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1)试管Ⅰ中反应后的现象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试管Ⅰ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夹紧止水夹a,试管Ⅰ中的溶液会压入到试管Ⅱ中,有沉淀生成。试管Ⅱ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圆底烧瓶中充满CO2,通过注射器向瓶中分别加入同体积水和NaOH溶液。利用传感器得到的气压变化如图所示。
(1)曲线②表示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微型实验装置,通过创新改进实验装置来进一步研究二氧化碳的制法和性质。
(1)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制气管中加入石灰石颗粒,推压加液器的活塞加入适量稀盐酸,制气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烧杯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若要随时停止反应,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24.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仪器a的名称是 ,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
,当观察到导管口有 时,再开始收集。
(2)乙是探究金属性质的实验。步骤①体现了铜具有 性,步骤②验证了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依据是 。
25.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甲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可得出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结论是 。
(2)图乙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A中白磷不燃烧,B中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图丙是蒸发食盐水的实验。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6.小刚和小丽两位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与氢氧化钠能发生反应。
(1)小刚先关闭b,打开a、c、d,集气瓶中生成CO2的反应方程式为,NaOH与CO2的反应方程式为;此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
(2)小丽认为若要证明NaOH与CO2发生反应,接下来的操作是关闭,打开,此时应观察到的现象为。
(1)图中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氧气,仪器的组合为(填装置序号) ,(3)实验室常用装置B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药品是 (填名称),某同学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设计图C装置,该装置与B相比其优点是 ,小注射器的作用相当于实验室中的 (填仪器名称)。
(4)关闭B装置中的止水夹后,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水,静止后如图所示,
则B装置 (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
(5)实验室常用醋酸钠固体和碱石灰固体混合加热制备甲烷(CH4)气体,发生装置应选用 ,已知甲烷密度比空气小,如用G装置来收集,甲烷应从 (a或b)通入。
(6)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若用装置H证明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字母代号)。
①从f端通氮气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③从e端通二氧化碳④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入H装置的广口瓶中
A.④③①②③B.③④②①③C.④②③①③
21.
(1)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2)H2SO4+2NaOH===Na2SO4+2H2OFeSO4+2NaOH═Fe(OH)2↓+Na2SO4。
(1)铁和稀硫酸反应能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氢气不溶于水,可观察到试管Ⅰ中发生的现象是有大量的气泡生成.故填:有大量的气泡生成;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2)夹紧止水夹a时,由于关闭a之前,氢气的生成造成装置内压强很大,同时Ⅰ中生成的氢气不溶于水,导致Ⅰ中压强增大,使生成的硫酸亚铁溶液进入Ⅱ中,但是此时还可能有剩余的硫酸,所以应该是硫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之后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氢氧化亚铁和硫酸钠.故填:试管I中的溶液进入试管Ⅱ中,试管Ⅱ中生成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2H2OFeSO4+2NaOH═Fe(OH)2↓+Na2SO4。
22.
(1)CO2+2NaOH===Na2CO3+H2O
(2)CO2与NaOH溶液反应,几乎能全部吸收二氧化碳,压强几乎变为零,而CO2与水反应时压强几乎不变
(1)曲线②表示的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该实验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原因是:对比曲线①和曲线②可以看出:曲线②反映出圆底烧瓶的瓶内压强接近为零,而曲线①反映出的压强几乎没有改变,正好解释了1体积水能溶解1体积CO2的事实,去除CO2溶于水的因素,也能证明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
23.
(1)打开弹簧夹,推压加液器活塞,如果导管口的下端有气泡产生,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有气泡产生 CaCO3+2HCl===CaCl2+H2O+CO2↑ CO2+Ca(OH)2===CaCO3↓+H2O
(3)关闭弹簧夹
(1)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打开弹簧夹,推压加液器活塞,如果导管口的下端有气泡产生,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在制气管中加入石灰石颗粒,推压加液器的活塞加入适量稀盐酸,稀盐酸与石灰石颗粒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制气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烧杯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3)实验过程中,若要随时停止反应,应进行的操作是:关闭弹簧夹。
24.
(1)集气瓶 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
(2)延展 Cu与FeSO4溶液不反应,与AgNO3溶液反应(答案不唯一,回答具体实验现象也可)
(1)甲实验中仪器a的名称是集气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当观察到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再开始收集,这样收集的气体才比较纯净。(2)乙实验步骤①中将铜丝一端压成片状,体现了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步骤②将铜放入硫酸亚铁溶液中,无明显变化,说明铁比铜活泼;将铜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铜表面有银白色的固体出现,说明铜比银活泼,从而可以确定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铁铜银。
25.
(1)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2)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3)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液滴飞溅
(1)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原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2)A、B中白磷都与氧气接触,A中白磷不燃烧,B中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蒸发食盐水的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6.
(1)CaCO3+2HCl=CaCl2+H2O+CO2↑
2NaOH+CO2=Na2CO3+H2O
(2)c、d,b,锥形瓶内的液体被压入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1)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NaOH与CO2反应产生碳酸钠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2)要证明NaOH与CO2发生反应,应该是关闭c,打开b.这样CO2就会在锥形瓶内积累的越来越多,气压越来越大,会把上一步骤中NaOH与CO2反应产生的Na2CO3压入了右侧的烧杯中,和澄清石灰水反应,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中的石灰水变浑浊.