陈顺吾去世以后,根据他老人家的遗愿,遗体送到洪江市火葬场火化,陈顺吾老人是绥宁县境内农村第一个志愿火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