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景德镇制瓷过程中,一些民间制瓷高手的作品中会选用传统的灰釉和青花釉,这两款釉都属于青釉。其中烧成效果好的釉料,价格能达到几千一坛(一坛一般为几十斤)。这些釉料中有些就是灰釉。
灰釉在我国制瓷历史长河中存在已久,中国古代的高温釉,包括商代的草木灰釉、商周以后的石灰釉以及南宋以后的石灰——碱釉都属于“灰釉”。
灰釉的原料组成比较简单:釉灰和釉果。其中釉灰的主要成分是较纯的碳酸钙(CaCo3)。制作釉灰的流程大概是:石灰石(原矿,主要成分是方解石,而方解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加热分解→生石灰(氧化钙CaO)→生石灰洒水,混合均匀→熟石灰(氢氧化钙Ca(OH)2)→与某些植物混烧,熟石灰与产生的二氧化碳Co2反应→釉灰(碳酸钙CaCo3)
这样就得到了灰釉的原料之一釉灰。光有釉灰还不行,还要有釉果。釉果是指将一种制釉用的瓷石经过粉碎、淘洗、沉淀、脱水制成的体积、重量基本统一的块体。通俗的来说,就是把一种原料(矿石)化成泥状态。而这种矿石的主要成分是绢云母、石英和长石等。比较有名的是瑶里釉果、陈湾釉果等。来过景德镇的朋友们可能会在河边看到一些水碓仍然在处理矿石。
釉灰和釉果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做釉就可以得到烧成后为透明或青色的釉。也就是二元配方。
现代制瓷做釉时,通常为了避免原料的不稳定、保证批量生产时效果稳定、材料易获得等,无论是釉料配方还是泥料配方都采用多元配方,同时尽量采用稳定的矿源。而古代人因为没有很好的科学方法,通常是就地取材制瓷,材料枯竭往往就意味着窑口的衰败,这也就是为什么原本全国各地都有各种窑口,后来便统一向景德镇靠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