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奉命责骂叛乱的藩王,皇帝欣喜道骂得痛

年,明仁宗朱高炽突然驾崩,这位在位只有十个月的皇帝,连年号都没让人记住,就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朱瞻基。朱瞻基在第二年改元宣德,也就在宣德元年,皇叔朱高煦悍然起兵造反。其实,朝廷对朱高煦的谋反早有防范,刚登基的朱瞻基亲征乐安府,朱高煦举手投降。

既然没有什么抵抗就投降了,又是自己的亲叔叔,朱瞻基决定网开一面,饶朱高煦不死。然而,毕竟是犯上作乱,没有惩戒是不行的,第一项惩戒就是要派人去斥责朱高煦的行为,让他没有脸面。派谁去好呢,朱瞻基环顾左右,突然见到了一个年轻的身影,喊出了他的名字:“于谦,你去!”

这位被点名的于谦,正是我们后来所熟知的民族英雄、北京保卫战的首功之臣。此时,他正担任御史。为什么派他去?这是因为于谦平时光明磊落,不受贿、不行贿、不枉法,所以他说话声音嘹亮,气壮山河,再加上他年轻,派他去很合适!

其实,这个差事并不好当,汉王朱高煦虽然作乱,但毕竟是朱棣的亲儿子,前任皇帝明仁宗一母同胞的弟弟,当今天子的亲叔叔,皇族家务事,实在是不好插手。谁知道,他会不会东山再起,谁知道,他还有多少隐藏在朝廷之中的同党呢?

但是,血气方刚的于谦没有管这么多,当朱高煦被带到明仁宗面前时,他开始数落汉王的罪行。从朱高煦偷了亲舅舅徐辉祖的宝马开始,到明成祖时陷害太子、太孙,再到明仁宗时期图谋不轨,最后到当今天子刚刚登基,他就做这种大逆不道之事。

于谦声如洪钟,威严庄重,历数朱高煦的几十项罪行,将他骂成是丧心病狂、无父无君之人。又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祖父子三代对他的恩情说了一个遍,更让朱高煦无地自容。于谦一边骂,朱高煦一边听。于谦骂得痛快,朱高煦则跪在地上瑟瑟发抖,冷汗直流,连声说:“罪该万死,罪该万死!”史书记载:

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最高兴的人莫过于旁听的皇帝朱瞻基了,很多话他憋在心中,很久都不能发泄,也不便发泄,于谦的话,句句都说在他心里去了。皇帝大喜,突然发现了一件宝物一样,命令于谦担任江西巡按,专门负责江西地区的督察工作,也算发挥了他的特长。

于谦以骂人起家,但这只是他众多绝技的一项而已。巡按江西之后,他迅速平反了几百起冤案,令朝野震惊。宣德帝朱瞻基将他视为心腹重臣,时时记得要提拔他。四年后,他越级提拔于谦为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宣德朝十来年时间,是明朝风气最好的时期,在严肃中不乏宽容,官员之中的风气也非常清正。不仅皇帝信赖他,主持朝政的杨士奇、杨荣、杨溥也很重视他。这三位阁老重臣,是那个时代的顶梁柱,对于于谦的报告,他们及时给予批复,并鼓励这位年轻的能吏在地方为朝廷分忧,多做实事。

然而,朱瞻基仅仅在位十一年就去世了。他死后,太子朱祁镇登基,这就是明英宗。英宗初期,由于太皇太后张氏还在世,还能稳得住局势。等到张太后也过世后,英宗宠幸的宦官王振开始无法无天,大肆收受贿赂,偏偏“三杨”要么病死,要么致仕。

朝政如此,有人奉劝于谦也随大流,平日返回京师时,给王公公带去点金银财物,至少也要有土特产。于谦却乐呵呵的甩一甩衣袖:只有两袖清风而已。就是因为他不附权贵,在正统朝一直得不到升迁,官职停留在侍郎。

直到土木堡之变后,兵部尚书随军战死,于谦作为兵部侍郎主持大局。他坚决抗敌,以一介书生之力,带领老弱病残的守军,抵抗了也先的气势汹汹的大军,为明朝续命两百年。后来,明英宗复位之后,听信谗言,将于谦冤杀。然而,他已经用生命诠释了他所作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参考资料:《明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